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张汝执评本校改文字探析
2011-02-09曹立波谭君华
曹立波,谭君华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红楼梦》张汝执评本校改文字探析
曹立波,谭君华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红楼梦》萃文书屋活字印本初刊,受到时人的关注,但其中为数不少的舛错也被后人注意到,嘉庆初年张汝执较早针对这一刊本的有关文字进行了校改。系统梳理后发现,张汝执运用改字、加字、文字位置互换、补配文字等方法对《红楼梦》程甲本进行了校正。对比相关版本后,我们认为,张汝执的校改文字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对前期抄本的继承性等特点。虽然有些改文带有随意性,但从总体上看张汝执仍有自己的校改原则。本文试图以张汝执所校改的文字为研究对象,从校改文字概况、校改原则分析两个角度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期为合理定位张汝执评本提供一些依据。
红楼梦;张汝执评本;程甲本;校改
220年前,《红楼梦》程甲本初刊时出现不少讹误,这一点从程乙本的修订文字可以显见。值得注意的是,程甲本问世不久,便有人在这个本子上以手书的形式做了大量改订。现有资料显示,清代嘉庆五年(庚申,1800)至六年(辛酉,1801),张汝执以手批形式对程甲本,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中的刊刻谬误进行了校订(以下简称“张校本”)。在该本《序》中,张汝执写道:
余性鲁,而颇嗜书。忆自髫年时,凡稗官野史,莫不旁搜博览,以为淑性陶情逸致。迨后于古人之奥秘者求之,顿觉雕虫小计亦只以供一时耳目之观,无足贵也。岁己酉,有以手抄《红楼梦》三本见示者,亦随阅随忘,漫不经心而置之。及梓行于世,遐迩遍传,罔不啧啧称奇,以为脍炙人口。然余仍为之朵颐,而一为染指也。迨庚申夏余馆于淬峰家八弟之听和轩。弟偶顾余曰:“新书纸贵,尝阅及乎?”余应之曰:“否。”旋又曰:“子髦且闲,曷借此适性怡情,以排郁闷,聊为颐养余年之一助乎?”余又应之曰:“唯。”但其字句行间,鱼鲁亥豕,摹刻多讹,每每使人不能了然于心目,殊为憾事。爰以不揣固陋,率意增删,而复妄抒鄙见,缀以评语。虽蠡测之私,弥增颜汗,然自冬伹夏,六越月而工始竣,亦云惫矣。至管见之遗讥,仍望质高明而开盲瞽。岂敢曰:“蟪蛄之音,而擅与天籁争鸣也哉。”嘉庆辛酉立夏前一日潞村臞叟张汝执识[1]序。
张汝执在《序》中透露,《红楼梦》萃文书屋活字印本“字句行间,鱼鲁亥豕,摹刻多讹,每每使人不能了然于心目,殊为憾事。”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他用“自冬伹夏,六越月”的时间对手头的刊本进行了“率意增删”的校改工作。针对张汝执批校的本子,前期学者的研究视阈多集中于探讨其在《红楼梦》评点史的地位,或是评点本身的学术价值①前期成果主要包括:胡文彬:《红楼梦书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页。胡文彬:《读遍红楼》,书海出版社,2006年,第360-361页。曹立波:《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46-47页,第178-186页。,尚未关注校改文字所承载的版本价值。本文试图以张汝执所校改的文字为研究对象,从校改文字、校改原则两个角度入手,对张汝执校改的文字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期为《红楼梦》张汝执评本给予合理定位。
一、校改文字概况
张汝执评本中校改文字的数量较大,为了更好地展现其版本特色,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校改文字进行分析②本文呈现的均为张汝执评本中校改后的文字状态,并用下划线“ ”标出改动处。所举版本以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张校本为主,其他版本若有特殊处则举出,如戚序本、东观阁本等。。
(一)改字
此本的正文中有一些改动的文字,这些改动文字有着其独特性。略举数例,可见一斑。
例1.庚辰本[2]: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第十一回5a页4行)
戚序本[3]你只管这们想病那里能好呢(7b页4行)
程甲本[4]:你只管这么想这那里能好呢(5b页8行)
程乙本[5]:你只管这么想这病那里能好呢(5b页8行)
张校本[6]:你只管这么想着那里能好呢(5b页8行)
通过例1可知,各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此句“想”后边是“着病”、“病”、“这”、“这病”还是“那病”的问题。
庚辰本作“着病”,己卯本[7]、舒序本[8]、列藏本[9]、甲辰本[10]同;
戚序本作“病”,蒙府本[11]同;
程甲本作“这”,东观阁本[12]同;
程乙本在“这病”;
杨藏本(蒙稿本)[13]作“那病”。
综上,张校本将程甲本上的“这”字改为“着”,这一改文与己卯本、庚辰本、舒序本、列藏本、甲辰本相似。
戚序本: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17a页8行)
程甲本:幸而我们都是夯嘴夯腮的(13a页6行)
程乙本:幸而我们都是夯嘴夯腮的(13a页6行)
张校本:幸而我们都是笨嘴笨腮的(13a页6行)
戚序本作“笨嘴笨腮”;
列藏本作“笨嘴夯腮”;
程甲本为“夯嘴夯腮”,程乙本、东观阁本同。甲辰本亦作“夯嘴夯腮”只是这四个字前面多一“個”字。
综上,张校本将程甲本上的“夯”字点改为“笨”,与庚辰本、戚序本、杨藏本同。
例3.庚辰本:我怎么操心打听,又怎么设法子,须得如此如此,方救下众人无罪,少不得我去拆(“去”字点掉)这个鱼头,大家才好。不知端详,且听下回分解。(第六十八回回末)
戚序本:我怎么操心打听,又怎么没法子,须得如此如此,方救下众人才无罪,少不得我去拆开这个鱼头才好。要知端的,下回分解。
程甲本:我怎么操心,又怎么打听,须得如此如此,方保得众人无罪,少不得咱们按着这个法儿来才好。不知凤姐又变出什么法儿来,且听下回分解。
程乙本:我怎么操心,又怎么打听,须得如此如此,方保得众人无罪,少不得咱们按着这个法儿来才好。不知凤姐又想出什么计策,且听下回分解。
张校本:我怎么操心,又怎么打听,须得一同回明老太太,方保得众人无罪,且又省得大家每日提心吊胆,不成事体,但不知妹妹以为如何?要知二姐怎样回答,且听下回分解。
从例3可见,张校本在第六十八回结尾处的改动较大,第一处是将程甲本上的“如此如此”改成“一同回明老太太”;第二处是将“少不得咱们按着这个法儿来才好。不知凤姐又变出什么法儿来”,改成“且又省得大家每日提心吊胆,不成事体,但不知妹妹以为如何?要知二姐怎样回答”。
这些改动的文字与庚辰本、戚序本、程乙本等版本都不同,查阅其他版本也没有类似的文字,基本可以判定为张校本所独有。结合所改的文字来看,小说第六十九回写道:“话说尤二姐听了,又感谢不尽,只得跟了他来。”(程甲本第六十九回1a页1行)到了贾母面前,凤姐“笑着忙跪下,将尤氏那边所编之话,一五一十细细的说了一遍”(程甲本第六十九回1b页7行)。从六十九回的开头可以推断,凤姐并没有如第六十八回结尾所写“变出什么法儿来”,因此从上、下两回的联系来看,张汝执的修改,让文字更具连贯性。
通过统计发现,此本正文有959处的改字,查找上述3例的版本依据可知,诸多改文,有的与己卯本、庚辰本、舒序本、列藏本、甲辰本相似,如例1所示;有的与庚辰本、戚序本、杨藏本相同,如例2所示;有的暂未找到版本来源,如例3所示,应属于张汝执评本所独有,正如张汝执所言,具有“率意增删”的特点。
(二)加字
张汝执评本的正文中有较多的加字。有的为语气词,如“呢”、“罢”、“了”、“吗”等,这在加字中占较大比例;而有的则为使文句更加的通顺完整而加。现举几例:
例4.庚辰本: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第一回1a页2行)
戚序本: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1a页3行)
程甲本: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1a页2行)
程乙本: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1a页2行)
张校本: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一无考较,不过借此影射。以抒己意耳,所以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1a页2行)
由例4可知,张校本的文字与其他版本相比多出了“一无考较,不过借此影射。以抒己意耳,所以”17个字。戚序本、舒序本、蒙府本、列藏本、杨藏本、卞藏本[14]、甲辰本此处皆同庚辰本。己卯本第一回残缺,甲戌本凡例有一段文字与之同中有异:“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演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东观阁本与程甲本、程乙本同。诸多版本皆无张汝执所加的17个加字。
透过所增加的文字发现,张汝执将《红楼梦》当作一部融入了作者真实情感和艺术想象的文学作品,针对小说中人和事的本事问题,认为《红楼梦》“一无考较,不过借此影射”,可以说这是对索隐派研究方法的一种反驳。
例5.庚辰本:奴才到没听见这个话,听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第三十四回5b页1行)
戚序本:我倒没听见这话,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8a页9行)
列藏本:我到没听见这话,只听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11b页2行)
杨藏本:我倒没听见这话,只听见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原文)杨藏本改文为:我倒没听见这个话,只听见说为二爷认得什么王府的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说了,为这个打的。(3a页10行)
程甲本:我到没听见这话,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6b页2行)
程乙本:我倒没听见这个话,只听见说为二爷认得什么王府的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说了,为这个打的。(6b页1行)
张校本:我到没听见这话,只听得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6b页2行)
从例5可以看出,张校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加有“只听得说”4个字。其他版本此处文字为:
庚辰作“听说”,己卯本同。需要指出的是,庚辰本上“奴才”由“我”字点改而成,“个”字和“听说”二字都是旁边添加的,己卯本上朱笔添改了同样的字。原文为:“我到没听见这话,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舒序本、甲辰本、程甲本、东观阁本同。
戚序本无“听说”等字样,直接写“为二爷”一句。戚序本与程甲本等大体一致,只是“到”字写作“倒”。
列藏本为“只听说”;程乙本为“只听见说”,杨藏本(原文、改文)也为“只听见说”。
在此处张汝执所加文字“只听得说”与列藏本、杨藏本、程乙本具有相似性。
例6.庚辰本:媳妇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第五十四回3b页5行)
戚序本:媳妇们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东西。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5a页4行)
程甲本:媳妇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4a页1行)
程乙本:媳妇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4a页1行)
东观阁本:媳妇道:是送给金花二姑娘的,麝月又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4a页6行)
张校本:媳妇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的点心。麝月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4a页1行)
对比几个版本可以看出,张校本的加字“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的点心。麝月道”,前半句“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与庚辰本、戚序本相同;张校本的后半句“麝月道”与东观阁本的文字“麝月又笑道”相似。张校本在此处的加字与庚辰本、戚序本、东观阁本均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完全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图书馆影印的程甲本、程乙本,在此处都有墨笔的添改。程甲本在媳妇道之后添加了“给金花二姑娘的,麝月等道”;程乙本添
张校本: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2b页7行)
由例7可以看出,张汝执本将程甲本上“没族”二字互换了位置,变为“族没”,“没”与后面的“甚”搭配构成“没甚”。
再查甲戌本、舒序本同庚辰本、戚序本;甲戌本“已”写作“矣”;”舒序本的“支”写作“枝”。甲辰本没有“而已”二字,“族”字处空白,其他同庚辰本。
己卯本上,“亲支嫡派的”作“亲近嫡派”,“支”作“近”(后用朱笔改“支”),句末无“的”字。列藏本与己卯本(原文)相同。卞藏本亦作“亲近嫡派”,“俱是”作“俱系”。
东观阁本的文字同程乙本。
综观例7中各类例句,虽然文字上存在细微差异,但“堂族没甚”四个字的顺序是一致的。张汝执发现了程甲本上“堂没族甚”的颠倒错乱,将“没”、“族”二字的位置给予调换,是较为合理的。加了“是送给金花二姑娘的,麝月等又笑道”。从上文的例句可知,程乙本添加的文字与东观阁本基本一致,只缺少一个“等”字,程甲本的加字也与东观阁本大体相近。而张校本的加字有“是老太太赏”等字样,与庚辰本、戚序本相同,但庚辰、戚序后边是“秋纹笑道”,而这句话的上文是“麝月等问‘手里拿着什么?’”所以,综合考察,从上下文来看,张汝执此处添加的文字是较为合理的。
统计所加文字后发现,在张汝执评本中加字现象有1695处。从上述例4、例5、例6来看,张汝执所加文字虽与其他《红楼梦》版本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暂时无法判断出张汝执校改时所依照的具体版本,即比较确切的版本来源。但改文的合理性,让张汝执评本的文字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
(三)文字位置互换
在张汝执评本中,他善用“S”型符号对小说前后颠倒的文句进行修改,使得语言呈现出文从字顺的特点。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7.庚辰本: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第二回3a页8行)
己卯本: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近嫡派。(3a页8行)
戚序本: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4b页3行)
程甲本: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没族甚亲支嫡派的。(2b页7行)
程乙本: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2b页7行)
例8.庚辰本:我有一个孽根祸胎(第三回7b页10行)
戚序本:我有一个孽根祸胎(13b页2行)
杨藏本:我有一个業根祸胎(4页14行)
卞藏本[14]:我有个孽根衬胎(10a页3行)
程甲本:我一有个孽根祸胎(9a页5行)
程乙本:我有一个孽根祸胎(9a页5行)
张校本:我有一个孽根祸胎(9a页5行)
例8中通过版本比对可见,除庚辰本、戚序本、程乙本之外,甲戌本、己卯本、舒序本、列藏本、甲辰本皆为“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而杨藏本作“我有一个業根祸胎”;卞藏本作“我有个孽根衬胎”;东观阁本作“我却有个孽根祸胎”。
此处,张汝执用添加“S”型符号的修改方法,将程甲本上“一有”二字的位置进行了调换,变为“有一”,语法上顺畅了。同样作为对程甲本上的舛错进行修改的版本,对程甲本上“一有”二字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程乙本调整成“有一”;东观阁本则刻写成“却有”。所以,张校本的改文与多数版本比较相似,其修改方法简便易行,合理性较强。
例9.庚辰本:忽听唿一声帘子响(第二十回4a页4行)
戚序本:忽听唿一声帘子响(6a页3行)
程甲本:忽听唿一帘声子响(4b页4行)
程乙本:忽听唿一声帘子响(4b页4行)
张校本:忽听唿一声帘子响(4b页4行)
由例9可知,张汝执将程甲本上“帘声”二字的位置进行了互换,变为“声帘”,于是此句变为“忽听唿一声帘子响”。
对比他本可见,除了戚序本、程乙本之外,己卯本、蒙府本、甲辰本、东观阁本都与庚辰本相同。
舒序本作“忽听的唿的一声帘子响”(5b页2行)、杨藏本作“忽听唿的一声帘子响”(2b页6行)。虽然因“唿”前后添加“的”字而略有出入,但上述版本皆作“一声帘子响”。
此处张校本将程甲本上活字排印颠倒的“唿一帘声子响”,用添加“S”型符号的修改方法,将“帘声”二字置换,改为“唿一声帘子响”,其改动文字与其他其他版本相同,也合乎用“一声”这个数量词组修饰“响”的语言表达习惯。
通过统计发现,张汝执评本中文字互换位置的情况有60处,尽管数量不多,但却构成了此本文字修订中较为特殊的现象。从例7、例8、例9可以看出,张汝执校改后所形成的文字形态与其他诸本类似,这或许属于英雄所见略同,但这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张汝执校勘时所依照的底本问题。
(四)补字
在张汝执校改的《红楼梦》中,出现了三例①补字三例,共12处。补配文字的现象。现将这些文字展示如下:
例10.张校本:“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唱罢即随手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下该冯紫英说道:“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女儿悲,儿夫得(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说毕,端起酒来,唱道……(第二十八回10a页6行)
程甲本:“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下该冯紫英说道:“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说毕,端起酒来,唱道……(10a页6行)
需要说明的是,张汝执所评改的这部程甲本上面有文字模糊不清的现象,从上边这段文字来看,张汝执所补配的文字集中在此回第十页的一角,即10a左下角和10b页右下角。对比程甲本后发现,补配文字所对应的是“咽不下玉粒金”、“青山隐隐流不断的”、“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紫英说道女儿”、“悲儿夫染”。在10a左下角,从倒数第三行的“咽不下玉粒金”、至倒数第一行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缺失字数由6个到8个。反之,在10b页右下角,从第一行的 “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第二行的“紫英说道女儿”到第三行的“悲儿夫得”,缺失字数由9个、6个到4个。这一页正反面补配字数的变化趋势显示,这恰好是一个边角字迹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张汝执在对程甲本上的缺字加以补配时,所补抄的文字与程甲本有出入。查其他版本,甲辰本(13a页2行)、程乙本(10a页6行)、东观阁本(11a页4行)与程甲本同。而庚辰本、戚序本(13b页3行)、舒序本(12b页2行)等抄本上的文字,与程甲本存在异文,以庚辰本为例说明之。
庚辰本:“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蓴噎满喉,照(“不”字无)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下该冯紫英说道:“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说毕,端起酒来,唱道……(9b页5行)
庚辰等本与程甲本这段文字的主要区别在“玉粒金蓴”,不是“金波”;“照不见菱花镜”,不是“照不尽”;而冯紫英的说辞中女儿的悲愁,排在女儿的喜乐之前,这与程甲本女儿的喜乐在前而悲愁在后,是不一样的。
比对张汝执此处所补配的5处文字,有2处文字与程甲本不同,一处是程甲本为“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而张校本补作“唱罢即随手拈起”;另一处是程甲本为“(女儿)悲,儿夫染(病)”,而张校本补作“悲儿夫得”。从现有的版本来看,暂无法确定其校改依据。
例11.张校本:(宝玉)便命将那合欢花的酒拿了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钗也走进前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放下,便蘸笔至墙上,把头一个问菊勾了,底下又赘了一个蘅字。宝玉忙道:好姐姐,第二个我已有了一句了,你让我做罢。宝钗笑道:我好容易有了一首,你又忙的这样。(第三十八回6a页6行)
程甲本:(宝玉)便命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了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放下,便蘸笔至墙上,把头一个忆菊勾了,底下又赘了一个蘅字。宝玉忙道:好姐姐,第二个我已有了四句了,你让我做罢。宝钗笑道:我好容易有了一首,你又忙的这样。(6a页6行)
庚辰本:(宝玉)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一支杯来,也饮了一口。便蘸笔至墙上,把头一个忆菊勾了,底下又赘了一个蘅字。宝玉忙道:“好姐姐,第二个我已经有了四句了,你让我作罢。”宝钗笑道:“我好容易有了一首,你就忙的这样。”(5b页3行)
张校本中补配的文字,“花的酒拿了”、“进前另拿了”、“一个问菊勾”、“我已有了一”、“又忙的这”几句,在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舒序本、列藏本、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东观阁本,所对应的文字相同,即“花浸的酒烫”、“过来另拿了”、“一个忆菊勾”、“我已有了四”、“就忙的这”,也集中在此回第六页的一角。
小说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第一首“忆菊”为蘅芜君所作,而第八首“问菊”则是潇湘妃子所作;宝玉想出的是四句诗,而不是一句。张汝执的补文中,宝钗的诗题错了,让她勾了“问菊”很显然与下文潇湘妃子所作“问菊”相矛盾;宝玉的诗句数量也不对,他本应想出四句才去写,而不是胸中只有一句便去应征诗题。可见,此处张汝执补配的文字,有的目前找不到版本依据,未免率性而为。
例12.张校本:宝玉笑道:“等我从后门出去,到他们那里,听听说些什么,来告诉你。”说着,果从后门出去,至窗外,只听麝月悄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第五十二回2a页9行)
程甲本:宝玉笑道:“等我从后门出去,到那窗根下,听听说些什么,来告诉你。”说着,果从后门出去,至窗下潜听。麝月悄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2a页9行)
庚辰本:宝玉笑道:“让我从后门出去,在那窗根下,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来告诉你。”说着,果然从后门出去,至窗下潜听。麝月悄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2a页5行)
戚序本:宝玉笑道:“等我从后门出去,到那窗根下,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回来告诉你。”说着,果然从后门出去,至窗下潜听。只闻麝月悄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2a页7行)
张汝执所补配的文字“他们那里”和“窗外只听麝”,查其他版本,庚辰本为“那窗根下”和“窗下潜听麝”;甲辰本、程甲本、东观阁本同。程乙本为“那窗户根下”和“窗下潜听麝”。戚序本为“那窗根下”和“窗下潜听只闻麝”;列藏本为“那窗眼下”和“窗下潜听只听见麝”。从以上版本所对应的文字来看,张汝执所补配的文字虽暂未找到其版本依据,但仍有合理之处。
张汝执评本出现补配文字的现象,是因为此本部分文字印刷得较为模糊,影响阅读。张汝执可能依据原有的模糊字迹进行描补或填写的。从上述例子来看,其补配带有主观率性的特点。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探讨了张汝执校改本中有关文字的改动状况。通过版本比对发现,张汝执改动的文字与其他版本在某些地方有着相似性,但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比对分析。不过从张汝执改订文字的独特性来看,张汝执评本在《红楼梦》版本的校勘上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校改原则分析
通过以上各种文字改动情况的分析发现,张汝执所校改的文字在整体上具有合理性,能更好地为阅读《红楼梦》提供方便。对整个校改文字进行梳理后,可将张汝执的校改原则大体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从字顺是其进行校改的第一原则。
对程甲本相关文字进行细致考查后可见,该本的确存在很多文字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摹刻多讹”造成的,张汝执用“S”型符号对这些地方进行调整是很科学的。如:
例13.原文:口里说着却头也不竟回去了(第三十二回6b页10行)
改文: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例14.原文: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说话(第五十二回8a页3行)
改文: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
例15.原文:宝钗自那日见他起想他家业贫寒(第五十七回13b页7行)
改文:宝钗自那日见他想起他家业贫寒
以上3例不难看出,这些句子都是因程甲本上活字排版错误而造成的语言混乱。经过张汝执用“S”型符号调整后,文字变得更为流畅。
其次,注意将未能表达完整的文意补全,所指对象更明确。
在程甲本中亦能找到很多所指对象不明确的语句,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读。张汝执在《序》中指出“每每使人不能了然于心目”。或许是这个原由的驱动,他对这类句子进行了修改。如:
例16.原文: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第四十六回14a页)
改文:迎春老实惜春又小探春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
从小说第四十六回的情节“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来看,因鸳鸯的诉说,使得贾母将所有的怒气都撒到了王夫人身上,于是:
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薛姨妈见连王夫人怪上,反不好劝的了;李纨一听见鸳鸯这话,早带了姊妹们出去。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薛姨妈现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发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①(清)曹雪芹,高鹗著:《程甲本红楼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2年(2006重印),第1216-1217页。
仅就这段文字,读者如果不熟悉上下文,很难想象劝说贾母的究竟为谁?经过张汝执的修改,他直接指出此人为“探春”,这是合乎情理的。从前文可见面对贾母,媳妇们都不好辩解,只有“探春有心的人”,且“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所以这项重任担在“探春”肩上,是合情又合理的。
其三,修订时注重突出作品的文学色彩。
张汝执将口语化色彩较浓的词汇进行了改写,并善于运用文学性较强的词汇来烘托情感气氛,让改文更具文学色彩。
例17.你哥哥恨得牙痒痒(“牙痒痒”点改为:咬牙切齿的)不是我拦着窝心脚(加早)把你的肠子窝出来呢(第二十回7b页2行)
“牙痒痒”为口语化色彩较浓的词汇,而“咬牙切齿”则更具书面色彩,用来形容痛恨到极点。从而形象地表现出凤姐此时的愤怒神情。
例18.众人都拍手呵呵的(加乱)笑(第四十回3b页4行)
文中加一个“乱”字,更能突出刘姥姥滑倒后众女子的“乱笑”场景,与贾母的骂声形成鲜明对比,以凸显众女子的冷漠、天真少虑,以及贾母的慈爱、人情练达。
其四,注重上下文的逻辑联系。
在《红楼梦》的刊印本中,有的文字存在前后逻辑不符的情况,张汝执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行文更加顺畅。
如,例19.小说第四十四回4b页7行,张汝执将“一脚踢开了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撕打一顿”中的“一脚踢”校改为“擂鼓也似叫开了门”,从凤姐的身份来看,小说第三回写她是一个“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大家族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气能够一脚将门踢开?从下文来看有“抓着鲍二家的撕打”,“又怕贾琏走出去,便堵着门站着骂道”两句,从这些文字可以判定凤姐并没有走进屋子与人厮打,张汝执的改订具有合理性,一方面“擂鼓也似”突出了凤姐醉酒而又气愤的状态,也为鲍二家的前去开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这一场景得以生动而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又如,例20.小说第四十九回2a页5行,原文为“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婿”,很明显薛宝琴为女性,怎么可能做他人的“婿”,很显然与上文存在矛盾,于是张汝执将“婿”点改为“妻”是合理的,让文意更加明晰。
其五,善于运用语气词。
张汝执的校改文字中,语气词运用得较多,主要包括“呢”、“罢”、“了”、“吗”等词。语气词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起到停顿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让文字更加舒缓,便于阅读。
如,例21.小说第二十回4a页5行,原文为“咱们两个说话玩笑岂不好”,张汝执在该句后加一个“吗”字,这样更能反映麝月不想出去,想跟宝玉说话玩笑的那种心态,询问中似乎带着祈求,展现出一位痴情少女的情态。
又如,例22.第三十五回4a页7行,原文为“只管惊动姨娘姐姐我当不起”,张汝执将“当不起”点改为“如何当得起呢”。从句子来看,原句是一个肯定句式,给人生硬的感觉,不太符合宝玉的性格,若按照张汝执的点改,能突出病中的宝玉对薛姨妈和宝钗的感激之情,也为怡红公子增添了几分柔情,因此其改动是合理的。
三、结语
我们对张汝执的校改文字进行了系统梳理,经统计,正文中添、改、补的文字总数约有2726处。通过对文字的细致分析发现,张校本文字的文学色彩更浓,且张汝执注重补齐文意,善于推敲语言的逻辑结构,喜用语气词,从而形成版本面貌的独特性。
综合“校改文字概况”和“校改原则分析”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张汝执的校改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继承性。从《序》里“岁己酉,有以手抄《红楼梦》三本见示者,亦随阅随忘,漫不经心而置之”的语句中可以得出,张汝执曾经见到过《红楼梦》的手抄本,从其装订形式上看为120回的可能性较大。基于此,我们对其校雠底本可做两种推论:(1)校改时有本可依,但从现有的版本来看,这个本子究竟为哪种,还无法说明,有可能即为张汝执所说的“手抄《红楼梦》三本”。如例3中将第六十八回结尾改动得更为合理,便值得思考;(2)张汝执参看了若干“脂本”,如例2中将“夯嘴夯腮”改为“笨嘴笨腮”,及文字位置互换的情况,与“脂本”有相似之处。
同时,我们也认为,张汝执的校雠还存在没有参看其他版本的可能,其校改具有“率意增删”的随意性。如本文中所举的例10、例11、例12中所补配文字,其不合理性即为一证。
尽管《红楼梦》张汝执评本中的校改现象仍存在一系列尚待厘清的问题,但仅从张汝执进行校改的时间和校改文字这两方面看,此本应具有较大的版本价值。我们从校改文字入手,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归纳和分析,以期从嘉庆初年张汝执的校订文字中,为当下《红楼梦》的校勘工作探寻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而推动《红楼梦》的版本与文本的研究。
[1](清)曹霑.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M].张汝执,评.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活字本,国家图书馆藏本.
[2](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清)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清)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2(2006重印).
[5](清)曹雪芹.红楼梦(程乙本)——桐花凤阁批校本[M].陈其泰,批校.张汝执,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6](清)曹霑著.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M].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本,国家图书馆藏本.
[7](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8](清)曹雪芹.清乾隆舒元炜序本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清)曹雪芹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编:《石头记》影印本,中华书局,1986(2003重印).
[10](清)曹雪芹.甲辰本红楼梦[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1](清)曹雪芹.蒙古王府本石头记[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12](清)曹雪芹,高鹗.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M].东观主人,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3](清)曹雪芹.杨继振藏本红楼梦[M].沈阳出版社,2008.
[14](清)曹雪芹.卞藏脂本红楼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Study of Zhang Ruzhi’s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 ofADreamofRedMansions
CAO Li-bo,TAN Jun-hu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In 1791,Cuiwen Bookstore published the first type printing edition ofADreamofRed Mansionswhich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However,many mistakes had been noticed and revised by Zhang Ruzhi who in the early years of Jiaqing Period,Qing Dynasty,made a relatively early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 of the words of this edition.After studying systematically,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ave found that Zhang Ruzhi was good at changing,adding,swapping and supplementing words.By comparing with other editions,the authors find that Zhang Ruzhi’s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 inherited the words of the early handwritten copies but still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Although some correction was arbitrary,in general,Zhang Ruzhi’s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 complied with his principles.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words proofread and corrected by Zhang Ruzhi,and analyse its rationality from the overview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 of words in order to make a proper evaluation of Zhang Ruzhi’s edition.
ADreamofRedMansions;Zhang Ruzhi’s edition;Cheng’s Edition No.1;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
I207.411
A
1009-105X(2011)03-0137-08
2011-08-04
曹立波(1964-),女,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谭君华(1986-),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