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老年人早期心衰的临床分析
2011-02-10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张政红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 张政红
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心脏收缩力的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一旦出现心衰,大部分患者就会形成一个进行性恶化过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占心衰患者总数的75%[1]。心衰表现出的是全身多系统的症状,多与相关系统疾病相混淆,老年患者特别容易误诊,如果在病人出现心衰症状时能够及时识别并给予积极治疗,将可能有效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对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我院及门诊近年来收治的40例早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特点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均为2001—2010年入我院疗养及门诊患者,年龄60~82岁,平均(68.8±7)岁。
1.2 基础心脏病 40例患者中冠心病30例,占75.0%,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占25.0%;糖尿病12例,占30.0%;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占12.5%;肺心病3例,占7.5%;原发性心肌病1例,占2.5%;甲亢性心脏病1例,占2.5%。
1.3 心衰的诱发因素 呼吸道感染18例,占45.0%;劳累、情绪激动7例,占17.5%;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6例,占15.0%;心律失常4例,占10.0%;排便困难3例,占7.5%;其他2例,占5.0%。
1.4 临床表现 劳累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6例,占65.0%;咳嗽、咳痰、肺部音21例,占52.5%;尿量减少20例,占50.0%;心前区痛、嗜睡7例,占17.5%;反应迟钝、烦躁不安12例,占30.0%;乏力、出汗7例,占17.5%;恶心腹胀、食欲减退5例,占12.5%。
2 讨论
老年人随增龄心血管系统渐趋老化,表现为心脏重量渐增,传导系统老化,心律失常频率增加,随增龄动脉硬化更加明显,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左室顺应性减退,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是老年人多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2]。
老年人心衰的心脏病以冠心病最为常见。本组40例患者中有30例为冠心病患者,占75.0%,其诱因多为呼吸道感染、劳累,占63.0%,其次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占15.0%,心律失常占10.0%。该组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坏死、左室重构、心室扩张,发生心衰。由于老年人往往多种疾病并存,互相影响,有些心衰患者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易与其所患其他疾病相混淆,加上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不敏感,主诉片面,语言表达能力差,叙述病情不准确,当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时,往往病情严重或迅速趋于恶化,以致延误诊治。如本组病例中,有12例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和心衰低排出量,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血、缺氧症状,临床表现为嗜睡、烦躁、反应迟钝,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7例患者仅表现为疲倦乏力,而无典型的心衰症状和体征,有5例患者症状表现以上消化道为主,如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因此诊断老年人心衰时不能只根据肺部湿音及下肢水肿,应作综合分析,及早发现心衰及区分心衰是由于心脏病本身恶化还是由外力因素诱发,在指导判断愈后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对易患心衰的老年人,应加强预防措施,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治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度疲劳,保护缺血心肌,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目前心衰的治疗概念已有了根本性转变,即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3]。对于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老年人心衰的治疗应注重对“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加强综合治疗措施,祛除或限制基本病因,药物治疗要注重个体化原则,合理使用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类药物及利尿剂,以期达到对心衰患者神经体液的干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也可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仅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也可逆转心脏的组织损害,降低死亡率。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社会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定期随访,叮嘱患者勿擅自减量、撤药,坚持服用改善预后的药物,以避免复发。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3.
[2]许克鲁.老年人心力衰竭的诊治[J].人民军医保健专刊,1995,6(1):13
[3]戴闺柱.走出对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认识的误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