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的反思

2011-02-09朱兴勤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主权评级债务

朱兴勤

(商丘师范学院经济学与管理学系,河南商丘 476000)

一、信用评级标准的美国化

(一)信用评级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信用评级,就是由专门从事信用评级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类经济组织和金融工具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特定的符号揭示其信用度的一种评价活动。[1]也就是说,信用评级机构根据其所设定的指标或标准来预测债务人能否按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信用评级的作用表现为:利用信用评级可以揭示信用风险,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效率;利用信用评级可以改善信息披露;利用信用评级可以帮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因此,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一国的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同时也决定了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制约了一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变相掌握了企业的生杀大权。目前,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机构需要评级,国家的主权都被纳入评级的范围。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它的定价功能使评级机构掌握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2]谁掌握了国际评级话语权,就控制了信用资源。

(二)信用评级标准的美国化

1.美国垄断全球评级业

从 1975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认证制度,也就是 NRSRO(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制度)。在此认证制度下,美国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三家,同时要求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时必须接受 NRSRO的评估,由此确立了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直到 2003年将近 30年的时间,美国一直没有增加评级机构,所以,从 1975年开始美国的信用评级市场事实上进入垄断。在欧盟地区,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掌握和运作欧盟地区一半以上的信用评级服务市场。有数据显示,截止到 2009年,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占据了全球信用评级服务市场98%的份额和 90%的收入;截至 2009年,全球近 200家信用评级机构中,在美国获得资质的只有 10家,其中 7家美国本土公司、2家日本公司、1家加拿大公司,虽然后三家公司有幸在美国取得信用评级资质,但遗憾的是,后三家外国机构进入美国后从未开展业务。[3]从上面一系列的数字可以看出,目前美国的评级标准就是国际评级标准,因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几乎占据了全球的市场份额。在金融市场上,一方面是对信用评级的依赖与看重,另一方面是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垄断而缺乏市场的竞争与约束,在利益的驱使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失真也就不可避免。无论是在次贷危机中还是在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都没能发挥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反倒成为金融危机的帮凶。

2.三大评级机构评级标准的双重化

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三家公司自从取得垄断地位以来,对美国、英国及其金融机构与其他国家、地区及其金融机构一直采取的是双重标准。这三大机构对美英两国及其金融机构颇为“宽容”,对非美、英等西方国家相对严格,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及其金融机构则相当苛刻。比如,有资料显示,到 1997年底,美、英两国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多达5000亿~10000亿美元,仅英国银行系统 1.5万亿美元金融资产中就有 2000亿美元不良债权,而在 1995~1996年间,经由惠誉国际和穆迪评级升级的几乎全部是美、英银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巴西等 23个新兴市场的金融机构竟然无一获得穆迪的 A级信用评级,获得 B+评级的不过四五家,获得 B评级的不超过 20家,而美国一个国家就有 92家跨国金融机构信用等级在 B级以上。[4]因此,美国利用信用评级话语权给予西方发达国家阵营高信用等级,使这些债务累累的经济体占有 90%以上的国际信用资源,并成为美国实现并维护其经济与金融霸权的“利器”。众所周知,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长期保持着巨额贸易逆差,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同时,又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靠不断增发货币,使美元贬值来偿还外债,其信用地位早已经一落千丈。但是,美国通过所掌握的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宣称美国具有“世界最高信用等级”,从而以最低成本来融通资金,保持其最大国际信用资源占有国的地位。而对其他国家则视与美国的利益关系进行信用等级调整,从而制造与加剧这些国家的信用危机。

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变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变与三大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

在希腊债务危机逐步升级为欧洲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危机每次加剧背后几乎都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在推波助澜,信用评级机构每次调低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都会重创金融市场上的信心。

2009年底,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2009年 12月 8日,惠誉国际率先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将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确定为“负面”。不久,标准普尔又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随后的 12月 22日,穆迪则将希腊短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1”下调至“A2”级。由于连续的主权信用级别下调,使得希腊政府的到期债务无法通过市场再融资来偿还,只好求助于其他官方资金的援助,同时由于主权信用级别的降低,使希腊政府的融资成本抬高,又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利息负担,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更加严峻。至此,希腊债务危机终于爆发。

同时,由于欧盟的反应迟钝和欧元区内部的制度性约束,使得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及时做出救助决定,以致后来出台的 1100亿欧元救助计划不仅没能缓解市场的担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安情绪。与此相伴的是三大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2010年 4月 27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债务级别从“BBB+”下调至垃圾级;同一天,标准普尔将葡萄牙主权债务级别从“A+”下降到“A-”;4月 28日,标准普尔宣布将西班牙主权债务级别从“AA+”下降到“AA”;5月 5日,穆迪将葡萄牙主权信用级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5月 6日,穆迪发布报告,认为希腊债务危机可能扩散至欧洲多国银行业,并指出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将是最容易发生危机的几个国家,一时间,整个欧洲都被债务危机的阴影笼罩。短短几个月时间,欧元从 2009年底的强势货币,一路狂跌近 16%;欧洲三大主要股指下跌均超过5%。最终,由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演变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磋商,在 5月 10日凌晨提出了 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才将市场暂时稳定住。[3]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整个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的巨大威力。

(二)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看三大评级机构的功能异化

信用评级机构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及交易成本、揭示违约风险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级结果可以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提供参考,各经济主体都把信用评级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以此提高市场有效性,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又被称作金融市场的“看门人”。为什么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仅没能发挥这一功效,反而由于自身评级失误,导致高风险金融工具被视为安全投资对象,造成危机的不断发生?为什么危机发生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又争先恐后地降低信用评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并且增加了欧盟各国的融资成本,也加剧了拯救危机的难度,造成了危机的扩大和深化?这主要是由于现行评级机制的付费模式导致三大评级机构产生道德风险。在现行的国际评级机构运行机制中,评级机构发布评级结果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但投资者在使用评级服务时无需支付费用,费用通常由评级对象支付,即证券发行人支付费用。由此评级机构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评级机构为了争取客户和获得高收益,与评级对象基于共同利益而做出有利于发行方的评级结果,给出高评级,而忽视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因此,评级机构与受评对象的利益关联导致了评级结果失去客观公正,产生道德风险,使得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缺失和功能异化。

三、中国信用评级业现状

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演变进程可以看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各类筹资主体的市场筹资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信用主权进行评级,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市场稳定,希腊等国资本市场的混乱及欧元对美元的重挫,都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这一市场影响。因此,中国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独立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主权信用评级机构,不能把自己的金融命脉操控在外国评级机构手中。但是,中国的信用评级业现状并不乐观。

截止到 2009年,我国共有专业信用评级法人机构 78家,其中大部分为地方性公司,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有限,只有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这五家是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规模相对较大,但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上影响力有限,同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相对有限,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则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80%。另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是,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多面临被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兼并的可能,穆迪已经收购了中诚信 49%的股权;惠誉国际持有联合资信 49%的股权;美资控股的香港新华财经公司已经收购了上海远东 62%的股权;标准普尔也将参股新世纪;唯一独立的大公国际在国内业务中所占的比例甚少。[5]

信用评级关系到国家主权,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导致国外信用评级机构控制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由于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一旦中美经济出现摩擦,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有可能也会下调或做空中国企业和政府的信用评级,这将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

四、启示

从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现状看,中国评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但由于信用评级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金融稳定,因此,中国应当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体系,逐步减少对国外评级机构的依赖,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尽快实现统一监管,积极扶持本土信用机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使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有能力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争取应有的国际话语权。其次,各级评级公司在借鉴国外评级机构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创新,不能一味盲从于他们的经验。另外,针对目前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兼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现状,我国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外资机构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进行限制,禁止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涉足关系到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以此捍卫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安全,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悲剧在我国重现。

[1]张美灵,欧志伟.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郑良芳.信用评级权失控严重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唐友伟.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看信用评级机构监管[J].国际商务财会,2010(9).

[4]梅新育.异化的信用评级[J].中国金融,2010(14).

[5]寒竹.中国信用评级公司仍需努力 [J].社会观察,2010(9).

猜你喜欢

主权评级债务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
《钱经》月度公募基金评级
《钱经》月度私募基金评级发布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