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经典学习的几点思考

2011-02-10薛益明

中医药通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内经伤寒论

● 薛益明

中医经典学习的几点思考

● 薛益明*

从经典的文字含义及中医理论的形成标志等论述了什么是中医经典;从中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医教育的特殊性,中医成才的规律,以及中医继承发展的要求,论述了学习中医经典的意义。从重视原文,学以致用;持之以恒,理解熟读;立足现代发展提高,论述了学习中医经典的关键。

中医经典 学习 思考

中医经典学习是中医教育,也是中医学生们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就我从教多年的心得体会,谈点个人认识与思考,求正于同道。

1 什么是中医经典?

“经”本指儒家的经典著作而言,典,指重要的文献、书籍。后来“经”的词义扩大了,把一些解释儒家经典著作的书也包括进来。所以《文史通义·经解》中篇说:“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故夫子之述六经,皆取先王典章,未尝离事而著理。后儒以圣师言行为世法,则亦命其书为经,此事理之当然也。”“经”字从专指儒家之经典,扩大到“群经之羽翼”,继而又扩大到关于论述某一门具体学术和技艺的著作上去。这就是《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中藏经》《针灸甲乙经》《脉经》等称为“经”的原因。即使未冠名“经”的,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治》、《温病条辨》等,由于“习是术者,奉为依归”,衷心地尊崇这些医学宝典,以指导中医临床与研究,起到了“经”的作用,同样被中医学界视为经典。

关于现时常讲的“中医四大经典”则说法不一,这里举二种代表性的。一种是指《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一种是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前一种主要依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为中医理论形成之标志,《伤寒论》《金匮要略》确立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奠基;又大致都形成于秦汉时期,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后一种主要是从中医教学课程属性的界定考虑,因为《神农本草经》不作为教学课程,而把温病学纳入其中。但由于“温病学”不是一本书,是由几本书综合而成,从内容上看更像是一门临床学科,只指导温病的治疗,又是形成于清代,所以在学术界较多的是持前一种说法。至于后一种说法,亦已经作为中医教育界的习惯说法而被接受。

2 为什么要学习中医经典?

“经典”,它相对的词叫做“时尚”。所以能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永恒的价值,普遍的指导意义,并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中医理论自秦汉时期形成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作为支撑这个理论的代表著作被中医界视为经典,其文字古朴,医理深奥,融经典性、文献性、实践性于一体,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也是高等中医教育的必修科目。从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一门科学可以不断向前发展,甚至在一个时期内快速发展,但其基本理论却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中医学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就在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如果没有了这些理论,中医也就不存为中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习中医就离不开学习中医的经典理论,具有长期稳定性。

事实上,自古以来,凡自学成才,师承授受而成为名医者,都是在学习钻研中医经典的基础上而有所成就的。张仲景本人就是在读《内经》、《难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并认为,凡欲为大医,必须熟谙《内经》、《伤寒论》、《甲乙经》、《脉经》等经典著作;金代名医刘河间25岁开始读《内经》,披阅《素问》,朝勤暮思,手不释卷。现代中医也一样,大凡有所成就、有所影响的名中医,都有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功底,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活学活用,不断积累与提高,没有别的捷径。

古代的官办医学教育,也是离不开经典,唐代太医署开办医学教育是比较早的,就是以《素问》、《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为教材,然后再分科学习,这也为以后的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宋承唐制,也是选择经典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或称为前期教育。到了清代,政府组织编写《医宗金鉴》作为教材,堪称中医教育史上的第一本统编教材,也还是把中医经典内容编成歌诀形式用于教学。

所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在中医经典教育方面,基本上是延续了古代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只是在教材与教学方式上有所变更,使之更加科学规范,系统有序。如果认为只学好《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这四本教材,就等于学好了中医,那是把中医简单化。清代医学家陈修园曾说:“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清代名医徐大椿亦指出:“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图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这些道理大家都能理解与接受。问题是怎样学习中医经典。

3 怎样学习中医经典?

3.1 重视原文,学以致用 读经应先看原文,参考注家,不能囿于某一注家之说,诸家论注虽不乏精到之言,但也常有牵附穿凿之误。一来易晦先贤仲师之原意,二来易局限读者的思维,甚至引起误导。还应注意的是,重点应该围绕共性、规律性内容,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不要在少数生僻难解的条文上花太多时间,不要在咬文嚼字上花功夫,更不要停留在文字表面或文字争论上。因为毕竟绝大多数同学将来不是搞文献研究的。

3.2 持之以恒,理解熟读 学习中医经典要持之以恒,中医经典不但要理解,还要熟读,有的甚至要背熟,还要终生钻研,灵活运用,所谓“思求经旨,研其所知”,这样才能真正溶入自身的血脉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理论提出新的观点,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千万不要急躁,学习经典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反复学习的过程,如果能达到经方家曹颖甫读仲景书“常读常新”之感,那才是融进临床,真正学通了。那如何结合临床去学、去悟呢?除了自学,跟师学是相当重要而捷径的。师者,人生之大宝。随师临证,在临床中学习,既是提高辨证论治技能的有效方法,也是把中医经典学习落到实处。

3.3 立足现代,发展提高 重视经典学习,但不能排斥现代知识,特别是西医知识的学习。任何学科只有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中医也不例外,时光把古老传统的中医学带入了新时代,也一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不能对立,不能分离,不能错位。如果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只强调中医经典,而不注重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那只会自我封闭,不可能发展提高。尤其不能排斥与中医关系最为紧密的西医知识的学习,这是中医这个特殊学科发展所要求的,要发展传统的中医学离不开西医及现代科学知识。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因为要强调某一方面,而去贬低另一方面。其实中西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有机组合,并不冲突与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整体。不要将中医经典学习绝对化,要用批判的思维去学习。医学实践证明,中医学确实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其中一些内容为现代医学所借鉴应用。然而我们不能把中医经典论绝对化,亦有其不足与局限性。所以,创新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门学科对过去继承得再好,内容继承得再完备,终归是旧的东西在延续。对中医经典背诵得烂熟于心,对古圣哲理论解释得如何丰富,我们也只不过是知识的储存器罢了。中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继承发展,熟练运用,发展提高,并立志做个真正的名中医,为将来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才是中医教育的目的。

薛益明,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经典课与中医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以及中医文献与中医教育研究,临床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病。主持中医教育及中医发展类科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本)。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内经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