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前后T波异常变化的心血管神经症1例
2011-02-10翟淑波杨思睿
徐 慧,周 岩,翟淑波,杨思睿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吉林长春130021)
1 临床资料
患儿 女,9岁,因间断心悸、气短1个月而入院,患病期间患儿常感胸闷气短,持续时间不定,持续1天或数天不等,在紧张或疲劳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病程中患儿有时感到乏力,偶有心前区疼痛,无低热、多汗、失眠、多梦。患儿平素性格内向,其母亲有神经衰弱病史。查体:精神状态好,生长发育正常,体型偏瘦。血压100/70 mmHg,甲状腺无肿大。安静时测心率87次/分,节律规整,心音较有力,未闻及杂音。其余无异常体征。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血沉及抗“O”正常;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检查正常;心肺X线检查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心得安试验阴性。运动试验(脚踏车):在安静状态下体表心电图以R波为主的各导联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随着运动的开始,T波倒置加深,当运动开始2 min直至随后的5.5 min,T波开始变浅并逐渐恢复直立,停止运动1.5 min后T波仍然直立。临床诊断:心血管神经症。
2 讨论
心血管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大多见于20-40岁的青年女性,近年来发现青春期及学龄期儿童本病亦不少见,其中不乏典型病例。本病临床上主诉一般很明确,症状较多但客观检查无疾病证据。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疲乏无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多汗、手足冷、尿频、腹泻或便秘等;心电图一般无特异改变,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偶有期前收缩或伴非特异性ST-T变化[1]。该患儿主观症状较多但缺乏阳性体征,根据客观检查可除外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β受体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因此临床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由于T波代表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所以我们推测,在安静状态下调节该患儿心脏电生理活动的自主神经失调,从而出现心室的异常复极,当心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在各个心电向量上自主神经的调节趋向一致,心室复极也趋向一致,从而使T波恢复直立。本病例应注意与血管调节无力相区别,血管调节无力亦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安静时表现为非特异性ST段压低并伴有T波改变,常表现为静息时ST段异常,一定开始3-6分钟加重,但运动量在进一步增加或达亚极量心率时或运动终止的即刻,反可使ST段及T波正常[2,3]。血管调节无力运动时心电图的变化以ST段的变化为主,本病例则以T波的变化为主,但它们的变化过程非常相似。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阶段,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阶段,因此我们认为,本病例T波的改变与血管调节无力都可能与自主神经失调有关,但影响了心室复极的不同阶段。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0-371.
[2]王祖承,主编.精神科综合征[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52-259.
[3]卢喜烈,主编.12导联心电图同步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