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水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
2011-02-10贾松
贾 松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南阳473000)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缺血缺氧为主要病理变化。与寰枢关节错位关系密切。临床以眩晕伴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颈项强痛,颈部旋转活动时症状加重为主要表现。笔者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临床症状典型患者286例,运用手法复位结合颈部水针刀松解药物注射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症状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6例中,男128例,女158例,年龄23~78岁,平均47.6岁;病程2个月~21年。眩晕伴偏头痛82例,眩晕猝到12例。
1.2 诊断标准
①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及1993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②X线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寰枢关节齿状突两侧块间隙不对称或C2棘突偏歪。
1.3 排除标准
①颈椎骨关节结核、肿瘤。②椎管内占位性病变。③脑动脉硬化,脑梗塞或脑出血引起的眩晕。④眼、耳源性眩晕。⑤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法治疗
①牵引下正骨法。首先纠正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患者端坐于广州QY-6型牵引椅上,套上颈椎牵引带并固定好,头向前倾15°,牵引重量随个体差异8~10kg,牵引时间10~15min。术者站立其后,双手拇指按于患者后突的棘突两旁,在牵引的情况下,双手拇指均匀加力向前推动,往返5~7次以纠正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随后纠正棘突偏歪错位。在牵引状态下,术者以左手拇指按扶于第二颈椎棘突的右侧缘(以第二颈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右手掌勾下颌骨扶在患者的左侧面颊部,搬动患头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右手带着患头继续向右旋转的同时,左手拇指同时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左侧推顶,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②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头作上仰侧旋,在牵引的同时缓慢摇动2~3下,待头转动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此法用以纠正寰枕及寰枢关节错位。每天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
1.4.2 水针刀松解
患者取俯卧位,于后枕部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治疗巾。取醋酸曲安奈德10mg,654-2注射液5mg,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2%利多卡因2mL配置成混合液。用2号扁圆刃水针刀,分别于双侧寰椎横突尖部垂直进针,直达骨面,反复回抽无血,注射配制混合液后,沿横突骨面松解3~5刀,术后,针孔创可贴外贴。7d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1.4.3 颈椎椎间关节药物注射
取维生素B10.1g、B120.25g、B60.1g,10%葡萄糖5mL混合液,分别注射于双侧C2/3,C3/4椎间关节,每天1次,7d一个疗程。
1.5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眩晕及相关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X线显示寰枢关节不对称消失,颈椎生理曲度正常,随访半年不复发。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偶因疲劳后在颈部活动时出现短暂性眩晕,不影响日常生活,寰椎关节基本对称。好转: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遗留部分相关症状和体征,X线征象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X线片无变化。
2 治疗效果
治疗2个疗程后按以上标准评定疗效。治愈170例,占59.4%。显效73例,占25.5%。好转36例,占12.6%。无效7例,占2.5%。总有效率97.5%
3 讨 论
3.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目前认为引起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机械性压迫因素:由于颈椎椎间孔增生狭窄,钩突关节增生,上关节突增生肥大等,直接刺激和压迫椎动脉;颈椎椎间盘褪变导致椎间隙变窄,生理平衡受到破坏,椎动脉受到相应的牵拉而迂曲变形,在颈部活动时刺激椎动脉。②颈椎病变:无论是软组织或骨关节,椎管内或椎管外,均有可能使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使其功能亢进,通过椎动脉丛使椎动脉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3]。由于椎动脉走行的特殊性,决定了颈性眩晕与寰枢关节结构紊乱的特殊关系,国内有文献报道寰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寰枢关节紊乱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4]。
3.2 治疗方法选择
①针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结合颈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我们选择的牵引正骨法及仰头摇正法可快速调整颈椎关节的紊乱,恢复寰枕、寰枢及颈椎相应关节的生理平衡,解除因结构性改变对椎动脉所造成的机械压迫。在牵引下手法治疗,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手法的安全性,所有病例无一例出现手法性伤害。②水针刀松解寰椎横突尖部,可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纤维增生物对血管的压迫。苯海拉明能对抗或减弱组胺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54-2能解除血管尤其是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缓解对颈交感神经的刺激,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大脑供血,二者合用可有效治疗颈性眩晕。醋酸曲安奈德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③手法复位后,如何保持已经复位的椎体不再发生移位,是手法治疗成败的关键。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液注射到失稳的椎间关节或椎旁,可在注射区内起到一定的内固定作用[5]。因此,手法复位结合针刀松解、颈部椎间关节注射,可快速恢复颈椎尤其是寰枢关节的生理功能,解除椎动脉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该疗法法安全可靠、方便、经济,有利于基层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2]孙宇,陈其福.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13(8):472.
[3]尹锦绣.颈椎冲击器结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55例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4,25(3):183-185.
[4]王楚怀.寰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4):190-192.
[5]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