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25例临床分析
2011-02-10陈建华季晓亮杨伟刚沈振华
陈建华,季晓亮,杨伟刚,沈振华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
由于脾脏占位性病变临床少见,早期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容易被忽视甚至误诊。我院1980年1月—2009年12月共诊治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7~69岁,平均48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3个月。
本组25例脾脏良性肿瘤中,血管瘤最多见,为5例(20%);错构瘤3例(12%);淋巴管瘤1例(4%);而恶性肿瘤中,恶性淋巴瘤最多见,为3例(12%);血管肉瘤2例(8%);纤维肉瘤1例(4%)。囊肿性病变也是脾脏肿瘤中常见的类型,本组中有7例(28%)。特别不能忽视脾脏转移癌的存在,本组中有3例(12%)。
1.2 临床表现脾脏肿瘤患者,大多数无特异临床表现,左上腹不适和包块为常见表现。本组中,左上腹隐痛不适9例,左上腹肿块7例,4例伴有乏力、消瘦、发热、贫血等,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3例,自发性脾破裂1例。
1.3 影像学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本组25例中,B超检查25例,15例提示脾内占位性病变,17例仅提示脾脏形态改变。CT检查25例,12例提示脾内占位性病变,4例仅提示脾内低密度改变,2例发现脾周淋巴结肿大,3例行骨髓穿刺检查而确诊。25例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中无明显异常升高,则说明脾肿瘤中,肿瘤标志物一般不升高,只有3例转移性癌除CA-125、CA-199、CEA轻度增高外多无异常。故CA-125、CA-199为癌相关糖蛋白抗原,作为肿瘤性标志物时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1.4 治疗方法25例均行脾切除术,其中4例行脾切除时加淋巴结清扫术,2例行脾切除、胰尾切除周围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原发病灶根治性切除加脾切除术,1例自发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再次行胃癌根治术。恶性肿瘤术后均辅助化疗。
1.5 预后16例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其中1例血管肉瘤生存期10个月,1例纤维肉瘤生存6个月左右,1例恶性淋巴瘤生存14个月,囊肿性病变均健在,1例胃癌脾转移者生存3月,1例胰腺癌脾转移者生存6个月,1例结肠癌脾转移者生存9个月。
2 讨论
脾脏肿瘤较少见,一般占同期肿瘤病人的1.02%[1],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仅占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有按组织来源分为类肿瘤性疾病、淋巴肿瘤、血管肿瘤、非淋巴管瘤。而国内将脾脏肿瘤分为三大类:脾良性肿瘤、脾原发性恶性肿瘤、脾转移性肿瘤。本组脾脏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居多,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居多,转移性瘤3例。
诊断上,脾脏肿瘤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被忽视而误诊。术前定位诊断较易,定性诊断困难。一般多表现为左上腹隐痛不适伴脾脏肿大或扪及左上腹肿块。恶性肿瘤往往表现为乏力、消瘦、发热、贫血等。B型超声、CT和(或)MRI检查是发现和明确脾占位常用的影象学诊断方法,同时应结合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等。本组中16例,均借助B超或CT而得以诊断。脾肿瘤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⑴脾囊肿为囊性占位,边界清楚,内为无回声暗区。⑵脾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在B超下可见脾脏内偏强回声团块;CT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灶,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延迟后病灶仍有增强,其中部分淋巴瘤内可见钙化影。⑶脾脏转移性肿瘤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多不清楚,CT增强后可有轻度强化。⑷脾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两种:多肿块型B超可见脾脏内多发低回声实性结节,CT扫描表现为脾脏内多发低密度病变,增强后病变内可见不均匀强化或环行强化[2]。巨块型CT扫描可见一孤立的不均质团块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内可有囊性变;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肿瘤标志物对脾脏原发肿瘤的诊断无特异性提示,而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脾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可根据病情有选择性运用。
脾脏占位病变病理类型复杂多样,以肿瘤病变为主,术前确定病变性质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良性肿瘤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及位置行脾部分切除或脾切除、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术。脾囊肿可行囊肿开窗引流术、囊肿摘除术,其他良性肿瘤如脾错构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脂肪瘤等均少见,可行脾切除术。脾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取决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分期,主要采取脾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毗邻脏器侵犯情况联合脏器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放疗[3],本组6例均按上述进行治疗。脾脏转移性肿瘤若原发病灶可切除时,可考虑同时行脾切除术。
总之,脾脏肿瘤发病率低,但病理特点多样,预后差别很大。良性病变应尽量保存脾脏功能,恶性病变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强调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自发性脾破裂者,往往要高度考虑恶性肿瘤,很可能系肿瘤晚期或其它脏器晚期肿瘤转移而致。预后极差。
[1]魏云海,顾凤元.脾脏肿瘤53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普外科杂志,2007,22(3):232.
[2]乔英,李健丁,张超,等.脾脏肿瘤的CT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5):715.
[3]李锋,王荣,王曙逢,等,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