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2011-02-10李陆梅党启峰王树杰

中国动物检疫 2011年7期
关键词:体病红细胞动物

邹 兰,邹 敏,李陆梅,党启峰,王树杰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3团农业科,新疆 石河子 832021;2.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32;3.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g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组织液和脊髓中,引发的以发热、黄疸性贫血、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引起一种传染性人畜共患传染病[1-2]。国内外曾有人称之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或红皮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感染率和发病率均较高,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于本病的报道,我国是目前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3]。目前,该病已对世界范围内的畜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是一种急待控制的疫病之一。现就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以及现存的学术争论综述如下。

1 概述

1.1 病原学

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将附红体列入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ies)、无形体科(Anoplasmataceae)、血虫体属也称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4]。按照宿主的不同附红细胞体可分为14种,具有致病性的主要有猪附红体(E.suis)、绵羊附红体(E.ovis)和人附红体(E.humanus)等少数几种[5],病原具有严格的种特异性。附红体为多形态单细胞、无明显细胞器和胞核结构的原生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吉姆萨氏染色呈淡红或淡紫色;外观呈大、小球体,且小球体与大球体相连,或呈链状、足掌状、葫芦状,直径0.3~1.5 μ m,厚约10nm,中心凹陷。人附红细胞体的形态多变呈球状、哑铃状、卵圆状、星状等,并呈各种扭动状态,直径为0.3~0.8 μ m。猪附红细胞体较大,呈圆形—卵圆形,其表面包被有一层膜,平均直径为0.2~2 μ m,单独或成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感染机体后,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及出芽分裂法增殖。附红细胞体对化学药品及干燥的抵抗力弱,一般的碱性消毒药几分钟即可杀死。在酸性溶液中活力明显增强,但遇碘液即停止运动,并不着色,在临床上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加热60℃、30min,即可使附红体失去致病活性。低温冷冻情况下,可存活数年之久,这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动物及人患附红体病治愈后数年内继续呈隐性感染状态,甚至终生携带。

1.2 疫病史及分布

附红细胞体最早由Schilling[6]于1928年在啮齿类动物体内查到类球状血虫体(E.coccoides)。1937年Neitz等[7]在绵羊红细胞上或在其周围发现有多形态的微生物寄生,命名为绵羊附红体(E.ovis)。1950年Splitter[8]首次在猪身上发现了由这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1986年,Puntaric等[9]正式描述了人类的附红体病。到现在本病已遍布世界五大洲共27个国家。我国对此病的研究较晚,直至1981年以后才相继报道在畜、禽中发现附红体病[10]。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邰秀珍等[11]在国内首次报告人的附红体病病例。1993年由我国卫生部组织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附红体病在人群中的感染。2003年我国农业部组织的全国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在我国主要养猪省份均有分布,并在一些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但死亡率较低。

1.3 致病性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条件性疫病,只有当动物或人体内的附红细胞体达到一定数量,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处于应激状态(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时发病。摘除脾脏、幼龄、高龄、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及减退的动物,附红体的感染率、发病率高。患者比健康人群感染率显著增高;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附红体感染均较严重。附红体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迄今尚不清楚。推测既有繁殖侵袭性的,也有毒素代谢性的,还有免疫遗传、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性的。

1.4 疫病危害

附红细胞体感染人或动物以后,多呈隐性经过,当机体抵抗力下降、体内附红体达到一定数量后导致发病。本病可通过水平方式、垂直方式传播。病原可通过器械、生物制品和蚊虫叮咬传播,从而在动物间或人群中造成大面积感染,一旦发生应激反应、机体免疫力降低便会在人群或动物中引起暴发。该病易与猪瘟、猪流感、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并发或继发,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引起死亡。动物一旦发生附红体病,可导致生产能力下降,乳、肉产量减少,生长发育受阻,母畜流产、早产或死胎,严重时引起死亡。隐性感染动物长期带毒、耐过动物长期甚至终生散毒是本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该病的感染率、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2 诊断及预防

2.1 流行病学特征

病人、病畜以及耐过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体液都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被污染的针头、剪刀、手术器械、保定器械,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血虱、疥螨、蚊蝇等,胎盘感染垂直传染,血液、体液,耐过的带菌动物。易感动物有猪、牛、羊、鸡、驴、犬、马、狐、兔、马、鼠、人等 14 种[5]。其中以猪、牛、羊、犬、兔、鼠和人发病较多。附红体具有严格的种特异性,不同种动物间一般不会相互感染。该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夏秋季发病较多,多呈地方流行性。以猪为例,将感染猪引入易感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日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此病,仔猪、育肥猪和怀孕母猪最易感,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80%~90%,其他猪多为隐性感染。季节变化及长途运输等导致的应激反应、过度疲劳、缺乏营养、伴发或继发其他疾病和寄生虫病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等都是引发本病的原因之一。在诊断时应对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因子进行充分了解。

2.2 临床症状

2.2.1 猪附红体病 又称“红皮病”。临床上以仔猪多发,最早3日龄发病。常发生于断奶后特别是阉割后几周的仔猪。急性表现为41~42℃的高热稽留,厌食或绝食,鼻镜干燥无汗发热甚至龟裂。病初眼结膜潮红或苍白,后期黄染,耳廓边缘、尾部、四肢末断、腹下、股内侧皮肤发暗红色或青紫色,指压不退色、肢断温度比身体中心的温度低,尿黄,粪先稀后干,公猪尿鞘积尿,精神差。病程长的耳廓发生坏死变干或翻卷,个别猪只有咳嗽和气喘现象。病猪最后卧地不起,衰竭死亡,一般病程1~14 d。急性不死一周后即转为慢性,表现为消瘦,体重快速下降,但有饮欲,皮肤苍白,有时有不规则淤斑,可视黏膜发黄、苍白、生长发育不良料重比增加。育肥猪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42℃,顽固性厌食,皮肤发红,后期发紫,1周左右很快消瘦,贫血,若无其它病原感染,死亡率不高。怀孕母猪整个怀孕期都有可能感染,急性感染后的母猪发烧至42℃,厌食、粪便干燥、乳房和阴户水肿持续1~3 d,产后缺奶,母性较差,哺乳缺乏耐性。慢性表现为繁殖障碍,如不发情,屡配不孕,空怀,流产,产弱仔,有时可自愈,但生产能力下降。

2.2.2 羊附红体病 绵羊和山羊都能感染发病,但以绵羊更易感。发病后,体温升高达41℃以上,呼吸、心跳加快,反刍和嗳气停止,粪便干燥,有时带有暗红色血液,排尿次数增加,尿液透明,呈淡黄色;鼻孔周围有粘液性黄色结痂;可视黏膜水肿,呈淡红色,有像针尖或绿豆样大的出血点或斑,口腔内侧、齿龈、舌背面及两侧有粟粒样大的出血点,全身皮肤都有密集的像黄豆或蚕豆样大小的出血斑点。

2.2.3 牛附红体病 各品种、各年龄的牛都易感,其中以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对畜牧业发展造成的危害最大。感染发病后,病牛体温升高至40℃以上、流清鼻涕、精神差、食欲下降、呼吸急促、严重贫血、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个别牛有血尿、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喜卧等。

2.2.4 家兔附红体病 附红细胞体是条件性致病菌,所以家兔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严重感染病例精神不佳,结膜黄染,食欲减退,粪便时稀时干,尿黄,呼吸加快心悸或衰弱,全身无力,消瘦,贫血,喜卧,体温较高,有时会出现神经症状。

2.2.5 人附红体病 人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感染。轻度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基本正常。重症病人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易出汗,嗜睡;随病程的延长,出现贫血,黄疸。病人有疲劳综合征样表现。

2.3 病理变化

2.3.1 猪附红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黄疸。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全身肌肉颜色变淡,皮下脂肪黄染,体表、肝脏、肾脏、肺脏、脾脏肿大,且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可见条状坏死。脾脏边缘不整齐,有粟粒大的结节。胆囊膨胀,胆汁浓稠。心包积液,心肌苍白柔软,心外膜及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浆液渗出,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胃底部出血坏死严重,十二指肠黏膜脱落,肠管充血。膀胱苍白、黏膜有少量的出血点,内有积尿,颜色深黄或如浓茶。胸腹腔大量积液,脑软膜充血、水肿、脑室液增多。

2.3.2 羊附红体病 黏膜黄染、贫血、消瘦、腰背及四肢等末梢处瘀血、血液稀薄、腹腔及胸腔积水,淋巴结肿大等。

2.3.3 牛附红体病 病牛血液稀薄、腹腔及胸腔积水、淋巴结肿大、肝肿大1~2倍、脾出现坏死灶、心肌扩张、心间质水肿、心冠脂肪出血和黄染、肺出现代偿性肺气肿、肾脏肿大变性、胃肠黏膜局部水肿。

2.3.4 兔附红体病 剖检可见血液稀薄,黏膜苍白,脾肿大,胆囊肿胀,腹水多,胸膜脂肪和肝脏黄染。

2.3.5 人附红体病 人患附红体病后,主要表现为血相发生变化,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临床检验可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降低,胆红素增高;心电图有变化,肾功能不全,肌酐、尿氮、非蛋白氮升高。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学 无菌采取濒死或病死动物的血液、淋巴结、肝、脾、肺、肾以及胆汁等作如下检测。

2.4.1.1 压片法检查从耳静脉或人的耳垂、无名指采血(或用抗凝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加盖玻片,置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被感染的红细胞多失去球形立体形态,其边缘不整而呈齿轮状、星芒状、刺球状、不规则多边形。

2.4.1.2 直接涂片镜检 目前仍然是诊断人、畜附红体病的主要手段。用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00×)下计数100个红细胞,凡染有附红体的红细胞少于30个为轻度感染;30~60个为中度感染;大于60个为重度感染。

2.4.1.3 电镜检查 主要用于研究附红体的形态、结构、繁殖与红细胞的关系、对红细胞造成的破坏、影响等,也可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进行确诊。

2.4.2 生物学诊断 也称为动物试验。用疑患附红体病的人、畜血接种于健康小动物(如小鼠、兔、鸡等)或鸡胚,接种后观察其表现,并采血检查附红体。用此法诊断耗时较长,但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2.4.3 血清学诊断方法 用血清学方法检查,不仅可以诊断附红体病,还可以做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但对附红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国内研究甚少,而国外对动物附红体的血清学研究较多,建立了将附红体与红细胞分开、制备抗原的方法,并用去掉红细胞的E.ovis抗原对羊进行ELISA与间接血凝试验(IHA)的对比,发现ELISA比IHA的敏感性高8倍。所以ELISA法是该病的一种敏感、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但此法不适于小猪及公猪的诊断,也不适于急性期诊断。而IHA主要用于对患猪的诊断。有人用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查羊的E.ovis感染表明,该法敏感、特异,保持时间长,但其敏感性低于ELISA法。

2.4.4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此法检查诊断附红体病是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已建立了DNA杂交和PCR技术。1990年,Oberst等[12]从被E.suis感染的高峰期的患猪放血,分离E.suis,并提取DNA,以32P标记制成分子探针。用此探针检查各种样品,其结果证明这种探针能区别猪是否被E.suis感染。1993年,Gwaltney等[13]用λgtⅡ构建E.suis DNA基因库,从中选出ksu-2克隆子。之后又以ksu-2 DNA中一部分作为引物,经试验证明PCR敏感性可查到≥1 pg的DNA,还证明E.suis感染猪后24 h就可出现PCR阳性,扩增产物约500 bp。结果表明PCR法比其他生物学诊断方法敏感性高、且快速、特异性强,在猪附红细胞体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细菌16 S rRNA基因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鉴定基因,对16 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已成为细菌种属鉴定和分类的标准方法。Messick等[14]依据已经扩增并克隆的猪附红细胞体的16 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可用竞争性PCR进行定量检测,最低检出量可达57~800个附红细胞体 。这是首次依据16 S rRNA基因诊断并定量检测猪附红细胞体,该法对附红细胞体 感染不同阶段均可很好的进行检测。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牛、猫、鼠等多种动物附红细胞体感染的PCR检测方法。周荣琼等[15]报道,基于猪附红细胞体重庆株16 S rRNA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种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猪附红细胞体PCR诊断方法,可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5 预防

该病治疗费用昂贵,且疗效不确切,至今仍没有可有效控制该病的疫苗。附红体发病多与其它疫病伴发或继发,因此只能采用支持疗法和综合性预防性措施加以控制。加强动物饲养卫生管理水平,提高营养水平以增强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可起到预防本病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病原的分类学地位

目前很多资料认为,附红细胞体有宿主特异性,但有调查表明人群中与动物接触密切的感染率高;也有人用病猪内脏悬液接种小白鼠,再取小白鼠病料接种家兔获得成功。王亚鸣[16]发现近交系BALB/c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是来自感染小牛血清。我国发现的附红细胞体种除兔、山羊、鸡的附红细胞体已命名外,马、骡、驴、骆驼等动物的附红细胞体都没有命名。Neimark[17]等对附红体的16 S rRNA 基因,提出应将其归于Mycoplasmataceae科。

3.2 病原的生活史

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国内学者根据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季节性,认为吸血节肢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许耀臣等[18]发现猪舍内的蚊子体内能查出典型的附红细胞体。至于附红体在人畜体内及节肢动物体内的生长仍不清楚。有的研究者从血液中找到裂殖体,也有实验表明附红体在血液中主要利用葡萄糖。

3.3 致病机理

目前还不清楚,但多认为寄生数量多时因破坏红细胞而引起发病。

3.4 病原分离培养

多数学者认为附红细胞体在自然界不能独立生存,因为病原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自身不能合成,需由宿主细胞来提供,不能在体外直接分离和传代。但近年来也有进行体外培养取得成功的报道。Nonaka等[19]对猪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可以在含10%小牛血清的REM培养液中生长,厌氧或5%的CO2条件均可。张守发等[20]用RPMI 1640、M199和DMEM等3种培养液作为基础培养基、加入40%的犊牛血清,进行牛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获得成功。房春林等[21]用RPMI 1640和小牛血清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体外培养猪和兔附红细胞体也获得成功。这些培养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未来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治疗药物筛选、抗原制备及疫苗研制将提供有效的途径。

4 小结

以前,由于附红细胞体病没有大范围的流行,所以没有引起重视。但近几年来,在我国多数地区的人群、畜群中开始发生此病并且造成危害,引起了医学界、兽医界的重视并开始进行研究。对于该病的诊断与治疗,虽然已有报道,但对该病原体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等不十分清楚。而且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潜在危险性大,生产中还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此病,亟待进行深入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研究。

[1]郑丽艳.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方法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6.

[2]沈禹颐.新型人畜共患病:附红细胞体病[J].甘肃畜牧兽医,2002(3):37-39.

[3]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附红细胞体及附红细胞体病[J].中国兽医学报,2006,26(4):460-464.

[4]R.E.布坎南,N.E.吉本斯.伯杰细菌鉴手册[M].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翻译组,译.8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68-1270.

[5]查红波,刘尚高.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2,18(9):629.

[6]Schilling V.Eperythrozoon coccoides,Eine neue durch splenek-tomie aktionierbare Dauerinfection weisen Maus[J].Klin Wchnsch,1928,7:1853-1855.

[7]Hoff B,Hood D,McCaiq L,et al.Eperythrozoonosis in sheep[J].Can Vet J,1996,37(12):747-748.

[8]Splitter E J,Williamson R.Eperythrogoonosis in swine:A preliminary report[J].J Am VetMed Assoc,1950,116:360-364.

[9]Puntaric V,Borcic D,Vukdi C D,et al.Eperythrozoon suis in man[J].Lancet,1986,328(8511):868-869.

[10]晋希民.家兔附红细胞体的发现及临床病状初步观察[J].兽医科技杂志,1982,35(2):12-13.

[11]邰秀珍,杨殿相,秦林金,等.人类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特点[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5):83-84.

[12]OberstR D, HallSM, SchoneweisD A,etal.Detection of Epery throzoon suis DNA from swine blood by whole organism DNA hybridizations [J].Vet Microbiol,1990,24(2):127-134.

[13]Gwaltney S M,Hays M P,Oberst R D,et al.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suis using the PCR[J].J Vet Diagn Invest,1993,5(1):40-46.

[14]Messick J B,Cooper S K,Huntley M.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using the 16S rRNA gene for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suis infection[J].J Vet Diagn Invest,1999,11(3):229-236.

[15]周荣琼,聂奎,周作勇,等.猪附红细胞体PCR诊断方法的建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4):31-35.

[16]王亚鸣.近交系BALB/C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2(4):15.

[17]Neimark H,Johansson K E,Rikihisa Y,et al.Revision of haemotrophic Mycoplasma species names[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02,52(Pt2):683-681.

[18]许耀成,张万帮.红皮猪血液内发现大量附红细胞体初报[J].兽医科技杂志,1982(2):32.

[19]Nonaka N,Thacker B J,Schillhorn van Veen T W,et al.In vitro maintenance of Eperythrozoon-suis[J].Veterinary Parasitology,1996,61(3/4):181-199.

[20]张守发,张国宏,宋建臣,等.牛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2002,32(8):27-29.

[21]房春林,杨光友.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技术[J].中国兽医科技,2005,35(3):190-193.

猜你喜欢

体病红细胞动物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巴州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