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老年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影响
2011-02-10赵磊
赵磊
肺结核发病率在近几年有明显上升趋势,在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肺结核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相对较弱,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差,以及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如果在治疗中能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保证能有效抗结核治疗及患者的康复都极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老年肺结核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0~70岁,平均住院6~10周,病史3个月~1年,资料经详细询问病史后记录并核实。全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排除重度咯血患者。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8~12周病情稳定出院,无一例死亡。
3 基础知识教育
3.1 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肺结核病,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告知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及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症状[1]。通过对疾病的认识,使家属和患者体会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3.2 帮助家属和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教育家属和患者不能拭目以待,也不能急于求成,乱投医、乱用药,搞封建迷信等活动,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治疗和复查,树立康复的信心。
3.3 鼓励家属和患者积极治疗和护理。肺结核不是单靠药物治疗就能康复的,它是集饮食、休息、药物于一体的综合治疗,其中饮食和休息是治疗中的关键。因此,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合理的治疗护理计划,让家属和患者一起来完成,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4 心理指导
4.1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入院时,要给患者一个安全的信任感,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隔离措施,合理加强营养,让患者记清口服药物的时间及剂量,避免多服或漏服,另外还要解释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时患者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使患者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4.2 给予心理护理。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反应表现最多是焦虑、恐惧,其次是悲观、抑郁心理,孤僻、自卑心理,麻痹、侥幸心理[2]。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对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告知结核病是可防、可控、可治,并不是所有的肺结核病都会传染给家人的。对悲观、抑郁心理为主者,要主动热情关心他们,耐心倾听;告知新的结核药在不断研制,并对其伴有的慢性疾病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对于不良反应耐心解释及时处理。对存有麻痹、侥幸心理者应主动向患者宣传抗痨、防痨知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介绍治疗原则和方法,详细说明未坚持治疗会造成耐药和病灶增多,延长疗程的不良后果。对有孤傲、自卑心理者要主动接近患者,询问患者有何要求,在同患者交谈时,鼓励他们倾诉,排解心理问题。对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合理安排亲人及朋友探视,使患者真正体验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重视,从而消除患者的孤僻和抑郁心理[3]。
5 饮食指导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营养支持的意义,患者饮食中应有鱼、肉、蛋、牛奶、豆制品等动、植物蛋白,每天还应摄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机体代谢的需要和体内毒素的排泄[4]。
6 休息的重要性
首先,应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肺结核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加强体质锻炼,充分调动人体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增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7 用药指导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只有坚持合理、全程用药,才可完全康复。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鼓励患者建立按时服药的习惯,如出现肝区疼痛、胃肠不适、眩晕、耳鸣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行停药。反复向患者强调坚持规则,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8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化解并打消各种思想顾虑。应将患者的治疗情况、用药时间、饮食及休息情况、复查时间以及复查项目向患者及家人交待清楚,并告知有不适时要随时联系医生或来院就医。
9 效果和体会
通过对3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了家属及患者对肺结核的护理知识水平,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了促进康复、预防复发,也增加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与此同时,也为护士提供了健康教育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工作的信心,还可以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增强了护士与家属和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字.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
[2] 梁冬梅,梁春湄.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0,7(2):99-100.
[3] 王颖.传染科病人心理护理.实用护理学杂志,2007,17(137):49-50.
[4]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