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毛木耳栽培关键技术*
2011-02-10黄忠乾唐利民郑林用苗人云
黄忠乾,唐利民,郑林用,谭 伟,苗人云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处,成都 610066)
毛木耳又称黄背木耳、白背木耳等,素有 “树上海蜇皮”之美称,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食用菌之一。毛木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含量与黑木耳接近,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绒毛中富含真菌多糖,是抗肿瘤活性较强的药用菌之一,可有效地防治胆结石和高血压。此外毛木耳还具有清肺益气、补血活血等功效,所含纤维素能促进人体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是纺织工人、矿山工人及白领人士很好的保健食品[1]。
毛木耳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四川栽培,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四川省食用菌产业中的主栽品种之一。但是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病害严重,产量低;有的无病害或病害轻,产量高,生产效益差距较大。究其原因除了与毛木耳品种的抗性强弱有关外,种植者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各地生产实践调查并结合试验内容,总结出毛木耳高效栽培关键技术[2-4],现将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种植者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毛木耳近年来抗性减弱,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易产生疣疤病等病害。栽培者应根据毛木耳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安排生产季节,科学栽培,细心管理,为毛木耳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培育出强壮菌袋,减少病害,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1.1 温度
毛木耳系中温偏高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7℃,适宜温度24℃~28℃,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生长停止,30℃以上生长速度明显降低。长时间在高温下培养,可能使菌丝体胶质化,进而产生病变。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5℃~33℃,在22℃~28℃范围内生长均良好,温度超过30℃,生长快、耳片薄,温度高于35℃时,耳片生长受到抑制。
1.2 水分和湿度
培养基含水量以60%~65%为宜,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60%~70%。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栽培场空气湿度以85%~95%为宜,喜干湿交替的环境。
1.3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应在较暗的环境下培养。光线过强对菌丝生长不利,菌丝可能胶质化,聚集成黄褐色胶状物,易感染病害。耳基形成需要散射光诱导,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不易形成耳基。光线强弱对耳片质量有影响,光线强,色泽深,背面绒毛不白,耳片厚;光线弱,色泽浅,耳片薄;光线过强,有可能产生病变。应根据生产目的调节光照强弱。
1.4 空气
毛木耳是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的培养基质要求通透性良好,菌丝生长阶段和出耳阶段的环境都需要良好的通气条件。在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高的条件下,耳片展开受到抑制,不能正常开片,出现畸形。
1.5 pH值
毛木耳菌丝生长基质的pH值为4~10,最适pH值为6~7,在制作培养料时,须将pH值调节至8~9。
2 季节安排
根据四川气温条件,一般4月至9月为正常的出耳期,菌袋生产可安排在12月至翌年3月进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目的安排合适的菌袋生产时间。菌袋生产太早,菌丝满袋后,气温不能满足出耳要求,需要长时间存放。存放期间,菌袋营养消耗,菌丝活力下降,抗逆性减弱,挂袋出耳后容易产生疣疤病。菌袋生产太迟,气温高,容易感染杂菌,增加制袋成本。如果为了在8月~9月销售鲜耳,也可以安排在5月~6月生产菌袋。高温季节生产菌袋时,要降低辅料的添加量,提高制袋成功率。
3 品种选择
经过20多年的选择、淘汰,目前四川省毛木耳品种以黄耳10号、琥珀木耳、781和上海1号为主。黄耳10号耳色红亮,适合鲜销;琥珀木耳耳片大、产量高,适合干制;781色泽较深,是一个老的优良品种,仍有部份种植户喜欢;上海1号抗杂能力较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目的选择合适的品种。如什邡、彭州以干耳销售为主,主要选择品种为琥珀木耳,再配以781和上海1号;彭山、崇州以鲜耳销售为主,主要选择品种为黄耳10号。此外毛木耳比其它食用菌品种退化快,实力较强的单位每年都要进行系统选育,菌种质量更有保证,所以应选择从实力较强的单位购买菌种。
4 高产培养料配方
适合毛木耳栽培的主料有棉籽壳、玉米芯、阔叶树锯木屑、玉米秸等,辅料主要有麦麸、米糠、玉米粉、磷肥、石灰、石膏等,碳氮比以 (20~25)∶1为宜,根据各地的原材料情况,选择合适的高产配方,是取得高产的基本前提。常用的高产配方有以下几种:
杂木屑33%、棉籽壳17.5%、玉米芯22%、米糠19.5%、玉米面3.5%、石膏1%、石灰2.5%、磷肥1%,含水量60%~65% (什邡)。
杂木屑35.5%、棉籽壳27%、玉米芯27%、玉米面10%、白糖1%、石膏1.5%、石灰3%,含水量60%~65%(崇州)。
杂木屑43%、棉籽壳43%、玉米面3.5%、磷肥5.5%、石膏1%、石灰3.9%、KH2PO40.1%,含水量60%~65%(彭山)。
棉籽壳37.5%、玉米芯58.5%、石灰4%,含水量60%~65% (简阳)。
杂木屑51.5%、棉籽壳32%、胡豆壳1.5%、玉米面8.5%、麦麸2%、石膏1%、石灰3.5%,含水量60%~65%(峨眉)。
5 栽培技术
5.1 菌袋生产
按照配方配备原辅材料,玉米芯等原料要先预湿,拌料时要充分搅拌均匀,含水量严格控制在60%~65%。菌袋可选用 (21~23)cm×(45~48)cm×0.02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时要松紧适度,以手捏有弹性为好;装料过紧,易出现灭菌不彻底,菌丝长满袋时间长;装料过松,后期易产生料壁分离。装袋完毕应及时灭菌,以免料发酸变质。常压灭菌当灶内温度达到70℃~80℃时,打开冷气阀排放冷气,当温度达到95℃时,关闭冷气阀,灶内温度升到100℃时,开始保温计时。保温时间因灶内料袋数量多少而异,1 000袋以下保持12 h;1 000袋~1 500袋保持 13 h~15 h; 1 500 袋~2 000 袋, 保持 15 h~18 h。 灭菌结束后,再焖一夜或半天,可增强灭菌效果。灭菌时,开始火力要猛,争取4 h~5 h内就能将温度升到100℃,要做到 “大火攻头,小火保温,余热增效”。灭菌后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接种。
5.2 发菌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放到培养室或大棚培养。培养室在使用之前应打扫清洁,消毒杀虫,地面可撒1层石灰粉,既能吸潮,又有杀菌、杀灭虫卵的效果。菌袋在培养室的堆码方法根据气温高低而定,冬季气温低时可采取墙式码放,堆高6层~8层,行距15 cm~20 cm,堆码好后,上面撒1层石灰粉;气温高时,可直接放在出耳架上培养。培养期间温度控制是培育强壮菌丝的关键,应保持室内空间温度在20℃左右,袋堆行道温度在20℃~23℃,菌袋堆内表面温度在22℃~25℃,使袋内温度始终低于28℃。此外培养室还应避光,不宜强光照射,室内空气湿度60%~70%,并根据气温情况,进行通风换气,气温高,采取早晚通风,气温低,采取午间通风,每次不低于半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菌丝培养阶段特别要重视高温和强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高温和强光照都有可能促进菌丝胶质化,增加疣疤病发生的机率。
6 出耳管理
6.1 耳棚条件
出耳场地要求引水喷灌方便,水质符合饮用水质量要求,排水良好,通风向阳,运输方便,便于管理。出耳棚可用竹、木、钢管、塑料薄膜、遮阳网、草帘等材料搭建。耳棚要具有一定的散射光照,但不能有强光照,实践证明强光照是诱导疣疤病发生的因素之一。耳棚要有良好的保湿效果,又要便于通风换气。
6.2 耳基形成期
气温稳定在18℃以上时即可进入出耳管理。菌袋的摆放方式可采取吊袋、夹袋、 “井”字形、床架上横卧等排袋方式。排好袋后,在菌袋上开2个至数个长1 cm~2 cm的 “一”字形或 “V”字形口,开口后不能立即喷水,要待开口部位菌丝恢复生长后,才能开始向空中喷雾状水,同时增加散射光刺激,诱导耳基形成。袋口耳基开始形成时,要及时去掉两端袋口上封口纸,封口纸取迟了,耳基就会形成块状,耳蒂大,开片少。
6.3 耳片伸展期
进入耳片伸展期,耳片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要注意补水和通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6.3.1 温度控制
保持耳棚内温度在18℃~30℃之间,最适温度在24℃~28℃,温度低于18℃时,耳片生长缓慢,温度超过35℃时,耳片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会出现耳片生长停止或流耳。
6.3.2 湿度调节
耳片生长期间,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之间,喷水注意少量多次,雾点小,不大水浇灌,达到耳片不缺水,又不太湿的状态,并做到干湿交替管理,不要长期处于高湿条件下,否则会出现流耳,当耳片边缘出现卷曲发白时,表明湿度不足,就要及时喷水保湿,在晴天每天喷水2次~3次,阴天或雨天少喷水或不喷水。
6.3.3 光照
耳片生长期间,光照强度对耳片颜色和厚度有较大影响,在光照强的环境下,长出耳片厚,大,颜色为紫黑色至紫红色;光线弱时,长出耳的的耳片呈红褐色,薄;因此生产者可通过调节光照强度,生产出不同质量的耳片来满足市场需要。
6.3.4 通风换气
耳片生长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耳棚内空气新鲜,通风不良,CO2浓度增高后,耳片分化受到抑制,长成 “指状”的畸形耳。
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的综合调节,四者要兼顾,只有在所有环境条件都处于良好时,长出的耳片质量才好,产量高。
6.4 适时采收
当耳片颜色转淡并充分舒展、边缘开始卷曲时即可采收。推迟采收会弹射出大量孢子,附着在耳片上,形成1层白色粉末状物,从而降低产品质量,并延迟下潮耳基形成。选择在晴天采收,采收前1 d停止喷水,这样有利于干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时,应在8分~9分成熟并且孢子尚未形成时采收,这样在阴干的过程中,则不会弹射出孢子。
6.5 采后管理
采收后,清理袋口残余耳基,打扫卫生,停水4 d~5 d,待伤口上菌丝恢复,并形成耳基时,再喷水保湿,进入下一潮耳管理。
[1]张丹,郑有良.毛木耳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 668-673.
[2]贺新生,侯大斌,王光礼.培养料C/N和含N量对毛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1998(1):33-38.
[3]王谦,尹红芳,蔡喜存,等.毛木耳菌丝体的营养生长条件[J].河北大学学报,2007,27(5):521-524.
[4]马晶.毛木耳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食用菌,201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