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归补血汤之补气补血功效
2011-02-10沈耿杨
● 沈耿杨
1 当归补血汤的源流及衍化发展
当归补血汤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公元1127年—1131年),原方当归(去尾)一两二钱,炙黄芪一两,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主治血少之“居经”症,其症见经水三月一来,其脉微而涩,此方黄芪与当归之比为5∶6,黄芪用量少于当归用量。而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的“当归补血汤”,在东垣医书可见三处,首处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公元1247年),二见于《脾胃论·肠僻下血论》(公元1249),三见于《兰室秘藏·杂病门》(公元1276),并且东垣书中三处所见的当归补血汤的芪归用量之比均为5∶1,所治病机与主症亦相同,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主治劳倦内伤,气血虚弱,阳浮于外,肌肤燥热,面红目赤,烦渴引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均为血虚发热、发燥而设,由此推断东垣所创当归补血汤实为一首。因此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黄芪与当归的经典配比为5∶1。[1]
历版《方剂学》教材均将当归补血汤作为补血方剂的代表,但在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同意见。李树英等在研究复方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时提出该方应为补气为主的方药;滕佳琳等认为各配伍比例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血浆6-Kto-FGF12浓度、降低TX2B浓度,以5∶1组作用最强,因此得出相同结论;樊巧玲等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亦指出该方立方本意应为急固浮越之阳,治血虚阳浮之发热证,而非纯粹的补血方药。[2]
笔者通过对“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的探讨,认为当归补血汤于血虚、气虚均有效,至于何时为补气剂,何时为补血剂,则在于芪归的用量比例。
2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补气补血的理论基础
2.1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渊源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清·张志聪充分肯定了这一理论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言用针者,当取法乎阴阳也。夫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张介宾《类经·卷十二·第八》解释云:“善用针者,必察阴阳。阴阳之义,不止一端,如表里也,气血也,经络也,脏腑也,上下左右有分也,时日衰旺有辨也。从阴引阳者,病在阳而治其阴也;从阳引阴者,病在阴而治其阳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缪刺之法也,以我知彼者,推己及人也。以表知里者,有无相求也。能因此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则几微可见,过失可则,用之可不殆矣。”从中可看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阴阳并不局限于经脉之阴阳,可指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之阴阳等。[3]根据病位的上下或左右而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中“引”是引领的意思,阴阳相引的观点,可用于指导药物治疗,诚如张介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发病之机,无非阴阳失衡,偏盛偏衰。治疗之法要在燮理阴阳,以平为期。人身立命在于水火阴阳,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地二生火,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中,水火互为其根,乾坤颠倒,各有妙用,故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
2.2 “从阳引阴”理论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的基础 当归补血汤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是补血剂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方,此方的组成仅有黄芪和当归二味药,药味虽少,可针对性极强,能直达病源所在,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又称为甘温除热法,主要在临床上治疗劳倦内伤,元气不足所致的气虚血弱、肌热面赤、烦渴欲饮,以及妇人经行,产后气虚发热,头痛等症。《方剂学》教材中均将其作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而归属于“补血剂”,认为该方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从阳引阴”,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用于治疗血虚发热证。
2.3 “从阴引阳”理论与当归补血汤补气功能的相关性 笔者认为当归补血汤一方,乃补血之方,亦是补气之方,补气或补血则在于黄芪与当归的用量,“从阳引阴”理论是当归补血汤补血功能的理论基础,“从阴引阳”理论是当归补血汤补气功能的理论基础。
《药性歌括四百味》曰:“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其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主要功能,正如清代《本草经百种录》所载:“当归为血家必用之药……实为养血之要品。”《药性歌括四百味》记载:“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李东垣曰:“黄耆(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当归既入心则能补心,心主血脉;黄芪甘温补肺,肺者正气之宗也。当归补血汤中当归得黄芪而血有所附,黄芪得当归而气有所依,故郑钦安曰该方名补血汤亦可,即名补气汤亦可,古人称为补血汤是黄芪多于当归数倍之时。
滕佳琳、韩涛通过实验提出当归补血汤乃补气之剂,实验验证当归补血汤能显著增加小鼠血浆6—Keto—PGFI水平(P<0.01),降低TxB水平,二者比值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这为该方补气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再从实验结果看,当归补血汤能显著提高小鼠心肌cAMP水平(P<0.01),且明显提高cAMP/cGMP比值(在中药研究中,阳虚患者cAMP/cGMP值明显下降,用助阳药治疗后,二者比值有所回升),这支持了当归补血汤的补气功能。张秉成亦言:“故以黄芪大补脾肺元气而能固外者为君,当归益血和营,二味合之,便能阳生阴长,使伤残之血,亦各归其经以自固也。非区区补血滋腻之药所可同日语也”。[5]李东垣用此方治“劳役气虚”,还在《兰室秘藏·饮食劳倦门》劳倦所伤论中特申其立法依据:“以甘温补其中气。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者是也。”劳伤的病机则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院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一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李氏还提出其适应症:“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无气以动,徽于语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可见当归补血汤确实具有补气功能。[6]然而其补气之机理,笔者则认为芪归的比例是关键,何者重何者轻,决定了该方补气的功效。
3 体会
当归补血汤既为补气补血之剂,其中就蕴含着气血的辨证关系,总而言之,人身就是气血二字,气血存则人生,失则人亡,可见当归补血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气是人体一种最基本的流动着的细微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由于气的分布部位及来源、功能特点的各异,可归纳为“肾中之精气,水长之精气和清气三种”,对人体主要起到了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能推动血液不断循环周身无处不到,均以“升降出入”的形式来完成各自所承担的功能,时刻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脾主升、胃主降、肝升肺降等;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又一重要物质,其在脉中运行周身的同时,起到供给营养物质以濡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作用,其形成是脾胃之气作用的结果,是内饮食物在气的作用下而化。
气在阴阳中归属为阳,血在阴阳中归属为阴,就其气血的关系而言,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能行血,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是血液没有气的推动,血就失去了运行的动力,所以说血液的循环有赖于气的推动,反过来,血可以载气,使气有所依,并且带给气充足的营养。如果气失去了依附则洽散无根而发生气虚,所以说:“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随着而脱,即“血为气之母”,气虚首先是脾气虚,最后引起肺气也虚,气虚反过来又会加重血虚,从而可产生诸多疾病。由此可见,气与血二者在生理上不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而且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因果的。[7]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补脾气、益肺气,是气中之要药,当归善补阴血,为血分之要药,在“从阳引阴,从阳引阴”理论基础上,配伍药量比例得当,则可以起到补气补血之功效。该方能从几百年以前流传至今而被后人久用不衰,这说明该方是一个疗效好,针对性强,药味精良,配伍得体的著名方剂,其不传之秘在于计量,研究探讨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当归的比例,充分发挥其补气补血的功效,具有重要意义。
[1]范 颖,陈信义.当归补血汤源流及配伍效用关系研究进展[R].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2]危建安.当归补血汤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2.
[3]杨志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3,23(10):613.
[4]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M].学苑出版社.2007:65.
[5]滕佳琳,韩 涛.当归补血汤补气作用机理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5):5.
[6]纪兢心.当归补血汤探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2):29.
[7]赵玉芝,吴 谦.浅谈当归补血汤与气血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医药.1996,9(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