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
2011-02-10白振山
白振山
河南巩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巩义 451200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
白振山
河南巩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巩义 451200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临床分析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而急性脑梗死传统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患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脑梗死后30 d及5 a的病死率分别为17%和40%,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早期病死率或严重残疾的发生率高达78.9%[1],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使缺血半暗带濒死的神经元复活,从而使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06~2010-06我科收住的符合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 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1~70岁,平均 50.5岁,病程1~9 h,平均3.95 h。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组病例均在溶栓前行头颅CT扫描,未发现出血情况及相应的低密度责任病灶,患侧肢体肌力小于Ⅲ级,同时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下情况禁忌:(1)半年内有严重脑梗死或颅脑手术史。(2)有脑出血或其他部位的出血病史。(3)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4)造影剂过敏。(5)血压高于180/100 mm H g。(6)癫发作者。
1.2 方法 确定具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立即行全脑血管造影,查明闭塞的责任血管,将带侧孔的微导管插入血栓内,以尿激酶(UK)2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按1万U/min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总量控制在120万 U。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并随时造影,了解病变血管的再通情况。溶栓后常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脱水降颅压,依达拉奉针清除自由基,6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 U皮下注射,2次/d,共1周。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未见明显的血管狭窄或闭塞2例,全组病例再通15例(68.1%),溶栓后脑出血 1例(4.5%)。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13例(59%),明显好转指患者意识转清醒,瘫痪肢体肌力提高2级以上,症状有所改善5例,4例症状无好转。
3 讨论
缺血半暗带理论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的理论依据。脑组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一旦血供中断,2 min内脑电活动停止,5 m in后可出现严重的不可逆损伤。脑组织侧支循环相当丰富,在发生脑梗死时,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是处于缺血缺氧的濒死状态,尽快恢复梗死区的血供,可使半暗带区濒死的神经细胞复活,这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缩小梗死体积,拯救缺血半暗带内濒死神经细胞。动脉内接触溶栓是将多侧孔微导管直接插入血栓内注射溶栓药物,可显著提高局部溶栓药物浓度,增加药物与栓子接触面积,减少药物使用总量,同时,使用微导丝可以机械性破碎栓子,从而加速血栓溶解的速度,动脉内接触溶栓可显著提高溶栓效果,缩短溶栓时间,增加血管再通率,而不增加出血危险性。一般的溶栓时间窗应掌握在颈动脉系统为6 h以内,椎基底动脉系统12 h内。
本组病例中2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闭塞,但有明显临床症状,可能原因为:有些小的穿支动脉,造影片上未显示;有些栓子向远端移位造成微栓子[2]。我们均在相应的责任动脉内注入尿激酶40万~60万U,结果发现,其中1例明显好转,而另1例症状也稍有改善。
本组病例中3例48~72 h后再次闭塞,均有严重的血管狭窄,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溶栓后造影发现被闭塞的血管内腔狭窄严重,应及时行支架植入术,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溶栓后再次闭塞[3]。
总之,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办法,有条件的单位,集成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提高动脉内溶栓的再通率,可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更加有效,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刘新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4.
[2]汪卫,沈晓文,戴文卓,等.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1):6.
[3]戴国德,朱凤水,谬中荣,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1):40-42.
R743.33
B
1673-5110(2011)09-0051-02
(收稿201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