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脑血管病并发心电图改变的观察和护理
2011-02-10干楠
干楠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急性重症,且患者老年人居多,身体状况较差,易并发其他并发其他脏器损害,其中心电图的改变居首位。因此,在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同时,应加强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并做好心脏并发症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危害。本文就100例脑血管疾病出现心电图改变的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共接诊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脑出血60例。年龄43~76岁,平均65岁,男女比例4;1.5,入院后经心电图及48 h心电监测,显示心电改变者60例占60%。其中,心肌缺血50例心率失常者10例。
1.2 临床观察结果 结过2周治疗后复查心电图,ST-T压低不明显,T波变浅50例心肌缺血基本恢复,ST-T压低明显,T波低平,心肌缺血仍存在者3例,心率失常消失8例,心率失常存在者2例。
2 护理要求
2.1 心电监测 护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电图知识,熟悉正常及异常的波形,如心电监护示ST-T压低或伴有T波低平,则表示有心肌缺血,若出现ST-T进行性改变,Q-T间期延长,T波倒置,ST-T弓背抬高,心率失常等波形,立即与医生联系,并做好记录,标明出现的时间,尤其是夜间,更应密切监测心脏情况,因夜间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或血管痉挛,常有心电图改变不明显情况。所以,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脑科患者因病情所致,反应迟钝,言语欠清楚,当病情出现变化时,不能很好的描述,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后,大脑长期处于缺血状态,脑功能减退,对疼痛的感觉迟钝,经常有年龄越大,心绞痛症状越不明显的特点。因此,在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变化的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面色,呼吸,面部表情,是否大汗淋漓等,当病情出现变化时,在排除脑血管病的情况下,要首先考虑是否出现了心脏功能的改变。
2.3 持续氧气吸入增加心肌供养,患者心电图出现ST-T 改变,Q-T间期延长等心电图改变时,应给予持续氧气吸入,以增加心肌供养,缓解缺氧症状,防止心肌缺氧症状的进一步加重,但氧流量不宜过大,一般1~2 L/min。
2.4 保持静脉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血管病患者因进食少,呕吐及脱水济的使用,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血容量减少,微循环障碍,甚至会造成心肌缺血[1]。所以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防止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2.5 密切观察输液反应 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心功能障碍时,要特别注意输液速度,一方面脱水剂(20%甘露醇)应快速滴注,才能很好地发挥降颅压的作用,另一方面心脏负荷不易过重,因此在输注脱水药物时,将输液速度控制在药物有效作用范围内即可,以免输液速度过快,加重心脏负荷,引起心衰或肺水肿。因此要加强巡视,根据药物作用及要求随时调节速度。
2.6 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心功能障碍时,应瞩其减少活动,室性早波,心梗,房颤等患者应卧床休息,尤其是房颤患者,如果活动量过大,心脏内附壁血栓可能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造成新的栓塞,加重脑部疾病。从而导致新的病情。
3 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可激活下丘脑的交感神经中枢使之过度地释放儿茶酚胺,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的收缩,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的改变,而持续的心肌缺血又可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进一步引起脑供血不足或产生新的梗死,影响脑功能的恢复[2]。因此,当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时,除了要做好神经系统方面的护理外,还要加强心脏监测及护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1]王柳青.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心动能杂志,1994,5(6):226.
[2]柳忠兰.急性脑血管病与心功能障碍的关系的初步探讨.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4(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