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临床观察
2011-02-10264001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李中华郭旭孙剑利
264001 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 李中华 郭旭 孙剑利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推拿、按摩、牵引等)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又出现微创介入疗法,胶原酶溶解术就是其中最成熟的一种。我科用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资料 患者128例,男82例,女46例;年龄20~60岁,平均39岁;病史在3个月~12年;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病变位于L3-4者13例,L4-5者86例,L5~S1者29例,共累及157个椎间盘。所有患者均签署胶原酶溶解术知情同意书,并行心电图、胸片、出凝血系列、血尿便常规检查。
1.1.2 入选标准 参照经皮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规范化条例(讨论稿)[1]:①所有患者均有典型腰痛或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症状,CT或MRI证实椎间盘突出且突出部位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吻合。②患者经2~4周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
1.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骨性椎管狭窄或黄韧带肥厚。②合并有严重的马尾症状。③突出的椎间盘钙化或骨化。④椎体Ⅱ度以上滑脱。⑤有出血倾向。⑥过敏体质。⑦精神病或术中不能配合的患者。⑧心、肝、肺、脑严重器质性疾患。⑨对本疗法有异议者。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①术前30 min静脉推注质量浓度为0.5 g/mL的葡萄糖注射液20 mL,地塞米松10 mg,以防止过敏反应。②给患者介绍治疗方法,消除术前紧张情绪,术前可给予适量的镇静与镇痛剂。
1.2.2 胶原酶溶解术方法的选择 ①单纯性腰椎间盘侧后方突出,并伴有一侧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经痛,首选盘外注射。②膨出或中央型突出,下腰痛或双下肢交替性坐骨神经痛,首选盘内注射。③突出物直径大于10 mm,盘外注射效果不理想,可酌情选用盘内外联合注射。
1.2.3 手术过程
1.2.3.1 椎间孔入路盘外注射溶解术操作方法[1]患者取侧卧位于透视检查床上,透视定位于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向患侧旁开6~8 cm作为穿刺进针点。消毒、铺巾后用质量浓度为0.02 g/mL的利多卡因5 mL对穿刺针道局部麻醉,以18号穿刺针与腰骶部水平面呈45°~60°角斜穿刺(L5~S1椎间隙者同时针尾向头端倾斜15°~30°角穿刺),直指椎间孔上1/3与下2/3交界处;针尖进入硬膜外有落空感时行负压试验;侧位透视针尖位于椎间孔上1/3与下2/3交界处。正位透视针尖位于椎弓根内侧缘。经空针抽吸,无脑脊液流出。测定负压:空针内抽少量空气,经穿刺针推注,无阻力即为负压(说明针尖位于硬膜外腔)。确定针尖位置后,注入1 mL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碘吡乐、伊索显),当造影剂在硬膜前方呈线状分布则提示穿刺成功。用5 mL生理盐水稀释的1 200 U胶原酶缓慢注入,留针2~3 min后拔针,针眼以创可贴覆盖。术后保持患侧向下侧卧或前倾卧位,8~12 h。
1.2.3.2 盘内注射溶解术操作方法[1]患者俯卧于透视检查床上,腹部垫一枕头,透视定位于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向患侧旁开8~10 cm作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以18号穿刺针与腰骶部水平面呈45°~60°角,对准相应椎间隙穿刺。L5~S1椎间盘穿刺,针身向头侧倾斜20°~30°角左右,针尖刺破纤维环时有落空感。透视下正位针尖达中线,侧位位于椎间盘中后1/3交界处。胶原酶400~600 U/mL。用1 mL注射器少量多次、缓慢沿穿刺针注入盘内。注入少许气体,将穿刺针内残留胶原酶推入盘内。然后将针尖退至纤维环处,停1~2 min,再将穿刺针拔出,用创可贴贴敷针眼处。术后仰卧,曲髋曲膝位,卧床休息5~7 d。
1.2.3.3 内外联合注射溶解术操作方法 盘内外联合注射术,即上述盘外注射术与盘内注射术的联合应用。
1.2.4 术后处理 术后回病房保持所要求的体位休息24 h,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心率,有无过敏反应。口服抗生素3~5 d,常规给予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12、丹参、甘露醇静脉滴注3 d。术后随访患者6~12个月,评定疗效。
1.2.5 疗效评价采用改良Macnab法[2]优:直腿抬高试验>70°,疼痛消失,肢体感觉正常,脊柱侧弯消失,活动正常;良:直腿抬高试验>70°,偶有疼痛及麻木,活动不受限;可:直腿抬高试验较前增高,但<70°,常有疼痛,活动受限;差:直腿抬高试验及疼痛均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行盘外注射98例,盘内注射20例,联合注射10例。随访结果:优93例,良12例,可14例,差9例。优良率82.0%,有效率93.0%。本组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疼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椎间盘突出胶原酶溶解术近10年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3-4],是目前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中最成熟的一项技术,它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少、疗效好的特点,而且,第1次行胶原酶溶解术疗效不满意的患者进行第2次胶原酶注射治疗仍然安全有效[5]。椎间盘髓核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黏多糖等蛋白成分,而胶原酶能在生理pH值及温度条件下特异性地水解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纤维,使其降解为氨基酸,从而被血浆中和吸收。这样突出的髓核会缩小、变软或回纳,进而减轻或解除突出的髓核对神经根、硬膜囊压迫,达到治疗的目的[6]。
虽然胶原酶溶解术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少、疗效好的特点,但也不能不加选择地使用。首先要严格适应证的选择。临床上要治疗的是有“症”的患者,这就应避免过分依赖影像学所见,而忽视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物理检查。要遵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一致性的原则,找到“责任”椎间盘采取重点处理,而不要单纯根据突出物的有无和大小来决定病变部位和程度。临床上仅有椎间盘突出而无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的情况并非少见。王义清等[7]还对40例无效的病例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胶原酶溶解术对脱出伴有游离、突出物伴有钙化、手术后等患者疗效欠佳。其次,要有必要的影像学监视。“药达病所”是该法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安全性和微创性是该疗法存在的基础,而影像学的监视是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保证手段。无论设计和创立何种穿刺途径和注射方法,都不应该与这3个要求相悖。
胶原酶溶解术后部分患者因药物吸收后肿胀可出现暂时性疼痛加重,因此有人主张通过注射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等来改善患者术后反应。笔者参与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会对胶原酶的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能和胶原酶同时使用[8]。若要使其改善症状,可在术前数天或手术3 d后使用,这样既可改善局部炎症水肿,又不会影响胶原酶活性。
要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操作不当,会出现神经根损伤、出血、感染、腰部疼痛等并发症,最严重的会出现化学性脑脊髓膜炎。特别是在蛛网膜损伤较轻的情况下,胶原酶误入蛛网膜下腔后其并发症呈现迟发和渐进的特点。因此,严重并发症处理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术后24~72 h严密观察,如出现剧烈头痛或肢体疼痛时,要考虑到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神经根的可能,应及早行腰穿,测颅压和脑脊液检查,明确后即行脑脊液置换和神经保护治疗,同时行脱水、高压氧治疗、大剂量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
综上,只要正确地选择适应证,规范操作技术,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并正确处理并发症,胶原酶椎间盘溶解术就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必将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1]王执民.经皮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规范化条例(讨论稿)[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3):282-283.
[2]Hoang Le,Faheem A,Sandhu MD,et al.Clinical outcomes after minimal-access surgery for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J].Neurosurg Focus,2003,15(3):1-4.
[3]王执民,王义清,吴智群,等.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8):458-460.
[4]李再宝,赵军然.经骶裂孔突出物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04,25(2):122-124.
[5]吴智群,王执民,陈军.二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4):258-259.
[6]於葆贞,张蓓蕾.胶原酶研究和应用概况[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1,22(9):424-427.
[7]王义清,王执民,郭卫平,等.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无效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1):44-45.
[8]吴智群,刘维民,李中华,等.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对比剂对胶原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3):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