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穴”浅析*——头面、胸腹部“门穴”
2011-02-10王淑兰倪光夏
王淑兰,倪光夏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当古人在给穴位命名时,就为穴位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所以,了解穴位名称,既可以帮助记忆掌握穴位的性能,也可以根据穴位名称,发现穴位新的功效。孙思邈在《千金翼方》[1]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十四经穴中,总共有22个冠以“门”字的穴位,其中头面、胸腹部共占11个。关于“门”字的含义,《说文解字》[2]解释为:“门者,闻也,从二户”,即能够让房屋内外相互闻听得到。具体到人体,“门穴”就是经络之气出入人体的门户,也是经络之气所至所归之处。
1 头面部二穴
1.1 耳门
“耳”字,《说文解字》[2]释为:“主听也”。顾名思义,耳门一穴,为主导听力的门户要穴。它最早见于《甲乙经》[3],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其经脉由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合;局部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和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及面神经,是主治耳聋、耳鸣、恢复听力的要穴。《甲乙经》[3]云:“耳聋鸣,头颔痛,耳门主之。”《针灸大成》[4]也记载耳门“主耳鸣如蝉声,聤耳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凡听力相关的疾病,都可使用此穴。
1.2 哑门
“哑”字本义为“笑也”[2],所谓“笑声哑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释为:“口不能言”,又可解释为:“语声不清”。总之,无论是笑的声音也好,语言功能也好,都属哑门的治疗范畴。《针灸资生经》[6]云:“哑门治颈强,舌缓不能言”,就说明了哑门的功效,《针灸大成》[4]载《玉龙歌》:“偶有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总之,作为督脉和阳维脉之交会穴,哑门有利机关、清神志、通经络作用,为治舌急、舌缓、舌重之失语失音证重要穴位。
2 胸部一穴
云门:云门穴出《素问·水热穴论》[7],属手太阴肺经。“云”的初始含义为:“山川气也,从雨。”[2]云是山河升腾之气,云可化而为雨,又与地气相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有“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之语。肺主一身之气,云门当为肺气通天的门户,可以主导治疗各类肺气疾患。如《针灸甲乙经》[3]谓:“咳喘不得,坐不得卧,呼吸气素,咽不得,胸中热,云门主之”;“肘脉代不至寸口,四逆脉鼓不通,云门主之”。《针灸大成》[4]谓其“主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喘不得息,胸胁短气,气上冲心,胸中烦满,胁彻背痛,喉痹,肩痛臂不举,瘿气”。在治疗肺部疾患时,如咳喘、气逆、外感寒热等,云门确有其重要意义。
3 腹部八穴
3.1 幽门
幽门穴出《针灸甲乙经》[3]。“幽”者,“隐也”[2],为隐蔽之义。从字形来看,山中二幺,而幺即细微之义,细微之物,深藏山中,可知其隐蔽之深。由于该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故此穴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深层交换之门户,于是也就有了广泛的治疗范围。《针灸甲乙经》[3]云:“胸胁背相引痛,心下混混,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幽门主之。”《针灸大成》[4]载此穴“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烦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里急数咳”。亦可治疗“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不下”。
3.2 期门
“期”者,“会也,从月”[2],要约之义,如月之周期往复。从意义上来说,女子月经与之密切相关。期门穴最早在《伤寒论》[8]中就有“热入血室”当“刺期门”的记载。为足厥阴、太阴与阳维脉交会穴,亦是肝之募穴。募穴是脏腑经脉之元气所聚集的地方,故期门为肝经之气积聚之所。肝主疏泄,又藏血,而期门穴既可理气亦能理血。《针灸聚英》[9]云:“男子妇人血结胸满……妇人月水适来,邪乘虚而入,及产后余疾。”《针灸大成》[4]所载《通玄指要赋》云:“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女子周期性的月经疾病、血证都可使用期门穴。
3.3 章门
“章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3]。古代以“乐竟为章,从音,从十”[2],一章即一曲终结,而古代音乐以十篇为终结。章门位于第十一肋,就其位置而言,正好位于十肋结束之处。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之交会穴。其位置出自明代《类经图翼》[10]云:“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鼓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针灸大成》[4]曰:“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不嗜食,胸胁痛支满,喘息,心痛而呕,吐逆,饮食却出”;“伤饱身黄瘦,贲豚积聚,腹肿如鼓”;“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本穴具有疏肝理脾之效,现临床上尤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3.4 梁门
梁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3]。“梁”乃“水桥也”[2],由木、由水会合,用木跨水之意。梁门为足阳明胃经之穴,正如无桥则难以过河,一个“梁”字,点出了本穴乃是足阳明经气出入之要口,因而本穴也就具有了较强的健脾消食和胃之功。《针灸甲乙经》[3]记载其“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针灸大成》[4]又言:“腹中积气结痛,梁门主之。”凡与胃相关的疾病,梁门都可起到重要作用。
3.5 关门
关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3]。“关”者,“以木横持门户也”[2],即后世所谓“门闩”,引申为“闭合”的意思。该穴为属足阳明胃经之穴。根据穴名,“关门”意指防止足阳明经之气外泄耗散之关键。故而该穴的功能正常,能保证阳明胃的腐熟、利水功能的正常。《针灸甲乙经》[3]记载关门穴能治“腹胀善满,积气”;“身肿”。《针灸大成》[4]中所载为关门穴“主善满积气,肠鸣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走气,夹脐急痛,身肿,痰疟振寒,遗溺”。
3.6 滑肉门
滑肉门一穴,出自《针灸甲乙经》[3]。“滑”者,“利也,从水”[2],使肉滑利,可知此穴对肌肉、脂肪疾病有主治作用。该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又与胃肠口门接近。在解剖学上正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内为肠胃。由于其解剖学上的特殊位置,临床针刺得气感强烈,对肠胃功能的调节作用显著。《针灸甲乙经》[3]记载:“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门主之。”唐代《外台秘要》[11]云:“主狂癫疾,吐舌。”因而该穴亦有镇静安神之效。《针灸大成》[4]:“主癫狂,呕逆,吐舌,舌强。”
3.7 京门
京门穴出自《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12]。“京”者,“人所谓绝高丘也”[2],人工筑起的高丘就是“京”。该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肾之募穴。古人筑丘以居,目的是防范洪水灾害为患。故该穴在治疗水液疾病中有特殊疗效。而肾主水,为腰之府,此穴又能强壮腰肾。如《针灸甲乙经》[3]记载:“溢饮,水道不通,溺黄,小腹痛,里急肿,洞泄,体痛引骨,京门主之”;“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门及行间主之”。《类经图翼》[11]也称其可治“肠鸣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热腹胀,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俯仰久立”。
3.8 石门
石门穴出《针灸甲乙经》[3],属任脉,是三焦的募穴。“石”者,“山石”也[2],山中之石,坚硬不通。此穴为任脉气血出入之门户,正常人刺灸此穴可使任脉“不通”,例如有记载刺灸本穴可“使人绝子”。所谓“女子不通人道者名石女”,亦寓此义。任主胞胎,故此穴多主生殖、泌尿系统的“不通”类疾病,如癥瘕、瘀血、气滞等,《针灸聚英》[8]也有“阴证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的论述;类似的记载还有《类经图翼》[11]:“气淋,小便黄赤不利,小腹痛,泄泻不止”。总之,凡是任脉气血不通导致的生殖、泌尿疾病,石门都有较好的疗效。
4 小结
以上介绍了身体前侧有关“门穴”的含义及证治特点,它们都是相关经气出入的门户,是经气运行的关键点,故针灸临床如擅用“门穴”常能起桴鼓之效。而对于一些尚无明确治疗方法的新发疾病和疑难杂症,根据“门穴”的意义,也可以为发现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1] 孙思邈.千金翼方[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0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3-969
[3]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甲乙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4-1123
[4]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303
[5] 王力,岑麒祥,林焘.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9:438
[6]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2
[7]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115
[8]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
[9] 高武.针灸聚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256
[10] 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73-184
[11] 张登本.王焘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97
[12]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