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促进社会和谐的艰辛探索
2011-02-09史成虎
史成虎
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的憧憬与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1]2在此,本文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促进社会和谐的艰辛探索作一回顾。
一、发展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1]5。在建国初期,人民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经济问题。
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他还说:“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2]14281950年,刘少奇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还很穷困,他们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这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的任务”[3]。
克服财政经济困难,改善人民生活,正是建国初期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共一开始就要求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必须服从于经济建设,并采取各种措施,把人民群众在政治斗争中的热情引导到经济建设上去,扭转社会经济的不正常状态,以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
在城市,提出抓紧工业生产,恢复商业。发挥国营工业的主导作用,逐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调整工商业,改善劳资关系,适当减少税收,救济失业工人,使工厂恢复生产、商店开业、商品逐渐丰富,工人失业现象逐渐减少。
在农村,提出“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凡是以妨碍农民进行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都必须避免”。[4]中共通过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开始大力开展救灾和治理水患的工作。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就拨粮米2亿多斤补助华东水利工程,各省亦由地方公粮中拨出巨额粮食,采取以工代赈办法,领导灾区群众自救度荒,要求春季完成修复长江、淮河圩堤,并修治沂河。[5]短短几年,就先后完成了治理海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等新中国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部队,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6]182军队应逐步转入生产,计划到1951年,军队和政府可以有300万人转入生产。毛泽东说:“飞鸟尽,良弓变”,我们是变为搞生产,而不是“良弓藏”。[7]68
通过统一全国财经、平衡财政收支、平抑物价、调整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内外贸易等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实现了财政状况根本好转。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还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8]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不断进步。冯友兰在《一年的学习总结》中说道:“北京解放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间,中国有了旋乾转坤的变化,社会每天都在进步之中”。[9]经济建设的开展及取得的成绩,使得动荡不安的社会日益稳定,各种社会关系日趋理顺,这就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奠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0]。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建立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有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主流思想和主体文化。
建国伊始,毛泽东就提出让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人民日报》相继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思想理论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一些理论工作者如艾思奇、李达、胡绳等人相继撰文,宣传“两论”思想。毛泽东当时曾致信李达,认为他对“两论”的解说,“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并指出:“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的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11]随之,中共中央组织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将群众性的学习马列主义运动推向高潮。
与此同时,中共还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动员报告。11月,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目的都是要使大批旧中国过来的知识分子抛弃旧思想,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随后,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政治课程做出规定,要求在各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设立政治辅导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并发起和平宣言签名运动,在全国掀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热潮。短短半年内,全国和平宣言签名人数达到2亿多人。[12]爱国主义精神还鼓舞了海外的知识分子,很多人费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他们说:“是爱国思想的驱使”,“是祖国的召唤使我回国,这感情是很朴实的,这良心也是很朴实的”。[13]
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许多群众节衣缩食、捐款捐物。工商界人士先后召开抗美援朝大会,制订爱国公约,表示“不欠税,不逃税,不投机,不倒把”,“努力增加生产、沟通物资,保证供给”,为正义的战争贡献力量。[7]153毛泽东在回电天津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李烛尘等时说:“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工商业家,凡属爱国者,一致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完全正确的。我希望全中国一切爱国的工商业家和人民大众一道,结成一条比过去更加巩固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统一战线,这就预示着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神圣斗争中一定要得到最后胜利。”[14]
在社会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还有效开展了禁毒、禁娼运动;废除了旧的包办婚姻,公布新婚姻法;整顿宗教,排除了外国教会对国内宗教的控制;打击了“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知识。
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造,全国人民的思想基本上统一在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旗帜下。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调整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工人阶级“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知道了将来还要建立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再闹生产也有劲了,真是当家作主人了”。[15]农民阶级过去认为穷是“五行八字命生成”,现在土地改革后成了土地的主人,他们也改变了看法:“敬了几十年神,也没有见减过一颗粮,如今有了毛主席,领导大家翻了身,减了租,反了霸,我只跟毛主席走,敬神干什么?”[16]知识分子经历了苦闷彷徨的学习改造后,“在毛主席的指示里,找到自己的新文艺生命”。[17]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渐渐趋向和谐。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并不是否认矛盾,否认斗争。在与危害社会和谐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促进和谐的重要保证。
1.“不要四面出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针
建国初,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势力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主义,经济上实行封锁和禁运政策,军事上实行战略包围。在国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地主阶级等反对力量,都是社会和谐的主要障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带来的工商业的某些破坏,许多人对我们不满。现在我们跟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很不满。失业的知识分子和失业的工人不满意我们,还有一批小手工业者也不满意我们。在部分农村,由于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又要收公粮,农民也有意见。”[6]398整个社会关系十分紧张。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思想,认为四面出击,全国紧张,不利于社会和谐,强调“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6]400“不要四面出击”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针。
“不要四面出击”,强调了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表现在要“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6]398。建国初,人民解放军继续作战,消灭了国民党残余主力部队,并基本剪除了匪患。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还进行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重点打击土匪(匪首、惯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对他们采取了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即“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除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极少数人外,其他都实行劳动改造,给以重新做人的机会。这就在总体上安定了人民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不要四面出击”,同时也意味着要对其他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即“要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6]398也就是要争取、团结非敌对势力的社会阶级、阶层,让他们各得其所,协调发展,这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如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上,中共中央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2]1479,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税收等政策,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向主要敌人展开进攻,而对广大人民,则建立民主的统一战线,“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6]399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中国服务,才能争取整个社会的和谐。
2.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法
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四面八方”的重要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7]64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公私兼顾”和“劳资两利”。1951年是私营工商业的“黄金时代”,全国工商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39%,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也使国家的税收大幅度增加,据1950年统计全国城市税收超过原概算62.9%,其中工商税超过59%。[18]针对有人主张限制或消灭资产阶级、多给工人利益,毛泽东表示:“如果劳资双方不是两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为什么呢?只有劳利而资不利,工厂就要关闭,如果只有资利而劳不利,就不能发展生产。”[19]1950年4月29日,国家劳动部发布《关于私营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指示》,各地相继建立起劳资协商会议,形成“劳资团结,渡过难关”的共识,一度紧张的劳资关系渐渐趋于缓和。
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与其他各个社会阶层的关系。对知识分子,毛泽东提出:“要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只要他们拥护党和政府,就把他们养起来。”[6]398-399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早在七届二中全会时,就要求“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和工作上确定下来”[2]1437。在各种重大决策问题上,中共都事先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为其参政议政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及他们所联系的群众的积极性。
对少数民族,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毛泽东说:“只要是中国人,不分民族,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团结的,我们都要和他们团结”。[20]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改善物质、医疗、教育、文化条件,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从而增进了民族团结,出现了“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生动景象。
对原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央提出:“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十分困难时,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已被裁减而生活无着,收回成命,给以饭吃。……凡非首要的反动分子,只要悔罪,亦须给生活出路。”[6]115这就赢得了人心,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综上,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致工作,化解了各种矛盾,协调了各种关系,整个中国呈现出秩序稳定、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四、加强党的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力量,建国以后社会能否实现和谐的关键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因此,加强党的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11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以检查党的干部和党员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1950年4月,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在一切公开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党的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这些举措对执政党保持良好的党风起了重要作用。
虽然如此,党在思想、组织、作风上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950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夏秋冬三季,开展整风运动,主要是整顿干部作风。5月21日,又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指出整风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城乡人民的关系。1951年4月9日,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随后,整党运动在全国展开。通过整风和整党,党员、干部的作风都有所改善,保持了人民公仆的本色。
结合整风整党运动,中国共产党还开展了“三反”运动。朱德在中央直属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指出:“腐败现象引起群众对党的不满情绪,如果不很好地加以克服,将使党严重脱离群众。”[21]因此,中共中央将反腐败斗争“当作一切大斗争来处理”。
首先,抓住党内外群众议论多、意见大的问题。政务院先后发布命令,惩处了一批严重犯法的国家工作人员。北京市、河北省分别召开处决薛昆山、宋德贵和刘青山、张子善等重大贪污犯的公审大会。《人民日报》等报刊也点名公布了一些大案要案。党的反腐败行为抓住了重点,严惩了重犯,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
其次,党的领导亲自挂帅,并十分注意政策方针。毛泽东肯定了公安部长罗瑞卿关于“凡是搞得好的,都是领导者有决心”的看法,并批示“各级领导同志,都要学贺龙同志那样亲自‘上前线’把‘三反’斗争当作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战争,务必取得胜利”[22]。周恩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过好亲属关、生活关。对被腐蚀者,毛泽东提出了批评教育、撤职、惩办、判处徒刑直至枪毙等几种处理办法。同时,中央还要求揭发党内腐败行为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夸大。这就保证了反腐败行为斗争的正常开展。
再次,反腐败斗争与廉政建设相结合。1952年6月15日,在“三反”运动快要结束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争取胜利结束三反运动中的若干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系统地进行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毛泽东号召要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中共号召下,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深入群众,解决人民的困难,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促进社会和谐建立了思想基础;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特别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为促进社会和谐所作的艰辛探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
[4]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79.
[5] 坚决执行政务院的指示 华东灾区生产自救 数百万灾民以工代赈治河修堤 山东积极开展副业生产保证渡过春荒[N].人民日报,1950-01-04.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 庄永淑,贺世友.中国革命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62.
[9] 冯友兰.一年学习的总结[N].人民日报,1950-01-22.
[10]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1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95.
[12]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保卫和平重要文献[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2:92.
[13] 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6.
[14] 毛泽东致李烛尘等电[N].人民日报,1950-12-03.
[15] 孙定国.我们怎样对工人进行唯物主义教育[J].中国工人,1950(1):74.
[16] 翻身中的邵阳农民[N].长江日报,1950-06-09.
[17] 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N].人民日报,1952-05-21.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0:325.
[19] 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28.
[20]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1.
[21] 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81.
[22] 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