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寒热药物配伍临床应用简析

2011-02-10张国琼

中医药通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证治原方干姜

● 尤 强 张国琼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寒热药物配伍临床应用简析

● 尤 强 张国琼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论治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它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清代名医王清任称之为医之方祖,杂病之宗。杂病者,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医者难能辩证施药。本文根据原文的“病脉证治方药”条文中寒热药的物配伍应用以讨论杂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的规律、思路及方法。

金匮要略 温凉并用 寒热共用 张仲景

1 温凉并用

1.1 风邪湿邪在表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以麻杏薏苡甘草汤。”原方组成:麻黄(去节)半两,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二十个。

从条文的论述看,本病证“一身尽疼,发热”为表证,“发热,日哺所剧”此为湿证的表现,风湿病的发热特点。组方特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变辛温解表为解表化湿之法。《本经》载:薏苡仁,味甘,微寒,主风湿痹,今急拘挛不可屈伸。本方中:麻黄辛温解表,薏苡仁甘凉利湿,两药合用,一温一凉,共奏轻清宣化、解表化湿之功。日晡发热属阳明,是风有化热的倾向,同时风为阳邪,容易化燥,用薏苡仁的用意即在于此,清化而防燥。

现代临床应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哮喘、鼻炎证属风邪挟湿表证者[1-2]。

1.2 阴虚挟痰湿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曰:“大气上逆,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原方组成:麦门冬七升,半夏一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本条文论述肺胃阴虚火旺,痰湿阻肺咳喘的证治。滋阴润肺宜甘凉,化痰止咳宜辛温;方中麦门冬、人参、大枣、粳米滋阴润肺生津,半夏辛温化痰。从用量看,麦门冬与半夏相伍,既防半夏温燥伤阴,又防麦门冬过于甘凉助湿生痰,全方配合使胃气生而津液复,阴气盛而虚火退。

现代临床应用: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矽肺等病后期证属肺阴虚脾虚证为主的疾病[3-4]。

1.3 湿热肠痈 《疮痈肠痈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痈,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原方组成: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本条是论述肠痈脓已成未溃的证治。方中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凉血、排脓消肿、解毒;肠痈患者营血郁里,阳气不足,故全身肌肤缺乏气血滋养,脉数而无力,轻用附子振奋阳气、温热散结,佐薏苡仁、败酱草破瘀排毒。

现代临床应用:适用于阑尾炎周围脓肿、盆腔炎、肝脓肿、带下病等素体虚弱,老人或儿童阳虚者[5]。

2 寒热共用

2.1 湿热内蕴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原方组成: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原文中是论述狐惑病的证治方药,由湿热虫毒引起的临床复杂症状表现,出现神志异常,皮肤、外阴、口舌病变。从组方看:证属湿热内蕴,或内蕴于心、或内蕴于脾等。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温燥湿;佐人参、甘草、大枣和胃扶正,共成清热解毒燥湿、安中解毒之功。

现代临床应用,慢性口腔溃疡、返流性食道炎、急慢性肠胃炎、消化性溃疡、白塞氏综合症(口、眼、生殖器综合症)等证属脾虚湿盛、寒热错杂,见面色萎黄,神倦,舌质淡红,苔黄腻的病症[6-9]。

2.2 寒热互结,痞阻中焦 《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曰:“呕而肠鸣,心下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原方组成: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本条是论述呕、痞、利的证治,立方原则是苦辛并用。寒热互结中焦,中焦痞阻,升降失常,故“心下痞”是其主要特征。方中干姜、半夏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降清热;人参、大枣、甘草补益和中,全方共具苦降辛开,调和中焦之功。

现代临床应用:急性肠胃炎、慢性胃炎、胰腺炎等症见发热口渴,呕吐呃逆,嗳气,脘腹痞满者[10]。

2.3 寒湿阻滞,经络痹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原方组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炮附子二枚。

本条是论述风湿历节病的证治。诸肢节疼痛,证属寒湿阻滞,经络痹阻。方中以麻黄、桂枝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寒热药相配,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功。从药物用量看,温热药味数、量均大于寒凉药,本方适于寒证重于热证的痹证。

现代临床应用: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诸关节疼痛等疾病[11-12]。

2.4 痰湿水饮内停

2.4.1 厚朴七物汤证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曰:“咳而脉浮者,厚朴七物汤主之。”原方组成: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从条文论述及方药组成看,“脉浮”既指脉象,又指病机。病邪在上且邪盛。其症状还应该包括:咳嗽,喘逆,胸满烦躁,咽喉不利,痰声漉漉,但头汗出,倚息不能平卧,脉浮苔滑。故方中以辛温燥湿之厚朴、麻黄、干姜、半夏、细辛配伍寒凉清热之石膏,共奏散饮降逆、止咳平喘之效。全方仅一味寒凉之石膏清热除烦,又可防止水饮之邪进一步热化。

现代临床应用:肺源性心脏病、哮喘发作期,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证属痰湿阻肺者[13]。

2.4.2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原方组成: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本条论述寒饮挟热的证治。“脉浮,心下有水”是外寒内饮,饮邪郁久化热故烦躁,方以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细辛干姜半夏温散水饮。全方中又仅一味寒凉之石膏且量不大以清热除烦,亦可配麻黄发越水气。

现代临床应用: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新感发热[14]。

2.4.3 越婢加半夏汤证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原方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斤。

本条论述热饮郁肺的证治。条文的重点是“脉浮大”,浮主在表,亦主在上;大主有热。风热挟饮邪上逆,故脉象浮大。本方重用石膏与麻黄相伍,一温一寒而成辛凉之剂发越水气兼清里热;半夏是加强散水降逆之功。从全方组成看,本方泄热之功强于逐饮。

现代临床应用: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急性感染属风热外感内挟饮湿[15]。

2.4.4 越婢汤证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越婢汤主之”。原方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原方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以上两条文都是论述风水挟热的证治。风水相搏,病在表,故一身悉肿;虽汗出而表证不解,外无大热而内有郁热仍在,故方中以麻黄、生姜辛温之品宣散水湿;寒凉之药石膏清肺胃郁热,除口渴。若水湿过盛则加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增强消退水肿的作用。

现代临床应用:急慢性肾炎、水肿等病症初期,证属外有风水内有邪热[16-17]。

综上均为痰湿、水饮等合邪致病的证治。通过寒热药物的搭配、加减、药物用量的轻重,发挥不同的功效;或降逆逐饮、或清热逐饮、或解表逐饮。仲景临证辨证之精准,配伍用药独特,可见一斑。

2.5 寒实内结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主之。”原方组成: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本条乃寒实内结的证治。“脉弦紧”主寒主痛,“发热”不是表证,也不是阳明腑实证;表证发热脉当浮,阳明腑实证发热脉当滑数。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证。治当温下。方以寒凉之大黄泄热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仅一味之差,后者治寒邪伏于阴分,用麻黄加强温散寒邪,从表而解,属温经解表法。一味之差,功效主治天壤之别。

现代临床应用:急腹症、肠梗阻、胆石症、胰腺炎等症见腹剧痛,形寒肢冷,喜温拒按,舌淡苔白,脉弦紧者[18-20]。

2.6 寒热错杂虫症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曰:“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乌梅丸主之。”原方组成: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本方寒温并用,药量大。黄连、黄柏苦寒安蚘;桂枝、附子、干姜、川椒温阳驱寒,使脏温蚘安,厥自止;人参、当归补气血,养脏和中,为安正驱邪之备。

现代临床应用:胆道、肠道虫症[21-23]。

3 小结

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在一起配伍使用,如苦寒与甘温、辛温与甘凉、清热与祛寒、滋润与温燥等。在临床辨证中,须分清寒热虚实的轻重,脏腑经络的主次,结合药物性味功效的差异,随证化裁,灵活应用。有斯证即用斯药,必然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李古松.麻杏甘石汤与麻杏薏苡甘汤方义辨析及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2007,42(3):177.

[2]刘杰祥,孙玉信.麻黄杏仁薏苡仁草甘汤应用体会[J].中医研究,2005,18(11):46 -47.

[3]李成立.麦门冬汤加味临床应用举隅[J].天津中医,1998,15(3):131.

[4]包素珍,陈明显.麦门冬汤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2):168-169.

[5]姚颖玉,贾云波.朱宗元教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带下病经验[J].河北医学,2008,14(12):1501.

[6]曹灵勇,国 旗,王新昌.甘草泻心汤善治白塞氏病[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8):588.

[7]闫 丽,陈玲燕,杨 森.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71-2272.

[8]李建仪,李海岳,黎海冰.甘草泻心汤加苦参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65 -66.

[9]杨光成.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0(10):4925.

[10]朱 莹.三泻心汤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1993,(6):23.

[11]翟本超.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05,23(4):93.

[12]胡卫东.林昌松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699.

[13]李建军,庞志勇.厚朴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126例[J].中医研究,2007,20(10):42-43.

[14]李 媫.小青龙汤儿科应用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4):29.

[15]占 科,喻闽凤.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1):87-89.

[16]王泽民,姚奉理.益气活血治疗慢性肾炎[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1):31.

[17]郭合新.难治性肾病中医辨治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116.

[18]赖祥林.大黄配伍的临床应用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3,(1):45 -47.

[19]安 文,赵粉荣.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214-215.

[20]孙虹玺,田振国,王 莉.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医研究,18(5):53-54.

[21]程虹良.浅谈《伤寒论》内科危急重症遣方用药[J].光明中医,2010,25(4):696 -697.

[22]李 倩,孙远岭.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57-259.

[23]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30.

云南省富源县中医院(655500)

猜你喜欢

证治原方干姜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香菊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男科病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