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探讨

2011-02-09白海燕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思潮理论课研究生

白海燕

(河南工业大学 法学院,郑州450001)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大,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表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高校青年中,传统文化底蕴并不丰厚,西方思潮影响不容忽视,不良世俗文化很有市场,网络流行文化亟待引导,这样的“拼盘文化”现状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极大挑战。而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群体在年龄、意志情感、知识储备等方面较本科生更加成人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个群体中的重点应是提高其沟通和整合人类文明的能力,而不再是象对待初学者那样简单地填塞。相对于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研究生的教育则应突出对话与沟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分析批判西方思潮,在碰撞融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对话与沟通,不是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和更深层次的信心,引领研究生群体在继承、碰撞、融汇的多重互动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从而使我们在研究生群体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程更加贴合其实际的精神需求。

一、培育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与对话西方思潮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培育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土壤。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华。

常常有人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上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了与积淀在社会与民众中的儒家文化的结合。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政治家无不具有儒家的品格。毛泽东青年时代身无分文仍心忧天下,立誓要为贫穷落后、军阀混战、列强割据的中国探索出一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就是儒家文化重视整体、和谐精神以及铁肩担道义的人格体现。毛泽东是爱国者,也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正是凭着在传统文化熏陶中砥砺出的爱国之志,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征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而且凭着他对中国实际的了解,凭着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用民族语言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真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程。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民族性的消解,也不意味着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数千年里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智慧和精神系统,这些东西固然不断变迁,但是仍然有其一以贯之的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儒家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在现代视野中以现代科学与人文思想来加以考察和分析批判,就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成分。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加以融合,无疑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厚土壤。

从研究生群体的文化构成来看,他们身上传统文化的底蕴并不丰厚。相关调查显示,研究生的年龄虽有层次差异但普遍偏小,约半数的研究生是从本科毕业直接入学的,95%以上的研究生都在二十多岁,大都是“80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长大,相对于当下的小学生来讲,“80后”、“90后”们并没有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他们会考出优异的英语成绩但古文翻译可能交上白卷,研究生论文错字白字满篇文辞不通也令很多导师挠头,尤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很多导师感慨他们论文中的语言不通畅,有的导师甚至要求考研要增考古汉语;他们对足球津津乐道的时候并不知道中国早就有了蹴鞠游戏;他们过圣诞节热火朝天却对民族传统节日熟视无睹;他们知道西方的新能源政策却不知道我们敬畏自然道法自然的民族传统。缺乏传统文化主色调的绚染,就缺少了品格和胸怀,面对物质至上的社会风气他们根本还招无力,往往考虑自己的状况多考虑物质的方面多,缺乏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缺乏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对于高雅和正义的审美,反而容易对于恶俗浮躁浮浅的东西趋之若鹜,从对超女的追捧到无厘头的呓语以及泛滥的手机文化都大有市场。研究生群体传统文化底色的淡薄,使他们在多元化文化氛围中易于困惑难于选择流于迷惘,非常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推进。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天在全球化语境下,驳杂纷呈的西方思潮对研究生群体思想意识的冲击,这些反映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西方思潮不但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也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更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对当代西方思潮保持清醒的批判性识见。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潮中包含的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成份向研究生解释清楚,还要关注这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什么挑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旗帜鲜明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挑战的回应。只有以这种开放的视野开展与西方思潮的对话,马克思主义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的理论征服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是我们处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思潮对立和碰撞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不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思潮的对立和碰撞,而把西方思潮中的合理因子抛弃,这样才能使传入我国的西方思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健康发展。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在与西方思潮的接触碰撞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明辨是非,不断提高政治免疫力,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培育研究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应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对话西方思潮相结合。

第一,我们仍然要发挥好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打好思想理论基础,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坚定的忠守者。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语言的“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正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在“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也就是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同时也就是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的工作,如毛泽东论述过的“三大法宝”、“糖衣炮弹”、“放下包袱”、“纸老虎”、“三座大山”等话语,都是非常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而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拿来的,贴近生活而又浅入深出。邓小平的很多论述同样如此浅显直白,直指问题要害,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等,这些都十分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善于学习领袖人物的话语方式,教学语言“深入浅出”正是高校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职责。

第二,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要引导学生读历史,培育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文化自豪感。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讲会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研究生多读历史,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应选修人文讲座或课程,加强历史人文修养,建立起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高校应重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着眼于研究生能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构建,立足于本土原生态文化,也是帮助青年学生在面临传统文化被挤兑、被稀释、被冷落的窘境中的积极应对,是应对西方思潮不利影响的现实回应,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的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就是关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1]比如,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洗礼,河南地域内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极其博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这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原文化。河南的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书法文化、戏曲文化的丰厚资源、当代的新郑拜祖大典等都可成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鲜活的内容。

第三,一定要尊重研究生群体立足于沟通和整合人类文明的理论需求,以开放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介绍和分析西方思潮,开设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为核心课程包括西方思潮分析课程在内的一揽子文化大餐,满足研究生群体的比较鉴别分析批判,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于沟通和讨论中的问题,如果涉及重大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如果是思想认识问题则要尊重差异保护多样,既要针对性地划清界限,又不能简单地把正常的分歧当作意识形态的对立。另一方面,对于网络开放信息平台,也要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运用网络新技术推动高校新闻网络健康发展,把网络打造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阵地。

二、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程中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把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在研究生教育中,我们应该考虑到,研究生在年龄、身心成熟度、学习方式、社会经验、生活特点、心理特点等方面与本科生相比,改变非常明显。分析其特点,首先是其心理问题倾向已从本科生的交往障碍、心智不成熟导致的各种压力为主转变为对未来了解却无法掌控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感。同龄人的羡慕和社会的厚爱,使研究生容易形成较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耐挫力下降;“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强势心理定位,致使自我调整能力降低,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偏执等心理健康问题。与此同时,研究生违法犯罪现象亦时有发生,尤其是高科技犯罪、网上犯罪现象尤为突出。因此,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应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范式,构建符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及信息跟踪监控制度,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各种方式向研究生展示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研究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疏导能力建设。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完善自我、实现其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其次,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身心健康“两手抓”。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在校研究生都面临着学业、经济、婚恋、家庭、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部分女研究生由于受中国传统习俗的影响,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但是,总是难以找到即让自己心仪又符合自己心理定位的对象,因此,在婚恋方面,女研究生面临比男性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积极关注研究生的实际需求,邀请各界知名人士、企业成功人士、政府人员、杰出校友等社会人士来校宣讲。通过他们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言传身教,加强对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社会问题能力的辅导,进行正确爱情婚姻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处理好学业、婚恋问题以及未来角色定位问题,促进研究生社会化进程。

第三,引导研究生积极融入社会,坚定理想追求。对研究生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落脚点就是为他们架起通往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桥梁,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此,必须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探索更加符合研究生党员特点的组织形式,不但在班级设立党支部,坚持支部内的民主生活制度化,还要在实验室、课题组、宿舍楼、创新平台等研究生聚集的地方灵活设立党支部,建立支部间的横向交流机制,使党组织成为研究生最重要的支持体系。同时,还必须引导研究生群体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现实问题,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前途命运,通过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的实践实现个人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在关怀与疏导模式下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群体更加成人化,但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还不完善,最容易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产生困惑,这其间有来自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最为突出的问题可能是来自于对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不合理现象的困惑。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教学要素间关系的和谐共存,可以充分体现思想理论课“以人为本”的和谐艺术,使研究生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关系。

首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本科阶段不间断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加上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不和睦,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常会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了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放下“说教者”的架子,放开所谓的“权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认知世界的对等个体。反之,随着研究生自主性越发增强、思想越发活跃,必将主动挑战教师的“权威”,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对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的“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就是基本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运用“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生命关怀”等温馨的方式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到研究生而言,就是要强调研究生的独立人格的完整;人生价值的认识与实现;尊严与个性认可与被认可;等等。要力求满足研究生生存和发展等多方面要求,丰富和处理好学生的创造性(达人)主体性(立人)和发展性(善人)的关系,通过关怀教育让研究生自立自强、独立自主。

第二,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体现在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研究生个人情况以及他们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和学生的心理的认知感为原则,自主增减取舍、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以恰当的教学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堂要得到体现,但是不能破坏教学过程与目标的实现。必须严格以教学目标为指引,确保教学方式和过程的科学合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方式的认定等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研究生实际情况,时时处处体现“关怀”和“疏导”的同时,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1]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是,2008(2):86 -90.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

猜你喜欢

思潮理论课研究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