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护理
2011-02-10李彩霞
李彩霞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为“颈性眩晕症”、“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是由于颈部的原发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应区——脑及脊髓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1]。我科采用中频配合牵引治疗本病28例,结合辨证施护,取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青岛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2]:①有慢性劳损史,以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者多见;②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头部位置改变时症状加重;③颈肌紧张,酸痛不适,按之压痛;④颈部活动受限,旋颈试验阳性;⑤X线检查颈椎曲度变直,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改变;⑥多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或神经根刺激症状。
本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平均42.5岁;病程5~10天。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头晕、耳鸣、头痛、恶心。发病时颈椎压痛,活动受限。X线、CT或MRI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方法
牵引治疗:患者采用坐位,颈前屈20°~30°,头部戴上牵引头套,并将头套固定在颈牵仪挂钩上,调节牵引力和时间,启动按钮,重量3~5kg,每次20~30min,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病人平卧休息1h。
中频治疗:患者仰卧或俯卧于床上,将两个电极片置于大椎穴两边或痛点部位,电流强度视患者的耐受力,时间20min,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护理
情志护理:颈椎病病人由于症状出现较突然,在疾病的初期,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不了解,以致产生焦虑、急躁、悲观等心理,导致气滞血瘀,使病情反复发作,影响疾病的康复。故应认真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安慰病人,介绍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诱导病人消除负性心理,建立愉快、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牵引治疗护理:牵引由护士遵医嘱专人操作和守护,让病人保持正确舒适的牵引姿势。时间不能过长,拉力不能过重,每天1次,20~30min。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面色、神志、呼吸、脉搏,如病人出现头晕和头晕加重、心慌、恶心等立即停止牵引,让病人平卧休息,并通知医生进行必要的处理。
中频治疗护理:治疗前向病人耐心解释治疗的目的和原理。中频治疗具有肌肉松解止痛优点,其止痛作用是由于电刺激引起遮盖效应,电流对周围神经轴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直径较粗的神经纤维通过“闸门”机制止痛。治疗过程中应经常巡视,观察治疗部位,询问病人是否有不适感,根据个人耐受力调节电流强度。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防止便秘。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等。戒烟、戒酒。
康复指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颈部及四肢肌力。运动时避免急剧的过伸、过屈和摇头动作。养成良好的睡姿,不用高枕。颈性眩晕多与体位突然改变有关,指导患者改变体位要慢,抬头、转头慢,坐起、站起要慢。一旦发生眩晕,告知患者就地平卧闭眼,不要走动,以免摔伤、跌伤。天冷时注意颈部保暖,以防受凉诱发颈椎病。中医认为,颈椎病多与风寒湿邪有关,故颈部保暖及防湿是十分重要的。
体会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发病较多的一型疾病,其病因为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明显增大肥厚,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颈椎进行性改变致其稳定性降低,在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过度移动而牵扯椎动脉,刺激分布于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纤维而继发性引起椎动脉痉挛致大脑不足而眩晕。有资料表明,颈椎病变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3]。因此,有效及时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解除患者病痛和预防中风的双重意义。通过中频温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利于疏导椎体周围软组织与脊神经的关系。牵引能限制颈椎活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放松颈部肌肉,解除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解除关节突滑膜嵌顿,使移位椎间关节复位,使扭曲的椎动脉得以伸张,改善脑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同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知识和保健知识,消除其疑虑和恐惧心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周秉文.颈肩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9.
[2]孙宇,陈琪福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4.
[3]耿稚江,佳帆 .治疗卒中的进展 .国外医学情报,1999,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