APP下载

浙江山地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1-02-10杨新琴

长江蔬菜 2011年11期
关键词:山地山区蔬菜

杨新琴

山地蔬菜是指在高、中、低海拔山区、半山区生产的蔬菜。由于受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浙江平原蔬菜生产发展潜力逐步缩小,在此形势下,我省于2006年提出大力发展“山地蔬菜”的策略,以充分发挥高山蔬菜的品牌效应,促进我省山区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山区蔬菜向生产区域更广、生产资源更丰富、生产季节更长、生产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发展“山地蔬菜”成为“十一五”期间我省蔬菜产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产区优化调整、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振兴山区经济、致富山区农民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继设施蔬菜、出口加工蔬菜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重点。

1 山地蔬菜产业的主要特点

1.1 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

“十一五”以来,我省实现了从高海拔区域的山区蔬菜向高、中、低海拔区域山地蔬菜相结合发展的转变,山地蔬菜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全省山地蔬菜面积达10万hm2,产值50亿元以上,已成为保持全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1.2 品种区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日趋明显

经过区域布局调整和近年来的基地建设与引导发展,我省已基本形成以四季豆、番茄、茄子、辣椒、瓠瓜、茭白等为主的山地蔬菜特色优势品种,涌现了一批以“一县一品”、“一地一品”为特色的山地蔬菜优势产区,如:以高山四季豆为主要特色的临安、遂昌、龙泉等优势产区,以山地茄子为主要特色的文成、浦江等优势产区,以高山番茄为特色的婺城优势产区,以山地茭白为特色的新昌、磐安、缙云等优势产区。全省山地蔬菜产业带初步形成,产业优势日趋明显。

1.3 产品质量档次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各地大力推广杀虫灯、昆虫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山地蔬菜生产向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天目山牌、石梁牌、山啦牌、神龙绿谷等品牌山地蔬菜,以其优质、安全等特点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在省内外各大中城市的蔬菜市场走俏,品牌效应凸现。

1.4 蔬菜种植模式呈现多样化

近年来,通过高、中、低海拔区域蔬菜品种搭配、播期选择、茬口安排和种植模式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浙江山地蔬菜的种植模式,形成了适用于不同海拔区域的山地蔬菜多品种多茬栽培、单品种长季栽培及菜粮轮作等一系列高效种植模式。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山地蔬菜立地条件多数较差,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相对简陋。山地蔬菜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对恶劣天气的抵御能力较弱。目前,山地微蓄微灌技术应用面还不广,山地蔬菜灌溉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遇旱易灾仍然是山地蔬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2 部分产区连作障碍日趋严重

由于山地栽培的蔬菜种类比较局限,一些产区连年种植四季豆、豇豆、番茄、茄子等单一品种,根腐病、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等连作障碍性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病虫害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山地蔬菜安全生产及其产量、效益。

2.3 生产者素质不高,信息不灵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部分山区发展山地蔬菜生产的时间较短,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交流较少,加之山区菜农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新技术应用能力弱,不能及时获取产销价格和相关信息,蔬菜种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从而影响生产效益。

2.4 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目前,多数山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实力普遍较弱,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统一供应优质种苗与技术指导、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品牌价格销售等服务能力不足,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实力较强的蔬菜产销龙头企业较少,部分企业的产销管理水平不高,影响资本投入效益的发挥。

2.5 采后处理与产品加工发展滞后

近年来虽已建成一批山地蔬菜生产基地,但基地较为分散,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的区域较少,上市产品仍以散货和统货居多,采后保鲜、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较少、贮运保鲜技术相对落后。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产业链较短,精、深加工比例极低。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保收能力

①加强山地蔬菜生产基地的排水沟、渠和操作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洪涝能力;②加大力度发展山地“微蓄微灌”设施,提高山区水资源利用率和山地蔬菜灌溉保证度,从根本上解决山地蔬菜遇旱易灾的突出问题;③在台风影响较小的西部山区发展山地设施避雨栽培,提高山地蔬菜的稳产高产水平。

3.2 优化种植模式与技术,注重连作障碍治理

进一步优化不同海拔区域山地蔬菜种植模式,指导山区菜农科学合理安排蔬菜种植种类与茬口,发展耐阴蔬菜与玉米等粮食作物间作套种以及菜稻轮作等种植模式,引进优良品种,建立新型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与模式。加强蔬菜连作障碍成因及其治理技术的分析研究,推广应用土壤消毒、嫁接换根、避雨栽培等配套技术,克服或缓解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病害。

3.3 集成应用安全生产技术,促进产品标准化、优质化

大力推广杀虫灯、昆虫性诱剂、生物和植物源农药、施用生物有机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从种苗培育、种植管理到产品采收、分级包装、市场销售的诸多环节,逐步实现标准化,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和规格的统一。依托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拓展优质精细特色产品种类,发展蔬菜有机化栽培,加快发展绿色、生态、有机等高品质山地蔬菜,进一步提升山地蔬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3.4 发展鲜销与加工相结合的山地蔬菜种类

为规避有可能出现的山地蔬菜的季节性过剩、鲜销价格波动较大等风险,要积极引导部分偏远山区因地制宜发展鲜销与加工相结合的山地蔬菜种类,如松花菜、豇豆、萝卜等,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种植风险。

3.5 培育新型生产主体,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育生产规模较大、生产水平较高、产业带动力较强的山地蔬菜生产、流通及加工企业,培育服务功能良好的规范性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育山地蔬菜专业种植大户,使之成为提升和发展蔬菜产业的实施主体。针对蔬菜品种多、种植技术较为复杂,而山区农民普遍缺乏蔬菜生产技术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基层从业人员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普及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

3.6 建设冷链系统,延伸蔬菜产业链

要加强山地蔬菜采后分级整理设施和贮藏保鲜冷链系统建设,逐步提高产品采后分级、整理、包装和初加工能力,提高保鲜蔬菜和小包装蔬菜的供应比重,改变目前蔬菜产品“统货+散货”的现状,提升产品采后产值。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山地蔬菜产品转化增值。

3.7 提升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①扶持引导山地蔬菜生产、加工及营销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民”的产销运作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②完善创新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提升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推进种苗统一供应、病虫害统一防治、产品统一品牌销售;③强化生产基地与销售区域的对接,推进产品配送、直销专卖、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型营销方式。

猜你喜欢

山地山区蔬菜
山地草甸
奇怪的蔬菜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蔬菜
《山区修梯田》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区
山地之美——雨补鲁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