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荒漠播种希望——宁夏中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锡鸿创业掠影

2011-02-10王延斌刘全祥

中国果菜 2011年10期
关键词:无籽西瓜宁夏西瓜

(王延斌 刘全祥)

长夜当歌,阴翳几许何为意。梦随春回,莞尔人独立。心若酒纯,不损英雄气。风车疾,揽矛如戟,冲啸烟尘里。谈琳配词调寄《点绛唇》。

当初的文学青年冯锡鸿至今记得,一次翻到作家王润滋的书,那句哲理性的话直击灵魂:“不愿意走别人的路,不愿意伏在别人的盛宴下去捡取一些残羹冷炙,而去努力探寻自己的东西。”——题记

“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冯锡鸿皱着眉头,半天憋出这句话,“企业家就是赚钱,但朋友们说我太感性,常常做不计回报的‘慈善’式投入。”

50岁的宁夏中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锡鸿看上去有些疲惫。长期的负重、操心、焦灼,这位跟土地,跟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土老板”已经不止一次的表现出这种状态了。

他身上带着农民的朴实。在谈话间隙,他随手拿起果盘里的西瓜,结结实实地啃下来,露出柔软的瓜皮-那鲜红的无籽西瓜,从种子到栽培乃至成熟上市,是他的手笔和骄傲。

如果将冯锡鸿的创业分段,“孕育期”和“成熟期”也许是最好的划分。对这个长满花白头发的男人来说,探索期有些苦涩,有些残忍,满眼的“失败”让人怔狂。

29岁时,他养福寿螺,失败了;30岁时,养鱼,失败了;种下银丝瓜,失败了,种旱地水稻,失败了,甚至搭上官司;31岁,种甜瓜,失败了;32岁时,推广大棚失败了,再遇官司……33岁之前的他,失败如同噩梦,如影随形。

他自诩是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任务的理想主义者,要由点及面,带动大家享用新科技成果。虽屡战屡败,但在屡次失败后的总结中,他相信内心,觉得“是可以达到成功的”,为此不惜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1990年有多难?因为温度跟不上,福寿螺在池塘里“横尸一片”,每天一堆堆的死螺捞出来,疼得他“每天都掉泪”;30亩的银丝瓜因为技术不熟,“全军覆没”,200亩的基地一部分鱼也“翻了白眼”。

家里的钱都投了进去,妹妹、妹夫的钱投进去了,父亲母亲的钱投进去了……但鱼还得养,菜也要打理,钱呢?

那是暗淡的几个月。

他的朋友-因为多番请教结识的省农科院专家,那段时间都几乎寸步不离的盯住他,并提醒他周围的人:“看好锡鸿,不要让他跳楼”。

“那时候,我真是连跳楼的心都有。”他莞尔一笑。

生活有时会对勤奋者关闭一扇门,但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

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推荐下,他栽下了特种蔬菜的种子。那长圆形的甜菜,质地柔嫩的绿菜花、开喇叭花的空心菜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这一年,市场出奇的好,一般蔬菜只有0.2元/斤,特种蔬菜卖到2元/斤,他换回了6万元收入。“这是种子的力量”,他感叹。

利用这6万元,他不仅还上所有的欠账,腰里还别上了BP机,甚至成为客户的座上宾。他感觉到了“农业的神奇”,这神奇的“灵光一闪”算是他曲折创业路的插曲。接下来,他先后瞄准了特色蔬菜,香瓜,西瓜……进入创业的“成熟期”。即使这期间也有挫折,但他终于看到了累累果实。

1991年,他与聊城东阿县科委达成协议,协助该县把落后的西瓜品种更换成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同时提供包种子、包技术、包产量和包销售的“四包”服务。

丰收之后,冯锡鸿在每一个西瓜上都贴上“优质西瓜”的标识,并注明了单位名称和联系电话,这在当时属于“独一无二”的创举。这种贴了标识的“优质西瓜”尽管价格比普通西瓜要贵,但一天能卖20万公斤左右,短短15天内就被抢购一空。

紧接着,他将这种“四包”服务复制到香瓜,复制到小南瓜、小番茄上,复制到菏泽、复制到济南、复制到宁夏……

“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感受了呵护的幸运与‘贵人’的照拂。”回顾挫折,冯锡鸿深切的体会到了作家王蒙的人生感悟。

1988年前,记者冯锡鸿还在《农村开发报》从事农业科技宣传。在采访中,他发现许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专家的手中“睡觉”,而农民又苦于没有新品种、新技术。能不能搭建一个桥梁?

“我真的是怀有理想的”,即使站在今天,冯锡鸿还是强调当初选择的必然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人物”,自己有理由做一个超越理想的“堂吉诃德”,为“搭建桥梁”可以用头撞破那幢亘在成果与农民之间的厚墙。

于是,数次失败之后,他还选择坚持;于是,从记者转战创业,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两室一厅”、“正科级”和四平八稳的事业单位。他觉得,自己应该过不一样的人生,享受不同的风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是遥远的宁夏。

2004年,冯锡鸿被这片广袤的土地深深吸引:土地平整,光照充分,水源充足,这是种西瓜的好地方啊!

媳妇儿不干了:40多岁的人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再跑到宁夏去干么呢?

“推广我的西瓜啊!”

“但你在济南的事业做得也不错啊……”

很多事,用寻常的思路,确实很难理解老冯。

在这5年前,老冯鬼使神差地接下了省里一个种子的专项:这个“门外汉”要搞种子研发?

冯锡鸿还记着在项目的招标会上,要充当农技推广英雄的他被“民族产业”“推广科技”这几个词深深的吸引了。他几乎没有计算投入和回报,就断然扎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行业。

在国外,种子研发动辄投入数十亿美元,拥有大量“智力密集”专家,还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对连“显性基因”、“隐性基因”这种基本的育种常识都不懂的冯锡鸿来说,他又将面临什么?

十年来,他的公司已经相继投入了1000多万,这是在公司的营业额连年下滑的前提下保持的。

冯锡鸿有些后怕,但当前期投入已经进去,后期回报迟迟不见的情况下,即使是“鸡肋”,谁能舍得扔?

今天回想起来,他庆幸:“要是没有育成的这几个种子的话公司真有可能倒下了”。

现在,“中国最好的无籽西瓜”已经在宁夏种了5年,“脆梨”香瓜成为河北省的主栽品牌……不仅仅是宁夏的西瓜产业,山东十七个县市四十余个乡镇的洋香瓜产业、无籽西瓜产业、小西瓜、小南瓜、小番茄产业和工厂化育苗,都是从冯锡鸿开始的。诸多山东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背后,都有冯锡鸿的“科技之手”在推动。他填补了全国的空白!

企业家拒绝非理性的投入,但在冯锡鸿这里,他愿做这个“另类”:“我的挫折与悲观是我积极与正面的起跑线。一个经历过如许的挫折与悲观的人,结果摒弃的是不切实际,获得的是且战且进的一步一个脚印,是干脆没有什么胜负,而只有缤纷与趣味的经验。”

冯锡鸿的高中同学还记得,学校门前那条50米长的大街冯同学扫了3年,这位有着“傻根”精神的可爱同学还乐呵呵的说“从没有感觉到劳累”。那时候,同学们还常常看到冯锡鸿抱着各种各样的文学书籍,在各个教室楼道间“入定”。

而当初的文学青年冯锡鸿至今记得,一次翻到作家王润滋的书,那句哲理性的话直击灵魂:“不愿意走别人的路,不愿意伏在别人的盛宴下去捡取一些残羹冷炙,而去努力探寻自己的东西。”

猜你喜欢

无籽西瓜宁夏西瓜
无籽西瓜是怎么种出来的
寒温带无籽西瓜的无土栽培技术
宁夏
大小西瓜
宁夏煤电博弈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
宁夏
无籽西瓜是怎么种出来的?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