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唑肟钠致手足水泡1例
2011-02-10吴爱玲
吴爱玲 井 莉
(解放军316医院,北京 10009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7岁,因左侧股骨头坏死于2010年7月8日入院。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36℃,P 78次/min,R18次/min,Bp130/85mm Hg。尿酸487umol/L,其他指标正常。患者于7月12日在全麻下行左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给予硫酸依替米星(商品名为爱益)、头孢唑肟钠(商品名为那兰欣)抗感染治疗。用药后第2天患者双手、双足皮肤出现瘙痒并可见对称性片状红斑,略高于皮肤。即考虑为头孢唑肟钠过敏,停用该抗生素。第3天,片状红斑形成中央型水泡,最大约2×6cm,最小1×1cm。体温升高至38.9℃,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7%,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请皮肤科会诊后给予氯雷他定10mg,po,qd,维生素C 0.2g,po,tid,葡萄糖酸钙1g,po,tid,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维生素C注射液2g,IV,qd,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考的松软膏外用。经上述治疗5d后,水泡充盈明显减轻,体温恢复至正常,即停止静脉推注药物,继续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7月22日患者双手及双足水泡全部消退,愈合结痂。8月13日复查肝肾功能全部正常,患者顺利出院。
2 讨 论
头孢唑肟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临床应用广泛,本例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头孢唑肟钠和依替米星抗炎治疗,在使用该药第二天即出现双手、双足对称性红疹,后形成水泡,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因为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目前尚未有皮肤水泡的不良反应。故考虑为头孢唑肟钠所致不良反应。
国内曾有文献报道头孢唑肟钠致面色潮红、全身瘙痒,全身皮疹[1],用药后腹部不适,出现面色惨白,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继而出现过敏性休克[2]。
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为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耳、肾的不良反应,其他罕见的不良反应如恶心,皮疹及皮肤瘙痒等目前无具体报道。
该病例提示护理人员在患者首次用药时应注意询问过敏史,加强观察,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调整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 刘莉,张丽萍,沈滨.头孢唑肟钠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8):6945-6946.
[2] 孙裕增.头孢唑肟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J].当代医学,2009,15(3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