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1-02-09胡雪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胡雪萍 周 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胡雪萍 周 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研究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认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是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促进低碳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大对新兴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的研究力度,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引言

目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以消耗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起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而率先做出这一调整的是英国。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1]。其后,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也相继采取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措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在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后,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上又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承诺。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转型,它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

世界各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各国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并辅以各项政策加以实施。

(一)英国

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心放在“一高两低”上,即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效使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鼓励工商界、公众机构和家庭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型产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具体措施有:

1.确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2003年,英国贸工部发布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50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即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到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2020年以前至少要减少34%。

2.通过立法实施碳预算。2009年4月,英国通过立法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成为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碳预算体系要求,从2008年开始,以5年作为一个减排周期,每个周期设定3个碳预算,以实现2050年的减排目标。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发布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约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走绿色发展之路。

3.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英国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其中碳基金被认为是最富有成效的经济政策手段。英国鼓励企业与政府签署资源气候变化协议,对签订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目标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4.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持。英国非常注重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其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CCS)。碳捕获和埋存技术指的是将煤炭燃烧时释放出的含碳气体捕获并液化后埋于地下的清洁煤技术。该技术的适用范围广,投入成本低,因此与风能、太阳能、核能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美国

美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

1.资金支持。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 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 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2.法律支持。200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美国在建筑、交通、行业等几个方面分别出台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在建筑方面,政府规定对使用先进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的企业和居民予以奖励;在交通方面,政府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依据不同车型设立不同的燃料使用标准。

(三)德国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德国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气候保护。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发展计划。从1977年至今,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重点在于气候预测、气候保护、气候变化的后果以及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其次,制定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德国政府在2007年便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在未来10年内,德国政府将陆续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的高技术。同时,德国工业界也将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的技术,通过更新现有电力设备以及发展新型海上风能等措施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四)意大利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意大利注重系列措施的配套实施。这些措施主要有: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广泛传播能源—环境文化,大规模利用生物燃料的示范行动以及推广农业能源示范项目等。

(五)日本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1.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针。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大力发展新能源。日本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3E”,即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能源增长(Energy Growth)以及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协调发展。2004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使得到2030年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由现在的50%降到40%,从而不断提高新能源所占比重。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增加清洁能源的补助。对使用节能设备的企业给予总投资额的1/3~1/2的补助,对企业和家庭引进高效热水器给予固定金额的补助;使用指定节能设备的中小企业可获得设备标准进价的30%的特别折旧或者7%的税额减免。从2009年开始,日本政府向购买清洁柴油车的企业和个人支付补助金,以推动环保车辆的普及。

(六)巴西

作为“金砖四国”的巴西近年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

1.通过大力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在普通民众中开展环保教育,建立环保意识,鼓励公众改变生活消费习惯,如自觉减少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减少驾车出行次数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技术。巴西把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以及提高生物采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运用本国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行政干预等手段,实现低碳排放的目标,推动低碳经济增长。

3.颁布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巴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以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开发银行推出了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此外,巴西中央银行设立了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小农庄种植甘蔗、大豆、向日葵、油棕榈等,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七)印度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相对排放量,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投入。增加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能方面的投入,研发新型的生物能源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提出绿色印度项目。改善目前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增加印度的森林覆盖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一)向低碳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方向

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虽然它能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却造成了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看,呈现出以下特征:

1.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03年我国的生态足迹是1.6全球公顷(1全球公顷指生物生产力与全球生物生产力平均值相等的一公顷面积),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虽然低于全球人均的生态足迹2.2全球公顷,居于世界第69位,但我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

从我国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来看,缺口日益扩大。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一直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1996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1.84全球公顷,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9全球公顷,生态赤字,达到了0.95全球公顷。虽然1999年出现了生态盈余,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到2003年又出现了生态赤字,达0.8全球公顷,2005年生态赤字,达1.2全球公顷。此外,我国的碳足迹和资源足迹也日益增加。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资源供给逐渐不能适应日益增加的资源需求。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国无论是碳足迹还是资源足迹都比较高,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较低。2005年我国的碳足迹和资源足迹分别为1.13和0.97全球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全球公顷;而同年全球平均的碳足迹和资源足迹分别为1.41和1.29全球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全球公顷;美国的碳足迹和资源足迹分别为6.51和2.9全球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为5全球公顷;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该数据分别为3.21和4.9,人均生态承载力为7.3全球公顷。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过大。

2.煤炭仍是主要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燃料占70%以上。煤炭燃料的碳排放率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煤炭生产和使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这种长期以煤炭为主的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会使森林面积快速减少,危及到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污染现象加剧,造成经济损失。世界银行2003年的估计显示,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的比值高达15%,相当于4 400亿元人民币。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 100亿元人民币[3]。此外,我国90%的河流和75%的湖泊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从而使得我国淡水供应趋于紧张,不少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较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影响。据统计,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6 103.5千吨,比1990年增长了152.8%,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4.62吨。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上升。据国际能源组织2009年的估计,到2030年在非OECD国家,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预期排放量的增长中,有约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增长来自于中国[4]。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大势所趋。

(二)发展低碳经济应确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

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并颁布了各自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断努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顺应国际潮流,及时地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1.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战略,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采取经济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调整目前的能源结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主要是以大量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七个主要的行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5]。此外,《2009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到65%。因此,国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制定能源补贴政策,实行减排经济激励,大力提高经济活动中能源的利用率。

3.从国家层面上对低碳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气候环境日益恶劣,要发展低碳经济,走清洁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国家层面上高度重视,制定我国未来数十年的碳排放目标,并采用各种措施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为了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都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如美国的《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绿色能源法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开始起步,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2004年,我国政府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减少对煤炭燃料的需求;2005年2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06年国家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20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保护生态环境,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2007年6月,我国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指出到2010年中国建立低碳排放社会,努力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并明确了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可以为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四)促进低碳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低碳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巴西和印度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研发方面的能力较弱,政府应当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开展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已经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开始尝试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依靠民间投资的方法筹集资金。

(五)加大对新兴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的研究力度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是以煤炭燃料为主,这种能源结构不仅加重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我国应适当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等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借鉴欧美等国先进的新型能源技术,大力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新兴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带来巨大的正外部性,另一方面则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研发力度以及能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的研发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我国目前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主要能源仍以煤炭为主、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冲突日益突出以及二氧化碳相对排放量较大等特征。这些问题迫使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在政策制定、目标确定、技术选择、法律完善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兼顾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英国能源白皮书的主要内容[EB/OL].(2003-05-13)[2010-06-07]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3383.

[2]陈威华,赵焱.巴西民众走向绿色生活[EB/OL].(2010-03-16)[2010-06-07]http://shehui.ditan360.com/gj/14205.html.

[3]钱龙,汪茂泰.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路径及其启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J].科技与经济,2009,(4):73—76.

[4]World Energy Outlook 2009[EB/OL].(2010-09-10)[2010-06-07]http://www.iea.org/textbase/npsum/WEO2009SUM.pdf.

[5]付允,马永欢,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责任编辑:胡浩志)

The Revelatio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HU Xueping ZHOU Run
(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nowadays.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utilization of resour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world.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the paper studies the low-carbon economy experience of the UK,USA,Germany,Italy,Japan,Brazil and India.The trend of China'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develop low-emission,low energy consumption,low pollution,low-carbon economy.Our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a series of policy 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promote technique research and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at the same time enlarge the emerging energy and alternative energy research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esource advantages to economic advantages.

Low-carbon Economy;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062.2

A

1003-5230(2011)01-0016-05

2010-07-14

胡雪萍(1965— ),女,江西铜鼓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 润(1987— ),女,湖北鄂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