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复发性疝中的应用
2011-02-10扈本文
扈本文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复发性疝中的应用
扈本文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在腹股沟复发疝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聚丙烯锥形疝环充填物及补片对16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 16例复发性腹股沟疝经无张力疝修补术,全部治愈,无复发病例。结论 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符合腹股沟管解剖生理要求,术式合理,疗效满意。
腹股沟复发疝, 无张力, 修补术
腹股沟复发疝式一种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手术是目前治愈腹股沟疝的唯一方法。无张力疝修补术式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 具有符合人体解剖结构, 创伤小, 恢复快, 复发率低等优点, 并逐渐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首选方法。我们从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患者16例, 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5 例, 女1例。年龄42 ~ 78岁, 平均6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14例, 腹股沟直疝2例。术后1年内复发3例, 2年内复发9例, 2年后复发4例。其中2例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 一例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修补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的定型产品, 包括一个锥形疝环充填物和一块网状补片, 所用材料由聚丙烯编织而成, 是一种不可吸收, 具有良好抗感染能力和组织亲和性, 能迅速与人体组织粘合固定的材料。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手术中采用电刀进行解剖, 以减少术中出血。手术选择原切口切开并去除原手术皮肤瘢痕组织,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层后先尽量不作广泛剥离, 找到疝囊后向上分离至腹膜外脂肪, 游离至高位,距内环口以远4 cm左右横断疝囊并封闭近端疝囊, 完全游离精索后,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用锥形充填物将疝囊从内环口处内翻推回入腹, 将网塞的叶瓣与内环周围腹横筋膜或纤维瘫痕组织缝合4 ~ 8针, 精索自补片成型的圆孔通过缝合1针关闭补片的鱼尾状开口, 并妥善固定。远端要固定于超过耻骨结节缘上1 ~ 2 cm处的腱膜组织上, 上缘应固定于腹横肌腱弓和腹外斜肌腱膜的交界缘, 补片的下缘应固定于腹股沟韧带上。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如为直疝则应将伞形塞子放入直疝三角处。最后按解剖结构层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及皮肤。
2 结果
1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45 min, 术后6 h起床活动, 术后疼痛轻微不需用止痛药, 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 d, 无尿潴留病例, 无伤口感染, 血肿及阴囊积液等并发症, 随访至今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传统的各种疝修补术所存在的共同缺点是修补部位的张力过大和不同组织的相互缝合。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 其正常组织常被结缔组织或瘢痕所取代, 由于组织的瘢痕愈合, 将不同解剖层次组织缝合, 可因局部组织撕裂, 造成新的缺损, 术后因局部张力过大导致肌肉、肌腱缺血萎缩。复发疝疝囊多由耻骨上、直疝三角底部突出复发, 原有的腹股沟解剖结构基本破坏, 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无法再次用其修补, 前次用于修补的联合肌腱未能与腹股沟韧带紧密愈合, 且已部分萎缩, 或已形成无抗张力的瘢痕组织, 无法再用其修补, 因此传统手术修补腹股沟疝存在复发率高。结合本组临床实际操作, 我们体会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局部解剖结构的辨认:由于患者为一次或多次传统疝修补术后, 局部解剖结构难以辨认, 术中解剖要准确到位, 尽管复发病原有的解剖层次可能紊乱或部分损失,但仍应尽量解剖出疝囊、疝环、精索和缺损区域等, 其解剖范围一般内侧超过腹直肌外缘, 外侧到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 上侧超过弓状下缘3 ~ 4 cm, 下侧超过耻骨结节2 cm左右;②疝囊的处理:在找到疝囊后, 对较小疝囊行完整剥离,对较大疝囊则行疝囊横断, 结扎近端后将疝囊内翻还纳入腹腔。另外, 术中一定要充分游离疝囊至疝囊颈, 但不可高位结扎, 否则难以使充填物完全放入内环, 使之与腹横筋膜持平;③补片及网塞的放置及固定:补片的远端要固定在超过耻骨结节缘1 ~ 2 cm的腱膜组织上, 并确认此组织能承受足够的张力, 补片上缘应固定在腹横肌腱弓和腹外斜肌腱膜的交界缘, 下端固定在腹股沟韧带或骼耻束上, 补片放置要确保平整, 缝合四周不留间隙, 缝合间距05 ~ 07 cm。在固定网塞时应间断缝合4 ~ 8 针或连续缝合, 将其固定于内环周围坚韧的组织上, 如腹横筋膜、腹外斜肌、腹横肌腱弓、腹直肌缘、腹股沟韧带。锋线应选择具有一定强度的不可吸收合成线。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理想术式, 具有创伤小, 痛苦少, 符合解剖生理, 术后恢复快, 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31300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