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空巢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保健对策
2011-02-10周浩礼曾尔亢徐冬英梁勋厂吴植恩
周浩礼, 曾尔亢, 徐冬英, 梁勋厂, 吴植恩
老年空巢家庭主要是指60岁及以上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偶居或独居的家庭。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亿,占总人口数的12%,预计今后50年,每年仍将以3.2%的速度增长[1]。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增加得非常迅速,提高了7.7%。老年空巢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保健对策是空巢老年人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相关社会组织应当关注的问题。
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家庭从形成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多个阶段,对这些阶段的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标准。美国学者Glick等提出的6个阶段划分法则为学术界所普遍采用[2]。第1阶段,婚后无孩阶段——从结婚到生第1个孩子;第2阶段,生育阶段——从生第1个孩子到生最后一个孩子;第3阶段,生育完成阶段——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1个孩子成人离家为止;第4阶段,离巢阶段——从第1个孩子成人离家到最后一个孩子成人离家;第5阶段,空巢阶段——从最后一个孩子成人离家到夫妻一方死亡;第6阶段,鳏寡阶段——从夫妻一方死亡到另一方也死亡为止。
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生命周期是从发展角度研究核心家庭形成后,它的结构、功能和代际关系的变化,直至这个家庭的结束和新家庭的诞生。在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比重大时,空巢家庭比重增多;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比重大时,空巢家庭比重则少。②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口学因素,如初婚年龄、子女数量和预期寿命等。工业化之前,初婚年龄低,子女数量较多和老年人预期寿命较短,因而空巢期和消亡期较短。工业化之后,较少的子女数量和较长的人口寿命又使家庭生育抚养期缩短,空巢期和消亡期延长。③受教育年限。子女受教育时间愈长,则父母空巢期有缩短的趋势[3]。
2 空巢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
2.1 老年人的躯体状态
老年人躯体基本健康者仅占20%~25%,绝大多数都或轻或重、或急或缓、或多或少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4]。可以说,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年纪愈大,程度愈重,空巢老人尤甚。
2.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空巢老年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2008年对全国19个省市共29个城市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4.3%的老年人或轻或重地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高龄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5]。对于退休,虽然多数人都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当社会角色完全转变时,或多或少都可能产生各种难以适应的心理问题,形成所谓“退休综合征”[6],对于空巢老年人更为明显。西方老年学学者提醒人们注意“空巢综合征”,它的病状包括压抑感、烦躁不安、失去个性、失去自信心、感觉自己毫无价值等[7]。
2.3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老年人年龄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差。调查显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完全自理的比例只有54.3%,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分别达到26.8%和18.9%[8]。由于自理能力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年人热切期待着社会及社区提供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以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9]。
3 空巢阶段的保健对策
3.1 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实际活动中,当前主要须解决3个问题[10]:①生命全程健康观——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老年人由于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生命功能普遍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因而成为慢性病的患病主体。如果不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风险因素予以有效控制,就会极大地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形成虽然长寿但不健康的状况。因此,WHO于1997年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1999年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有效预防慢性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强化预防为主、实施有效的三级预防,从根本上减少慢性病的发生。②自我保健——自我健康的主体,不再单纯依赖医疗技术服务,而是更多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进行自我负责的自我保健。其特点是“多靠自己,少依赖医生”,自己担负起责任改进个人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从心理上、生理上进行调节,努力解决个人的健康及保健问题[11]。③健康管理——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它是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
3.2 发挥社区服务功能
2006年2月,我国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服务是一种介于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
3.2.1 开展生活照护及家政服务 社区应建立和健全为老服务机构,有专人负责。为空巢老人家庭、特别是为单身独居空巢老人设立求助热线,提供上门送餐、买菜作饭、代为购物等。社区和学校涉老机构应创造条件设立老年活动室,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集体活动,融入大家庭,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社区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有关部门应该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12]。社区自身也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社区的服务功能。
3.2.2 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社区应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卫生保健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保健服务。空巢老人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群体,应全心全意为他们提供保健服务,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加强对慢性病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及时方便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结合防治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活动等。
3.3 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恢复慢、多数无法治愈,因此医疗费用也较高,贫困老年人难以承担。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虽然覆盖了门诊和住院两部分医疗费用,但保障程度有限,个人自负比例仍然偏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考虑适当扩大门诊医疗保险范围,提高慢性病医疗报销水平,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慢性病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以控制的,其宏观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建议政府对老年人体检给予一定的费用减免。
[1]陈传书.在“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十年恳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9-11-03.
[2]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112.
[3]迈克尔·米特罗尔,著,赵世玲,译.欧洲家庭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6.
[4]成蓓,曾尔亢,主编.老年病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
[5]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2006,26(3):294-296.
[6]刘荣才,著.老年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7-169.
[7]罗斯·埃什尔曼,著,潘允康,译.家庭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9.
[8]刘汴生,主编.衰老与老年病防治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66.
[9]周浩礼,主编.医学社会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7-225.
[10]伍小兰,主编.老年人慢性病的社会人口学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49-154.
[11]杨冬叶,赵勇.我国空巢老年人的现状与对策[M].现代临床护理,2004,3(50):6014.
[12]张砚,胡春平.老年健管理方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