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的维度
2011-02-10曾月明葛文雷
曾月明 葛文雷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00051)
一、引言
关系质量是以人际关系研究范式为主,整合了交易成本、关系接触与新古典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满足双方需求的程度,并对关系效果进行认知评价[1]。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关系质量的定义并没有形成共识。但本质上,关系质量是用来界定两个参与主体在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感知的。在关系营销领域,通常认为客户的忠诚度依赖长期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质量。关系质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增加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并导致期望的买卖双方发生交易。对关系质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关系营销领域,随后关系质量又大量应用在B2B营销(工业营销、企业对企业营销)、供应链协作关系以及顾客关系管理等领域。关系质量涉及的行业包括医药行业、个人服务业、食品和服装业、电子零售业、人寿保险业等[2]。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等相关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他们研究的视角已经扩展到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高质量会计准则产生高质量财务报告的观点已经形成共识。众所周知,会计准则质量是在会计准则制定、执行和修订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这个过程至少涉及会计准则制定方和企业两个参与主体,两个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并交互影响着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的关系质量是否影响会计准则质量,并进一步影响财务报告质量,探寻会计准则制定方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已表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质量通过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顾客忠诚度而影响企业绩效。关系质量的核心在于经济活动中的各参与主体对于交易过程中各自需求的满足程度,总体上属于对参与各方情感感知的描述,其实质就是能够增加关系双方提供物的价值、加强双方的信任与承诺、维持长久关系的一组无形利益[3]。关系质量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价值法和指标法,价值法侧重于评估关系质量的财务产出,指标法侧重于关系质量的构成维度[4]。由于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交易成本难以量化,难以估计会计准则制定方和企业两个参与主体在会计准则制定、执行以及修订过程中的收益,价值法受到限制。本文将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准则在制定、执行和修订过程中双方关系的特点,采用指标评价法,探索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关系质量维度,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相互关系,探寻改善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的方法途径。
二、关系质量理论的适用性讨论
无论是关系营销,B2B营销,还是供应链管理,有关关系质量及其维度的研究对象均为盈利性企业组织的关系双方。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是政府,企业是会计准则的执行者,用于衡量企业双方以及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关系质量理论是否适合于衡量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方的政府与会计准则执行方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本文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我国,政府制定会计准则指导企业会计工作、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政府再根据环境的变化及准则的执行情况修订完善准则,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政府制定会计准则、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在本质上反映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1)我国会计制度一直体现国家一元产权主体意志,企业只有被动地遵守执行。从准则的制定和颁布看,仍属于政府行为。政府发布准则,企业必须遵守。这实际上表明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2)虽然企业只能被动地执行政府发布的准则,但是政府在准则制定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企业能够在准则发布前的征求意见阶段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表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双方协商的结果。如夏恩·桑德所说:所有的主体都求助于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会计系统[5](P4-10)。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企业会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过程。(3)政府作为企业中的一个缔约主体,首先是一个征税者,征税的经济学要求单个纳税人在确定纳税义务时,采取相对客观、而非主观臆断的会计方法;其次,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作为一个超级企业出现,它成为参与企业的各方主体之间协商的起点,节约了搜寻的成本和时间[5](P5-9)。(4)从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企业执行的过程及结果来看,政府与企业的契约关系虽然不像交换过程那样以具体的协议、条款等签署于契约,但企业实际上是在执行政府硬性规定的制度安排,企业一旦选择执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也随之形成[6]。
然而,政府和企业间的这种契约关系存在以下问题:(1)作为指导企业业务处理的规范,会计准则制定方必须是会计专家,所以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权。(2)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经济业务的复杂性,由会计专家主导制定的会计准则不一定能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3)虽然在会计准则正式发布前增加了征求意见阶段,但由于征求意见不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很多企业并不知晓,同时征求意见不具有强制性,企业尤其是影响力小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4)同其他经济制度一样,会计制度应是政府与企业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越高。但现实是政府缺乏激励企业参与准则制定和修订完善的机制设计。(5)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违规问题除外)基本是政府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企业反馈给政府的问题很少。企业和会计准则制定方之间没有专门针对解决会计准则问题的长效的、直接的沟通平台。
每一个契约,即使是理论上的交易,除了物品的交换外,都涉及关系。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在制定、执行和修订完善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定方需要和企业相互沟通和协作,双方存在协作关系。因此应用关系质量理论通过研究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协作关系特点,研究双方的关系质量对会计准则质量以及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是可行的。
三、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维度分析
对关系质量维度的研究始于服务营销,但是如何衡量关系质量,或是关系质量到底包含哪些维度,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关系质量是一个高阶构造,而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具体维度应根据所涉及的研究情景来决定。相关研究普遍认为满意、信任和承诺是所有交互主体的三个普遍存在的关系质量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沟通、合作、冲突解决、参与、联系等行为要素和诚信、道德形象等伦理要素也被纳入到关系质量维度的范畴。在姚作为提出的关系质量维度整合模型中,已经跳出了纯感知的维度范畴,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内涵,如知识维度、心理维度、技术维度等[3]。这种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对关系质量维度的判断标准也在不断延伸。
Woo和Ennew认为,造成研究者对关系质量认识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不同的顾客群体和商业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关系[7]。因此对不同背景下的关系质量进行研究时,应该突出各种关系的特点。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关系质量维度,是由双方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分析
财务会计及其报告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并具有挑战性。因为会计的产品是信息。会计信息之所以复杂,原因之一是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反应和要求不一样。比如,有些信息使用者认为,资产以市场价值计价有利于帮助他们评价企业的价值并预测企业前景;对于另一些信息使用者来讲,他们可能感觉市场价值不如历史成本可靠。另一个原因是,会计信息不仅影响个人决策,还会影响市场运作。由于不同的集团在财务报告中有着不同的利益,且他们之间的利益往往又相互冲突,因此会计信息产生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有人认为,应该让市场力量来决定企业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提供多少信息。也有人认为应该通过会计管制来保护投资者。基于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产生,会计机构以制定公认会计原则来实现其对会计的管制作用[8](P2-4)。早在1673年法国的《商业法典》及1884年英国的《公司法》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对会计行为要加以规范才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9](P277)。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一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企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客观上对资本市场的混乱和经济危机起到了助推作用。莫里奥和内梅克研究了1933、1934年美国证券法案前的状况,其中主要是报告1920年以及更早的证券市场的运作情况,正如本斯顿所提到的那样,那是普遍流行的是自愿披露。莫里奥和内梅克列举了无数操纵和滥用财务报告的事实[10],这些事实被普遍认为是导致1929年股市大崩溃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的直接原因。经济危机过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随后的几十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维度的确定
由于企业和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协作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使企业在编报财务报告时可能会产生欺诈行为,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出现认知风险。不确定性和认知风险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两个参与主体之间缺乏信任。信任是关系管理的关键,信任可以促进关系各方坦率的交流、信息的共享和冲突的解决,信任问题既是协作关系中必须应对的基本问题,也是推动协作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初始条件。信任作为一种减少不确定性和认知风险的机制,在双方协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衡量双方关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美国一位伙伴关系专家指出:“伙伴关系中有许许多多的议题,但是相互信任是绝对的关键,其他要素莫不奠基于此。没有信任,伙伴关系无从立基,因此相互信任可以说是合作关系中最根本的要素。”在经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信任无所不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然而对于信任,学术界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李辉总结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能够降低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及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速先进技术的流动,也会带来在财务投资指标、供应链运作指标、客户评价指标的提高[11]。许淑君、马士华列举了我国企业间信任危机的表现,他们认为信任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法律体系不严格、信息不充分、缺乏保证信任的社会制度环境、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12]。尽管对信任的理解具有多样性,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观点中挖掘出共有的基本要素,那就是信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信任度高则企业合作的广度和力度大。信任是双方的,信任使得合作企业愿意放弃短期机会主义行为而专注长期合作利益,当这种行为同样存在于对方企业时,它们之间体现的就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基于以上文献,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的信任是指,彼此对对方现在和将来言行是否诚实、一致的信念。具体来说是,企业对会计准则制定方制定的会计准则充满信心,会计准则制定方对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存在可信和诚实的信心,执行会计准则并不断完善准则是企业和准则制定方共同一致的信念。如果双方存在信任关系,企业将按会计准则处理日常业务,及时披露可靠、相关、清晰、可比的财务报告,整个市场会更加规范;会计准则制定方会致力于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因此,我们将相互信任作为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的第一个维度。
追求顾客满意,是近代西方企业经营理念的一个重要进步和转折。顾客满意的基本概念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包括明示、隐含或者需求等,被满足程度的感受。菲利浦·科特勒对客户满意的定义是: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或她的期望值相比较,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13](P93)。摩托罗拉公司对顾客满意作如下定义:是成功理解某一顾客与部分顾客的爱好与需要,并着手为满足顾客需要做出相应努力的结果[14]。可见,顾客满意就是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在2000版IS09000族中,质量管理8项原则的第一条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并将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整个标准体系要求的各个方面。
现有文献对满意的研究是从营销角度“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强调的是企业如何让顾客满意,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本文认为,企业和会计准则制定方要互相满意。因此我们将满意定义为与合理结果相比较的一种感情状态,且满意程度随着对过去满意的正向评价不断积累。
在我国,虽然准则制定方和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双方是存在契约关系的,企业对会计准则制定方满意是维持双方稳定的契约关系的前提。如果不考虑我国政府强制要求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这一现状,从民间团体制定准则,企业自愿选择执行准则模式看,会计准则制定方和企业实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企业要信任会计准则制定方并对其制定的准则满意。如果企业对会计准则制定方满意,双方能够友好地沟通、平等地协商,企业会自觉执行准则,并将准则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准则制定方,准则制定方再根据反馈意见不断地修订准则,使会计准则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反之,若企业对会计准则制定方不满意,他们或者不采纳准则,或者消极被动地执行准则,准则的执行效果将大打折扣,作为会计活动最终成果的财务报告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考虑我国是政府强制要求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这一现状,即政府直接管制模式,企业对会计准则是否满意是不是就不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准则的制定是通过直接管制抑或是间接管制都无关紧要。就间接管制而言,准则制定也要由政府来授权和批准。企业并不能完全自主地控制其自身信息生产的数量和时点,企业必须在许多管制下生产信息[8](P263)。即使在政府间接管制模式下,虽然会计准则是由民间团体自行制定的,但如果没有获得政府的支持,会计准则也难以推行。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拥有对会计准则的最终监督权和否决权,就连自治地位很高的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也要在政府的法律框架内行事[9](P290)。
无论是直接管制还是间接管制,都会给企业和会计准则制定方带来成本。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会计准则不可能让人人满意,但过度增加双方成本的管制方式一定不会令双方满意,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会计准则。因此,我们将相互满意作为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的第二个维度。
承诺是一种维持长期关系的意愿,承诺被普遍认为是良好互动关系的重要结果,承诺意味着相互间存在信任,双方希望彼此间的关系能够维持下去,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关系承诺是社会交换领域和关系管理领域的核心概念,也是成功维系长期关系的关键因素。A nderson和Weitz把关系承诺定义为:一种发展稳定关系的渴望,并且为保持这种关系愿意牺牲短期的利益,同时对关系的稳定有信心。客户满意度研究者把承诺的兑现作为客户关系满意度的标准之一。关系质量研究者把承诺视为关系未来发展的保证。本文将承诺定义为双方愿意努力维持现有关系的持续的愿望。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人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同样,人们充分认识会计事项需要一个过程,会计准则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首先,会计学以及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进步及推广,能够改进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不仅能提高会计人员个人运用现行会计准则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其领会和创造新会计准则的能力,从而改变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密切的接触也扩大了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认识的视野,提高了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认知程度。最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大众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便利,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变化会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变化。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条件。但是会计准则的完善是依靠会计准则制定方和执行者即企业会计人员共同完成的,双方的互相交流(或沟通)过程能够促使会计准则日趋完善。交流或沟通是承诺的实现形式之一,组织间的交流一般包括对共同目标的交流和对冲突的处理。Anderson和Narus将交流定义为对企业之间重大的、及时的信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共享[15]。许多学者都强调高质量的沟通对发展双方关系所起的重要作用。
会计准则制定方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在双方互动中相互适应、不断调整的过程,持续地交流或沟通使双方关系质量不断改进。双方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会计准则制定方需要向企业承诺,他们制定的会计准则是权威、可行的,他们有责任、有能力持续改进会计准则,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能够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也要向准则制定方承诺,企业会自觉遵守会计准则,对于准则不合理的方面,及时反馈给准则制定方并提出改进建议。由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双方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企业会维护自身的利益,会计准则制定方则代表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双方经过不断地博弈,直到达到利益均衡点的会计准则产生。会计准则经过多次博弈便会不断得以完善。尽管会计准则博弈过程会产生一些摩擦费用,但一个经过多次博弈而得到“公认”的会计准则,其运行交易费用的节约足以抵消这些“摩擦费用”[16](P220)。承诺使会计准则博弈过程得以持续进行,可以把“相互承诺”看作是会计准则制定方和企业双方的约束条件,没有承诺,企业只是被动地执行会计准则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改进和完善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承诺,会计准则制定方只是例行公事发布准则,缺乏修订完善会计准则的动力。“承诺”既是会计准则制定方提供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承诺,又是会计准则执行者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完善过程的承诺;既是维系双方关系的前提,又是产生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础。因此,我们将承诺作为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的第三个维度。
信任、满意和承诺是关系质量维度研究中的通用变量。由于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的特殊性,权威、关系稳固和会计准则质量也构成了双方关系质量维度。
《麦雷-韦伯特学院大辞典》对会计准则的解释是:第一,是由权威、惯例和一般认同所建立的类似于模式或榜样之类的东西;第二,由权威制定和建立的类似于数量、重量、范围、价值和质量等方面的计量规则之类的东西。对会计准则的两个解释都强调了权威。
在企业管理领域,权威是作为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关系到组织中的个人行为如何凝聚为集体行为,也关系到组织目标如何转化为部门和个人的实际行为 。恩格斯对权威曾做过如下表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17](P224)。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协作的角度对权威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作如下论述:无数人的协作也是绝对必要的:为了避免不幸事故,这种协作必须依照准确规定的时间来进行。在这里,运转的首要条件也是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不论体现这个意志的是一个代表,还是一个受托执行有关的大多数人的决议的委员会,都是一样。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18](P226)。权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过渡的讨价还价,从而节约包括信息搜寻、谈判、实施、监督等成本。Rey和Tirole利用一个多委托人(一个共同的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模型证明了:在委托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他们获取信息以改进效率的激励将被减弱。相比之下,具有控制权的权威可以有效地进行决策制定。权威的运用,是权力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通过命令来安排或联合其他各个行动者的行动。通过权威的运用,众多个别行动者的行动被置于或保持在有秩序的状态中。
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具有一般语言的基本特征——工具性。会计信息的工具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显示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如资产负债表显示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表显示主体的现金流转情况,利润表显示主体的经营成果,账户显示特定科目的变动及结果。其二,系统、连续地产生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区别在于,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是连续不间断的,会计信息就像企业的年谱,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历史,既承上启下,又总结过去。其三,传递信息,即信息披露。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行业的特殊性,企业间业务性质和内容的差异,以及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种业务的处理结果产生差异,影响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质量,进一步影响最终披露的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会计准则装置的设立为会计活动提供“游戏”规则,为会计信息交流创造条件,从而可提高会计活动效率[17]。如果没有一套连贯的思想完美的会计、审计准则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资本市场的效率会低得多,资本成本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准也会下降 。
作为企业具体业务处理的规范,会计准则制定方的权威性将影响会计准则的质量以及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效果,并最终体现在财务报告质量上。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是政府,企业执行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具有强制性,似乎和权威没有关系,但会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必须是本专业的权威人士参与制定会计准则,权威的准则是取得会计准则执行者信任和满意的前提。所以把权威作为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的第四个维度。
为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是企业和会计准则制定方共同的目标。这一方面说明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方关系是牢固、稳定的。但由于企业个体差异和竞争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有些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合作又总是有条件的、非永恒的,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合作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主要表现在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上。所以,双方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会计准则中保留了太多的可选方法,比如,对于存货的会计处理,可选用的方法就有先进先出法、个别辨认法、加权平均法等。由于这些备选方法的存在,同一类型的交易,同一时期不同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可能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财务报告的不可比,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就从会计准则过渡到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上。由于企业经理人员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而产生的财务报告信息却有可能大相径庭,而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之间持续稳定的关系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可比的基础。因此,双方关系的稳固性也是必须重视的一个维度。
最后,最不能忽视的是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会计准则属于公共物品,具有经济后果,容易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各利益集团通过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干预会计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从而攫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公共租”。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政治“博弈”过程。当前我国还不具备由某一个职业团体制定会计准则的条件,但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各利益集团的意见,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被各博弈方所接受。同时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避免不确定性对会计准则产生过多的影响,增强会计准则的合理性、公平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Levitt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财务报告则是用照相机拍摄的用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相片。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好比性能优良的照相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则是真实、完整、清晰的财务图像。美国SEC的首席会计师 Turner在1999年6月14日的一篇讲话中谈到,“在美国,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物,它也要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结构来运作,以保证这些准则能够严格地理解和运用”。从中可以分析出,高质量会计准则是确保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前提。高质量会计准则应满足什么条件?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促进财务报表质量提高,帮助其使用者作出投资和信贷决策;美国投资管理协会(A IM R)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至少应当改善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对外部使用者原来不能估计到的最相关的信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在内容上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如实反映原始交易或事项,披露的信息必须与投资决策相关。如果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有问题,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不能很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使得反映数据不能满足需要,也不能保护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财务报告质量必将是不合格的。因此,会计准则的质量也应该列入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
Huntley认为,关系质量不仅仅局限在关系的相关过程中,不能只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因素如承诺和信任来衡量,而应包括关系的各个方面,如交易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因素[19]。本文认为,相互信任、相互满意、相互承诺、权威、关系的稳固性以及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代表了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的主要方面,相互信任、相互满意和相互承诺代表了双方关系的相关过程,权威、关系稳固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则代表了双方关系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的因素。企业和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的这些维度交互影响着关系双方,并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研究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相互间的关系,探索衡量双方关系质量的具体维度,最终将相互信任、相互满意、相互承诺、权威、关系稳固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六个维度作为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关系质量这一高阶变量的测量指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双方关系的维护和提升,提高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以及执行会计准则的质量。因为会计准则质量高,能够提高企业对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方的满意程度,会计准则制定方将会树立起更高的权威地位,取得更多的信任,这样也能使企业与会计准则制定方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反过来会计准则制定方对于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会更加及时、到位,双方关系质量也会因此全面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1]苏秦,李钊,徐翼.基于交互模型的客户服务质量与关系质量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44-49.
[2]刘人怀,姚作为.关系质量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27-33.
[3]姚作为.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研究述评与模型整合[J].科技管理研究,2005,(8):132-137.
[4]张广铃,吴文娟.关系质量评估的研究范畴与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2005,(11):795-800.
[5]夏恩·桑德.会计与控制理论[M].方红星,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陈云,曾月明,贺卫.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交易成本分析[J].经济问题,2009,(4):105-108.
[7]Woo K S,Ennew C T.Business-to-business Relationship Quality:An MP Interaction-based Concep 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38(9/10):1252-1271.
[8]威廉姆 R·可可托.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9]吴水澎,谢诗芬,谢祖云,等.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Merino B D,Neimark M D.Disclosure Regulation and Public Policy:A Socio-histo rical Reapp rais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82,(9):33-57.
[11]李辉.供应链伙伴信任关系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2]许淑君,马士华.我国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危机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8(1):51-53.
[13]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卢泰宏,高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张耀煌.以顾客为中心——顾客满意度概念探讨[J].中国质量管理,1998,(6):42-44.
[15]Anderson J C,Narus J A.A Model of Distributo 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2-58.
[16]雷光勇.会计契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Huntley J K.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Relationship Quality:Link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to Actual Sale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ntio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70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