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社会因素在应对重大突发疾病中的作用

2011-02-10傅义宁罗晓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免疫学免疫系统心理

傅义宁, 罗晓

在SARS危机中,我国在20天就催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一法规,使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走上了法制轨道。通过近几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心理应激对人体免疫的影响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个新的学科——心理免疫学也就应运而生,并且日益表现出突出作用。

1 关于心理免疫学

心理免疫学是精神神经科学与免疫学的交叉学科[1],应激状态及各种心理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作用,部分免疫学专家认为,心理和行为干预可提高免疫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2]。伴随着医学模式由一维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向三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3],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以便在重大突发疾病中发挥更大作用。

1.1 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心理应激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可以在短期和长期内影响免疫机制,造成机体损害。免疫机制受损后又会通过身心交叉作用,不仅可以使机体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且会削弱免疫的监控作用,最终诱发和促使某种疾病的发生,而往往这种心理应激反应是由消极的认知情感状态组成。

1.2 抑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心理免疫学在消极情感、压抑等方面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抑郁情绪可抑制免疫功能,可能与皮质醇和某些神经递质有关,而抑郁感觉的产生又和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AM)、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C)以及心理免疫学的某些生物递质有关,当SAM激活产生相应应激反应,应激因素的积累又可激活HPAC产生放弃和抑郁感觉,进而影响免疫功能[4]。

1.3 人际关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社会关系的支持可作为急性和慢性应激的缓冲液,避免出现免疫调节异常,人际关系和免疫功能的相互影响为心理免疫学的重要发现。研究发现,孤独医学生的细胞免疫功能较低;在面对体检压力时,得到较大社会支持的医学生对乙肝疫苗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反应,表明社会关系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另有研究报告,有可信任人际关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的增殖反应明显高于无可信任人际关系者,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体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很大,心理-免疫反应过程既受生物规律的支配,也受社会规律和心理规律的支配,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关系网。

2 重大突发疾病伴随的心理问题

2.1 患者和医护人员

在发生重大突发疾病时,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及由人际关系导致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而对于医护人员则由于工作要求高、劳累紧张等出现心理负荷加重、情绪压抑等一些心理方面的不良反应,这样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例如在SARS期间的一项调查表明:SARS患者及医护人员100%存在抑郁,SARS患者92.5%存在焦虑[5]。这样的心理问题极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在治疗上难度增大,医务人员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2.2 健康“旁观者”

绝大多数健康“旁观者”也会同样感受到心理的冲击,闭锁的空间、独自在家的日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突然拉大,强烈感受到生命是如此无常和脆弱,一部分心理脆弱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人们的免疫功能就因此而被极大地削弱,使病毒更易趁虚而入,疾病康复难度增大。对SARS流行期间,北京市3所高校6 280名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此期间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这不能不让人担忧[6]。面对这种突发疾病带来的一系列负性心理活动,人们处于各种应激反应压力之下,免疫功能被抑制,大大削弱机体的战斗力,如何使这些应激反应成为免疫应答的生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作为体现心理免疫学成果的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势必会起到重大作用。

3 建立健全心理社会干预体系,应对重大突发疾病

对于重大突发疾病,我们除了强化医疗体系应对速度、统配资源、保障有力、提高医务人员能力外,还需要将心理干预整合到突发疾病应急反应的救援策略和预案中,从宏观层面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在预防、预警、预报,对疾病和社会进行有效控制,重建正常社会生活和消除后遗症问题等方面的意义,形成网络化的应对体系。“非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例,在抗非典、5.12地震、冰雪灾害、舟曲巨大泥石流灾害中,我们看到,一种病毒的感染和自然灾害使数以万计群众的身体受到伤害,这并不是纯粹的生物学和医学课题,经由人类心理行为的中介传导和放大作用,躯体疾病在现代化各种条件下具有极其可怕的社会后果和效应。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在个人应激和社会应急的关头所起的作用,在经过多次重大疾病及自然灾害后已初见端倪,通过心理-社会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关系、鼓舞士气等作用,进而增强机体免疫。

3.1 通过媒体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干预

面对重大突发疾病和自然灾害,公众往往存在认知缺乏、歪曲、恐惧或盲目乐观、麻痹大意等心理问题。我们应冲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应对方式,发挥媒体的独特优势,让公众有足够的知情权,获取大量信息,消除恐惧、害怕情绪,并学会积极应对的技巧,避免如过度恐慌、疲劳、压抑情绪、过度饮酒或服药等消极应对方式,使公众平稳渡过对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认识上的认知缺乏及歪曲期、过度恐惧期、盲目乐观及麻痹大意期3个阶段的心理反应。

3.2 建立现代化的心理-社会干预网络

我国已有从中央到地方的高效、统一的社会管理,在此基础上,应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建立扩展的心理、卫生和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全国性的重大事件与灾害干预和创伤治疗网络,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疗、心理学、精神卫生学专家组成中坚力量,其他人员组成外围力量,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立即对需要的人群进行援助;建立全国性重大事件与灾难心理反应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对公众心理反应进行调查和预测研究,并使之成为在危机下对公众心理进行引导和支持的信息系统,并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学、免疫学、精神卫生学与临床各科的整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理论体系,心理免疫学也应存在于这一体系中。

3.3 突出医务人员作用,强调心理护理

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和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医护人员要同情和理解患者,从各方面关心体贴患者,主动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同时,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痛苦。鼓励患者调整好心态,因为良好的心态同疾病的预后转归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大。

3.4 重视人际关系,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各方应协调好与患者及亲属的联系,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书信等方式传递信息,加强沟通,慰藉患者。并发动社会援助,从不同层面、不同社会阶层给予患者关怀,有效缓解患者心理问题,提高其机体抵抗力,配合患者应对疾病。

3.5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尤其像重大疾病、重大自然灾害上应走上法制轨道,在有关法律法规指导下,建立危机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协调机制,使事件发生后有组织地进行相应处理,让整个处理体系处于一个完整的网络化状态。

总之,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相互影响的机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和社会适用价值。我们应以创新的观念来完成学科间的相互合作,提高政府和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把心理社会因素在应对重大突发疾病方面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杨贵贞.SARS与心理免疫学[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7):443.

[2]刘艳红,潘锦瑶,贾林.心理神经免疫学[J].广州医药,2003,34(1):6.

[3]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朱新秤.心理因素对免疫和疾病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1999,20(2):21-23.

[5]王发强,许建阳,刘庆安,等.SARS患者与抗SARS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33.

[6]黄悦勤,党卫民,刘肇瑞,等.北京市三所高校大学生SARS流行期间的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8):521.

猜你喜欢

免疫学免疫系统心理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Staying healthy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