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让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离不开的“菜篮子”
2011-02-10冷张玲
“十一五”让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离不开的“菜篮子”
2010年,海南出岛瓜果菜首次突破500万吨。去年初,北方遭遇60年一遇大雪,但首都菜价平稳,原因是海南瓜果菜大量北运,有效保障首都“菜篮子”供给。2010年1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时,对海南驻北京农产品流通办事处主任黄栋说:“以后北京没菜,我就找你。”
在“十一五”的5年里,海南不断调整热带高效农业结构,瓜果菜生产量、出岛量年年增加。如今,全国人民冬季已经离不开海南这个“菜篮子”。
全国人均消费海南瓜菜4kg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瓜果菜出岛达到540万吨,最北销到哈尔滨,最西销到乌鲁木齐。全国300多个城市数亿家庭,冬天的餐桌上都有海南新鲜的瓜果菜。据海南省农业厅市场处测算,全国人均消费海南瓜果菜已经超过4kg。而在5年前,海南出岛瓜果菜仅有370万吨,并且,由于受运输冷藏等条件限制,出岛的瓜果菜只能集中销往1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一些偏远的地方根本就吃不到海南瓜果菜。
海南瓜果菜在全国占的比重不算大,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海南瓜果菜集中上市时间在冬春季节,正逢元旦、春节等关键时段,有效保障全国人民冬季“菜篮子”稳定供应,对全国人民过好两节有着重要的意义。去年10月初,海南连续遭遇两次强降雨袭击,刚刚播下的冬季瓜菜损失惨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人民十分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率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6部委领导赶到海南指导灾后恢复生产,强调海南要把冬种瓜菜恢复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务必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全国冬季“菜篮子”供应。之后,农业部两位副部长、农业部总经济师又先后赶到海南指导冬季瓜菜生产。
如今,全国人民冬季离不开海南这个“菜篮子”,由此可见一斑。
回顾“十一五”期间,海南热带农业创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闯出一片新天地。农业增加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超70%,热带农业在全国形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国家赋与海南热带农业新使命——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海南作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确实经历了不平凡的五年。
海南热带农业全国无可替代
瓜菜、水果、畜牧、热作是海南传统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海南全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势产业迅猛发展,比重进一步增加。瓜菜、水果、畜牧、热作等特色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
全国人民冬季“菜篮子”实至名归。瓜果菜年出岛5年增加170万吨,年出岛量达到540万吨,全国人均年消费海南瓜果菜超过4kg。冬季瓜果菜供应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应对冰冻雨雪灾害、保障“菜篮子”安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建成全国最大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橡胶、槟榔、胡椒、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面积超过1000万亩,常年干胶产量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胡椒、椰子、槟榔等产量均占全国95%以上。
成为全国优良农作物种子“摇篮”。南繁育种面积从12万亩增加到近20万亩,每年提供优质商品种子3480万公斤,可生产粮食76亿公斤,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南繁基地建设进入国务院全国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海南农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70%,从301亿元增加到5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农业增加值增幅,从3004元增加到5275元,增长率达到74%。
多措并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热带农业实现了大发展。海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分析,关键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多措并举,启动农村综合改革,抓投入、调结构、打基础。
将农民增收列为民生工程,启动七大增收项目: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1亿多元,5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直接补贴农民,包括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5年直接给农民补贴20多亿元;加快瓜果菜冷库建设,5年政府补贴5700万元,推动瓜果菜大量出岛,年增加农民收入近20亿元;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鼓励中部山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如琼中种桑养蚕,白沙种植竹笋,五指山发展高山蔬菜等;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以国债项目资金补贴,引导农民规模养猪、建设沼气池、建绿色瓜果菜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基层农技中心加盟农业科技110,实现农技服务到田头。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在做大种养业基础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分拣分级、包装、预冷、贮运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美国艾格菲、四川新希望、南京雨润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海南,热带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省政府把屯昌屯城、琼中湾岭、定安塔岭、昌江太坡4个农产品加工园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着力为园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瓜果菜、畜禽、热作等农产品转化增值。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良种工程,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200多个,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不仅增加农产品产量,更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广农业新技术,建立16个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站,推广面积400万亩,节本增效1.5亿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年节约用水5亿立方米,相当于再造1个大水库;推广大棚设施面积10万亩,年增农民收入近10亿元。
创新思路构建农产品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监管落后是长期制约热带农业发展的瓶颈。“十一五”期间,海南省成功构建立体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多年来,海南瓜果菜销售风波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由于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不能及时拿出科学、权威的检测报告,尽管没有质量问题也往往造成很大的损失。
海南省农业厅创新思路,集成项目,整合资金,筹资1.2亿元,建设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检测监督、有害生物预警监控、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检验检测、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九大系统功能。筹资2000多万元,在三亚、海口、儋州、琼海、屯昌等5个市县,建设5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分中心。
针对热带高效农业特色,海南省创新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创建农产品质量流动监管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植物流动医院、动物流动医院四大现代流动服务体系,装备各种流动服务汽车、摩托车1000多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监管服务到田头。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物质装备的同时,海南省着手加强农产品监管制度建设。
2009年,海南省农业厅在全国率先设立“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处”,从机构和职能上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的空白,制定瓜果菜生产地方标准及技术规程,推进统防统治和标准化生产。
针对2010年初的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事件,海南省举一反三,着力从源头上解决农药监管问题。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修订案)》,在全省推行农药批发专营特许制度及农药零售经营许可制度。违规经营、使用农药的最高罚款高达20万元。
5年的努力,海南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基本实现全程监控,重大动物疫病、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控、出岛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确保全省热带农业快速发展。
专业社架设现代农业金桥
“十一五”期间,海南全省各地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短短几年,海南全省雨后春笋般涌现3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约30万户农民奔小康。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金桥”。
截至2010年底,海南全省注册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多家,注册资金超过20亿元,入社社员5万多人,带动全省农户约30万户。
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专业类型多样,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海洋捕捞、农机服务、冷藏运销、加工业等领域。区域分布广泛,18个市县都有,其中,海口有500多家,儋州有400多家,东方有300多家。组建模式多元,由农民自己创办,以资金、土地、劳力入股组建的有1980家;由工商企业领办,农民以土地入股又为领办企业打工的190家;由供销社领办,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入股的有100多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涌现,成为广大农民增收好帮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利益为纽带,将资金、土地、劳力联结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使农民不仅拿到种植、养殖环节利润,也分享销售环节的一部分利润。
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兴起,推动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解决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很多难题。
“十一五”期间,海南热带农业扎实推进,不断突破,踏上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为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国冬季“菜篮子”在逆境中壮大
海南冬季农业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地位来之不易。特别是过去5年中,风波一个接着一个,但并没有阻挡海南人民建设全国冬季“菜篮子”的步伐。
2007年3月,一则“香蕉有毒”的谣言,让刚刚上市的海南香蕉差一点遭受灭顶之灾,香蕉地头收购价格从每斤1.2元猛跌至0.2元。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加强海南香蕉的正面宣传。全省上下迅速动员,打响海南香蕉保卫战。海南省政府拿出400多万元补贴香蕉运销和冷库贮藏,短短10天时间香蕉价格止跌回升,将蕉农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200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罕见的冰雪灾害,不仅严重损毁内地冬季蔬菜种植设施,而且阻断海南瓜果菜北运交通通道。一方面内地餐桌严重缺菜,另一方面,海南瓜果菜运不出去。国务院为海南瓜果菜开通绿色通道。海南省委、省政府采取措施,千方百计组织瓜果菜北运,积极引导农民扩种冬季瓜菜,不仅保障全国人民冬季“菜篮子”供应,还化危为机,使海南冬季瓜果菜扩种20多万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010年初,海南部分乡镇出现豇豆农药残留超标现象,给冬季瓜菜产销造成很大压力。海南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动员全省农业技术力量,对上市出岛豇豆、苦瓜等瓜菜实行准出措施,在田间地头、在交易市场、在出岛码头设置检测点、检测站,使重点瓜菜做到100%检测、100%凭检验报告合格单上市出岛,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
2010年10月初的两次强降雨,给海南冬季农业造成严重损失。海南省政府拿出3亿元帮助农民恢复灾后生产,其中冬季瓜菜灾后恢复生产是重中之重。海南全省农业部门开展“十抢”工作,迅速掀起全省性冬种瓜菜高潮。海南全省冬种瓜菜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创下新的历史纪录。至今年1月20日,冬种瓜菜面积完成264万亩,比历史最高水平还增加21万亩。
冬季瓜果菜产业走向现代化
历经风雨,海南冬季农业逆境中前行,靠的是什么?正是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推动海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2007年,海南省委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出岛出口、直接进宾馆进超市为目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精致农业。
大力发展精致农业,指明海南热带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围绕精致农业发展,海南省农业部门创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加快海南冬季农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海南省农业厅提出“质量重于数量、质量重于泰山”的新理念,构建农产品质量防控体系。
海南在全国率先成立质量与标准化处。多方筹资近2亿元,在海口建设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在全省东南西北中五个地方建设分中心,并在18个市县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225个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服务站,初步构建海南农产品质量监控立体网络,结束海南瓜果菜等农产品质量不能做定量检测分析的历史。
汲取豇豆农药残留超标和违规使用禁用农药的教训,海南省实施全国最严的农药监管制度。2010年7月31日,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修订案)》,要求自去年11月1日起实施农药批发专营特许制度及农药零售经营许可制度,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农药零售经营应当从批发企业购进农药(贴有专营标识或标签),应当登记农药购买者的姓名、住址、购买农药的用途等信息。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运输、携带农药进入我省。新规定将从源头上杜绝禁用农药的经营和使用。
构建瓜果菜流通运销体系。大力发展田头预冷库建设,海南省政府、农业部拿出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农民投入资金,田头预冷库5年增加180%,从5万吨增加16万吨,年储运周转瓜菜果从100万吨增加到320万吨,大幅减少瓜果菜运输损耗,有力提升瓜果菜销售品质。海南驻岛外农产品流通办事处,从5年前的8个增加到21个,建成覆盖全国重点批发市场的信息收集网络,为瓜果菜种植户与运销商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0多家。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全省各市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加快农民致富为目标,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琼州大地蓬勃兴起,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目前,农民专业作社的兴起,引导农民抱成团闯市场,有力推动瓜果菜产业发展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