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

2011-02-09杨道麟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欣赏者散文作家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9;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8)

试论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9;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8)

经典散文和经典诗歌一样,需要有一种艺术境界,也应该追求一种艺术境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既是“语象世界构筑的深层领域”,也是“作品所创构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美空间”,对于它的探究一般牵涉其形态、构成和创造等问题。经典散文的诗画融结、姿容各异、象征纷呈等艺术境界的形态和经典散文的情与景、画面与氛围、哲理与情趣等艺术境界的构成以及经典散文的缘情入景与因情造境、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诗文点化与多方借鉴等艺术境界的创造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展示了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风貌。这就要求欣赏者只有切实把握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精髓,才有可能又好又快地进入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陶冶。

经典散文;艺术境界的形态;艺术境界的构成;艺术境界的创造

经典散文和经典诗歌一样,需要有一种艺术境界,也应该追求一种艺术境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探究一般涉及其形态、构成和创造等问题。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又叫“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境界。这种境界既是“语象世界构筑的深层领域”,也是“作品所创构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美空间”[1]224。它是一种既有景又有情,而且在情与景中还蕴含着一定的“理”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将这种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2]461。经典散文无论写景状物还是记人叙事,都是以抒发情思、表现哲理、营造意象等为中心的,都是以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美妙的意象等感染欣赏者,并作为美学追求的。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形态、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形态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形态是指作品中所蕴蓄的艺术境界的形成样式。它既包括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画融结的样式,又包括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姿容各异的样式,还包括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象征纷呈的样式。下面主要从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画融结、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姿容各异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象征纷呈等几个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一)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形态的诗画融结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诗情与画意的形态是相融结的。其中的诗情是作家的荡漾着的牵魂摄魄的氛围和情韵的结晶,而画意则是作家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画”融合的产物。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诗情与画意的形态既是互为表里的,又是和谐统一的,能使欣赏者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画融结的形态首先表现为诗情中有画意。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情中有画意的形态,能让欣赏者如临其境,如沐其情。如朱自清生活在凛冽如冬的旧中国,眼看春天到来而动情,写下了著名的《春》。当我们欣赏者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时,就能感受到那“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3]2的情致,既为那心灵中幻化出的美好景象所陶醉,又为那盎然的生机和悠悠的情思所激励,还为那洋溢的诗情与画意所感染。又如秦牧的《土地》灌注着热爱、珍惜、保卫和建设每一寸土地的浓郁诗情,则得力于那纵横开合、汪洋恣肆的想象。作家神驰意骋,心胸包罗万象,达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4]67的境地,使散乱于历史和现实之中的诸多关于土地的逸事趣闻,被注入了诗情,编织成了一个奇妙而洞深的艺术天地。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画融结的形态其次表现为画意中有诗情。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画意中有诗情的形态,能让欣赏者激发想象并产生丰富的美感。如茅盾的《风景谈》联缀六个富有画意的风景与风俗的画面,以“黎明剪影”最为突出。你看,“清晨,在朝霞初现的山顶,伫立着吹号与持枪的两个战士。他们有如雕像,只有号上的红绸在飘动;霞光给万物披上了柔和色彩,只有枪上的刀尖闪着寒光。”这画面充满着形体的动与静、色彩的冷与暖、气质的刚与柔的对比,是引人入胜的。更妙的是作家从战士“额角异常发亮”开始暗示,直到“我看得清了,仿佛看见民族精神的化身而为他们两个”的直笔点出,画面所蕴涵的诗情便流淌而出了。作家借这画面所表现和赞美的“诗情”,就是坚韧而又刚强的民族精神。又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篇写道:“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读到这里,欣赏者的脑海中是否出现过一幅远山与山背上一粒黑点似的小屋的美丽剪影呢?那喜爱与向往之情是否就油然而生呢?这便是作品的艺术境界的画意中有诗情带给我们欣赏者的美好的想象。再如袁鹰的《枫叶如丹》中这样写道:“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画面中的明丽的朝阳、红艳的枫叶、金色的头发、热烈的色彩等炫耀的是强烈的生命、跳跃的生命和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了丰富内涵的生命,才使欣赏者感受得那么深切,并进而从中获得了真善美的意蕴。

(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形态的姿容各异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姿容各异的形态是绚丽多彩的。既表现为欢快明丽,也表现为祥和舒适;既表现为朦胧清幽,也表现为恬静温柔;既表现为雄浑奔放,也表现为壮丽激越……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姿容各异的形态大多是作家的智慧、精神和美感的熔铸,能让欣赏者进入迷人的艺术殿堂,并进而领略各种奇异的艺术风光。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姿容各异的形态首先表现为既是欢快明丽的又是祥和舒适的。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欢快明丽和祥和舒适的形态,能使欣赏者感到生活的安定甜美。就其欢快明丽的形态而言,朱自清的《春》即是范例。作家在文中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这里,朱自清描绘的春景是那样生机勃勃,意态盎然,催人奋发:那欢快明丽的艺术境界,着实能激发欣赏者对青春、生命和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的追求。就其祥和舒适的形态而言,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寂寞》(节选自《瓦尔登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家用诗一样的语言将瓦尔登湖美好景色的描写与他内心无比热爱自然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开头第一句话,就以“愉快”、“喜悦”等词,点明了自己身处大自然的心情。在这种心情的观照之下,牛蛙、夜鹰的鸣叫是那么动听,风声的咆哮和湖水的涟漪是那么宜人,就连可能成为牺牲品的动物都没有恐惧感,而是怡然自得地漫游在原野上……此时之景,是情中之景,此时之情,又是景中之情,二者和谐而又紧密地融为一体,打动了后世无数欣赏者的心。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姿容各异的形态其次表现为既是朦胧清幽的又是恬静温柔的。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朦胧清幽和恬静温柔的形态,能使欣赏者留下饶有意味的深刻印象。就其朦胧清幽的形态而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即是范例。作品中描绘的是一幅错落有致的水墨画,既用“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又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等一连串的比喻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荷塘与月色糅合在一起,栩栩如生,情景交融。其优雅、朦胧、幽静的物态之美能使欣赏者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和美感的熏陶。就其恬静温柔的形态而言,日本作家水上勉的《京都四季》就是典型的例子。作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见称,表达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作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融入浓厚的情感,既突出了奥妙无穷的冬去春来的景色变化,又突出了无限情趣的安宁而自由的生活习俗,还突出了独特与别致的京都寺院,从而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给欣赏者一年四季都有一种诗意美的享受。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姿容各异的形态再次表现为既是雄浑奔放的又是壮丽激越的。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雄浑奔放和壮丽激越的形态,能使欣赏者的心灵受到强烈而持久的感染。就其雄浑奔放的形态而言,峻青的《雄关赋》即是范例。作品中这样写雄关的景色:“你往北看吧,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顺着那连绵不断起伏不已的山势,由西北面蜿蜒南来,向着南面伸展开去。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这山海关,就耸立在这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这形势的险要,正如古人所说:西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峻青刻画的“天下第一关”是雄浑奔放的,具有“阳刚”之美的艺术魅力。作家既高瞻远瞩,把万里长城写得何等气象;又高屋建瓴,把雄关伟姿写得何等气魄!就其壮丽激越的形态而言,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品以三天的游程为描述顺序,以时空变化为外在线索,以丰沛的情思为内在线索,内外交织,夹叙夹议,自然美与情思美相辉映。尤其是作家的“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在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的情感抒发,能使欣赏者产生热爱“母亲河流”的壮丽激越的真挚美感。

(三)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形态中的象征纷呈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象征纷呈的形态是把抽象的“理”熔铸在具象化的情景之中的。既表现为整体性的,又表现为多角度的;既表现为显豁性的,又表现为隐蔽性的……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象征纷呈的形态大多得力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能使欣赏者获得一种富于生机与灵气的“理趣”。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象征纷呈的形态首先表现为既是整体性的又是多角度的。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象征纷呈的整体性的和多角度的形态,能使欣赏者不禁徜徉于诱人的理趣世界。就其象征呈现的整体性的形态而言,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即是如此。作品创造了一种激越高亢的艺术境界,用海燕象征着站在革命斗争前列的大智大勇革命者,用海鸥象征着资产阶级自由派,用企鹅象征着立宪民主党人,用海鸭象征着机会主义者……其中每个局部的象征意象,都是整体象征意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不是对举或并列的关系,而是共同熔铸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艺术境界。这些象征纷呈的形态是欣赏者很快能够发现的,所以欣赏者不会把它只当作描写大海景观的作品来认识,而是把它当作革命者的战斗宣言来吟诵。就其象征呈现的多角度的形态而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便是这样。作品是一篇感悟生命的颂歌:写地坛“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和“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等蕴含的意义,象征着“我”的沧桑命运;写地坛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等蕴含的意义,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的种种感受;写地坛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所蕴含的意义,象征着“我”的各种体验和多种心境;写地坛“荒芜而并不衰败”蕴含的意义,象征着“我”的自强不屈的精神;写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蕴含的意义,象征着“我”的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写“蜂儿、蚂蚁、瓢虫”三种动物蕴含的意义,象征着“我”这一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地坛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蕴含的意义,象征着“我”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其间各个角度的象征意象关系可以是对举的、并列的,由一种情感或思想统领着,从而构成多侧面统一的艺术境界,能更多地激发欣赏者对于命运的叩问和生死的感悟。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象征纷呈的形态其次表现为既是显豁性的又是隐蔽性的。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象征纷呈的显豁性的和隐蔽性的形态,能使欣赏者神往地激发悠远的情思。就其象征呈现的显豁性的形态而言,鲁迅的《秋夜》即是这样。作品中那夜空、月亮和恶鸟的形象,象征着活跃在当时黑暗社会中的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及其帮凶等各种反动势力;那花园里被霜欺寒侵的花草,象征着被压迫和遭欺辱的民众;那铁干直刺夜空的枣树,象征着坚决同反动势力顽强斗争的革命者;那小粉红花,象征着被摧残和折磨的青年知识分子;那扑向灯光的小青虫,象征着为了追求光明而献身的人们。作家就是这样将那些不好直说或不便明言的事物或思绪,巧妙地、引人入胜地传递了出来,能给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从而深入浅出地理解作品中精深的意蕴。就其象征呈现的隐蔽性的形态而言,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火光》便是如此。作品从字面上看,似乎仅仅是在描写“火光”,但是作家还有深远的寄意和良苦的用心,这就是追求自由和向往光明的象征。不论是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或是在黑暗的人生道路上,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哪怕是极微弱而渺茫的一星点儿希望也是多么可贵,它能使人克服沮丧和烦恼的情绪,前赴后继,永不停息,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这里,作家以“火光”作象征,一下子就把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复杂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了。又如张洁的《拣麦穗》的艺术境界的象征也是呈隐蔽性的形态的。作品中的“小火柿子”令欣赏者想到卖灶糖老汉那颗虽饱经风雨却仍能“红得透亮”的心,象征着卖灶糖老汉的美好心地和一老一少之间的真挚友情。“小火柿子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寓意着纯真情感不可磨灭,并将发扬光大。更有甚者,像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的艺术境界的象征形态更是深藏不露,欣赏者必须而且只有反复咀嚼并仔细体味,才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其中所蕴蓄的真善美的旨趣。

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是指作品中所蕴蓄的艺术境界的组成因素。它既包括景与情的因素,又包括画面与氛围的因素,还包括哲理与情趣的因素。下面主要从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情与景、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画面与氛围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哲理与情趣等几个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一)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的情与景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情与景的因素在其艺术境界的构成中是彼此密切融合的,二者缺一便无所谓艺术境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景,是融进了作家情感的景,是情中景;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情,是凝聚在作品描写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中的情,是景中情。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首先表现为以情写景。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以情写景的构成,往往能让欣赏者获得“象外之景”、“弦外之音”的美感。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写道:“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生活情状的抒写,明月桂影的描绘,构成了清淡的艺术画面,弥漫着亦悲亦喜而终究悲甚于喜的寂寥境界。这里的景,是浸润着作家寂寥凄清之情的景;这里的情,又分明是流荡出作家浓郁的悲凉寂寥的情感。又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道:“舟摇摇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舟摇风飘的轻快之景,不就是陶渊明摆脱官场、重归自然时喜悦轻松之情的写照吗?着一“恨”字,虽无理而有情,这就把那急切返归自然之情点染得何等淋漓!作品还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这也正是作家淡泊脱俗、乐此不疲的心境的活写真。可以说,是陶渊明把与世无争、自甘淡泊之情,把急流勇退后的自满自足之情,寄写于田园生活之中,才有云的“无心以出岫”,鸟的“倦飞而知还”。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情中景,我们体味到的是景中情。再如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写道:“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润湿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棵闪亮的珍珠。”这里极为寻常的菜园小景,却被作家描绘得如此清新可爱,如此富有诗意,原因就在于它凝聚着耕耘者的希望,蕴藏着作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战胜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作家将这些美好的情感倾注于其中,所以才有那菜苗儿“微笑”、“发光”,像“闪亮的珍珠”。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其次表现为以景写情。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以景写情的构成,往往会使欣赏者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美感魅力。请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是一篇以景写情的佳作。作品开始用剥笋的笔法把欣赏者的视线从滁州逐步引到醉翁亭,一层层展开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继而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山间四时与朝暮的气象变化,使万千景象尽收眼底;最后又尽情描写出“滁人游”与“太守宴”的生活场景,热闹非凡,其乐融融。作品抒写的自然美景与生活美景,无不浸润着、表现着作家寄情山水和忘情山水的情怀。所以,面对山水胜景,面对欢乐场景,那“苍颜白发”的太守竟“颓然乎其间”的醉了!他是为酒所醉,更是为治理滁州的政绩所醉,这是“醉”所蕴含的乐的一面。这“醉”还有愁的一面: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他身处僻远小帮,其心所恋的是朝廷;而有如此才华却不被赏识,那郁郁不得志的愁绪能不使他少饮辄醉吗?在作品中,作家以景写情,其情可融,其情丰厚,因而其艺术境界也十分深邃。

(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的画面与氛围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画面与氛围的因素在其艺术境界的构成中是不可分离的。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中如果没有氛围的流贯,那么画面就会没有灵性;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中如果没有画面的显现,那么氛围就会流于飘渺虚无。优秀的作家总是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以创造出幽美的艺术境界。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首先表现为作家所描绘的是有层次有色彩的风景画与风俗画。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画面的构成往往是引导欣赏者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的“直观”的“触媒”。如陆游的《过小姑山大孤山》中这样写小姑山:“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徒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这不啻是一幅“烟雨小姑庙”的水墨画。那烟雨空蒙,空蒙中依稀可见远山;那江面静阔,静阔中偶有俊鹘抟水禽。明灭相映,动静互衬,从而勾画出山川的壮丽,也传达出作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又如朱自清的《威尼斯》中有许多异国风俗民情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幅别具情趣的风俗画。这是“威尼斯夜曲”:“刚朵拉”依次排列,像鸟翅在微风里荡漾;唱曲的男女热情爽朗,轮到便唱;歌曲节奏繁密,声情热烈,语音纯粹清朗;那微微摇动的红绿灯球,那颤着的酽酽的歌喉,使朦胧的夜色也似乎透出了玫瑰红。这风俗画的画面,有物有人,有声有色,既表现了威尼斯水域奇特的夜生活景观,又洋溢着这夜生活的热烈情趣。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其次表现为作家洋溢于作品中的或浓或淡、或明或暗、或悲或喜、或柔或刚的特定的环境与气氛。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氛围的构成常常能把欣赏者引进那神思飘荡的意境中去。如袁枚的《祭妹文》,便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哀思。在深切的哀思中作家追记了兄妹往昔相处的诸多情事,虽是罗缕细事,却无不字字血泪,饱浸哀情。作品最后写道:“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满腔的悲恸,惨淡的环境,把悲情推到了极处,从而令欣赏者荡气回肠,并产生心灵的震颤与人性的共鸣。又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写的是自己在北大燕园内的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家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乃至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作品营造了一个悲天悯人的氛围,内涵丰富而又深邃,语言纯粹而又雅致,情感沉痛而又不失含蓄,主要表达了作家对“愚氓灭美”的痛心和愤慨,其呼吁人们爱美护美的博大胸襟可见一斑。

(三)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的哲理与情趣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中的哲理与情趣的因素在其艺术境界的构成中,也是彼此不能分离的。如果说哲理可使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升华而腾飞并更具深意,那么情趣则可使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增色而活跃,并更为灵动而富有吸引力。哲理与情趣二者对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首先表现为作家在写景状物中所揭示出来的生活本质与人生真谛,显露出思想的睿智。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哲理的构成作为“精神的稀有元素”,可使其艺术境界脱颖而出,得以升华。如大家熟悉的几篇古代游记散文,大都通过写景叙事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抒写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苏轼的《石钟山记》中说明了必须“目见耳闻”,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些作品中的哲理的揭示似乎不只是为艺术境界烛照出灵光,而更是作家创作的动因与归宿。就是说,明志是其目的,游记只是明志的载体,因此寓志于景便成了构思行文的特点。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其次表现为作家的情绪和智慧酿制而成并流露出来的风神趣味,闪射出耀眼的光芒。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情趣的构成大多寓教育于兴味之中,往往能更好地实现功利主义的目的。如李健吾写《雨中登泰山》时因情绪心态而直接导致情趣的产生。作品中这样写道:“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随水漂去。”这是大自然的美,使年老的作家也萌发了童心,同年青人一样的赏花、惜花,真情真趣,如在眼前,能激发欣赏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三、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是指作品中所蕴蓄的艺术境界的构建方法。它既包括缘情入景与因情造境的方法,又包括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的方法,还包括诗文点化与多方借鉴的方法。下面主要从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缘情入景与因情造境、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文点化与多方借鉴等几个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一)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的缘情入景与因情造景

经典散文的缘情入景与因情造景在其艺术境界的创造中颇相似,但它们又有区别。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缘情入景中的景,是作家的情感推动并流荡着作家情感的景,是现实实景的动情的描绘,属于现实主义的描写;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因情造境中的景,是依作家要表达的情造出来的,且多体现着作家的理想,属于浪漫主义的描写。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首先表现为缘情入景。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缘情入景,常常以作家的情感为先导而融于景的描绘之中,从而进入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视为典范。作品之所以无限动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家缘情入景的艺术境界的创造。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家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境界。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分明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家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家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家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家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家缘情入景,以景衬情,使作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其次表现为因情造景。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因情造景,往往是因为作家情感的需要才“存在”的,所以最能表达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中国最早表达乌托邦式理想生活的作品,它所描写的桃花源外的景(自然环境)和桃花源里的景(生活情景),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都不存在,它是作家为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依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来,并因受作家理想的烛照而极富浪漫色彩。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发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为此,作家以岳阳楼为依托,描绘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写出登楼者因此而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情感。显然,这是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从而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但是这乐情与悲情,是以物喜、以物悲,正是作家要否定的。为了这否定,就要表现其具体情态,于是创造了这两种相反的景。这景,是因作家要否定之情而造的;在造景时,作家运用了典型的集中与夸张的笔法,显现了鲜明的浪漫色彩。

(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的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

经典散文的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在其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很相似,即都是有景才有情,因景才抒情,且都要做到景到情到,不能割裂,但它们又有区别。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即借景抒情带有明确的抒情目的性,不像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触景生情那样给欣赏者偶然与突发的印象。它们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创造艺术境界的方法。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首先表现为触景生情。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触景生情,或是作家的眼前的景引发心中的情,或与作家久蓄心头的情有紧密的联系,或同作家的思绪与情感的波流有必然的关联,不像艺术境界创造中的借景抒情那样带有明确的抒情目的性。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创造中的触景生情有时是作家的眼前的景引发心中的情,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这样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周围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景,自然会触发被贬谪到这蛮荒之地的作家的凄苦之情。这里,作家似乎没有明确的抒情目的性,看起来确实带有某种偶然性和突发性,但“以其景过情,不可久居”的抒写,却已道出此中的消息了。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创造中的触景生情有时与作家久蓄心头的情有紧密的联系,如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因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榕树,勾起了对故乡的榕树有关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回忆,从而抒写了作家蓄积在心头的对于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深情;郑振铎的《海燕》因航行中所见的海燕在海上的斜掠、浮憩,俨然是海上英雄的形象,想起了家乡的小燕子,从而寄托了作家作为海外游子的浓浓的乡愁。这眷念与乡愁,本是两位作家久蓄在心头的,眼前的榕树与家乡的榕树,异国的海燕与家乡的小燕子,或相同或相似。这里,作家的抒写虽然看起来确实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似乎也没有明确的抒情目的性,但是却能触动作家的“情”而汩汩流出。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创造中的触景生情有时同作家的思绪与情感的波流有必然的关联,如杨朔的《茶花赋》里,一群孩子来看茶花,是偶然的巧合,作家却触景生情,灵机一动,获得了一个既富情趣又有深意的艺术境界的构图。它看起来虽然确实带有某种偶然性和突发性,似乎也没有明确的抒情目的性,但是想想作家早在海外便想请丹青手画一幅能代表祖国面貌的画,以寄托思念祖国之情,那么这艺术境界的构图的产生又属于必然的了。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其次表现为借景抒情。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借景抒情,常常是作家借所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并将情寓景中,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的,不像艺术境界创造中的触景生情的方法那样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创造中的借景抒情中的情,既可以在写景后直接抒写,也可以曲折隐晦,藏而不露于景中。如冰心的《小桔灯》里的小姑娘,是一位文静、灵巧的少女,她面对父亲因参加革命活动而失踪、母亲因重病而不起等突然降临的苦难,从不惊慌,不哭泣,并沉着地应付这些突如其来的袭击。她请大夫为母亲治病,她为客人精心制作小桔灯,送客人照着上山,她坚定地相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她的敏慧、乖觉、镇定、乐观,给欣赏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诚如文中所写:“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是直接抒情。这种直接抒情,使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的意蕴更为显豁。

(三)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的诗文点化与多方借鉴

经典散文的诗文点化和多方借鉴在其艺术境界的创造中是不可忽视的,其诗文点化既可以是诗文意蕴中的具体“形态”的再现与扩大,也可以是诗文意蕴的显现与发挥;其多方借鉴既表现为对“诗艺”技法的借鉴,又表现为对“画艺”技法的借鉴,还表现为对绘画构图技法的借鉴,另表现为对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组接技法的借鉴。这是作家的纵向继承和横向移植及广采博取的可喜收获。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首先表现为诗文点化。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诗文点化,能使作品更具典雅之气,精粹之美。至于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诗文点化的方法,一般有类比点化、扩大点化与升华点化等三种。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类比点化,既可以直接借用诗文意蕴中的情景加以抒写,如朱自清的《绿》就借用曹植的《洛神赋》中写美人之眼的“明眸善睐”来写绿的鲜润可爱,写山神的“神光离合”来写绿的妖娆迷人;也可以采用比喻或比较的办法,并与诗文意蕴直接联系起来加以抒写,像杨朔的《茶花赋》在描述了华庭寺松子鳞荣树荣花盛开的情景后,就感叹道:“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的妙处的。”这便是对“春深似海”[5]405的直接类比,它使欣赏者更深切地感到茶花所体现的春色的浓郁。

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其次表现为多方借鉴。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的多方借鉴,能使作品呈现变化之美。至于多方借鉴的方法,一般有“诗艺”技法的借鉴、“画艺”技法的借鉴、绘画构图技法的借鉴和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组接技法的借鉴等几种。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对“诗艺”技法的借鉴主要表现为对情韵和氛围的渲染,如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奴性》,以胸怀世界的气度,以畅达睿智的语言,以散文诗的形式,严厉批判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愚昧、盲从、软弱、守旧、强权等劣根性,从而使或清淡或浓丽、或凄恻或激越、或婉柔或雄放的诗情流贯于作品之中。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对“画艺”技法的借鉴,主要表现为画面的构成、画意的凝结等,如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堤契诺秋日》一文,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却细腻健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的风景画,再现了堤契诺美丽、明朗、澄澈、健康的秋天,表现出作家所体验到的安详宁静与闲情逸致。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典绘画中的“散点透视”的技法的特点。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对绘画构图技法的借鉴主要表现为色彩的运用、景物相迎相让的布局等,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按照作家足迹的移动、空间位置的转换的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与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以作家立足的地点作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环顾,或远眺,或近觑,然后按照远近高下的顺序而变换视觉的景物描写,便是证明。

笔者以上对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画融结、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姿容各异、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象征纷呈等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形态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情与景、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画面与氛围、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哲理与情趣等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构成以及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缘情入景与因情造境、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诗文点化与多方借鉴等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展示了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风貌。这就要求欣赏者只有切实把握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的精髓,才有可能又好又快地进入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陶冶。

[1]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M]//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叶圣陶.朱自清·序[M]//朱乔森.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陆机.文赋[M]//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王玖)

Abstract:Classical prose should have artistic realm just like classical poetry.Readers are supposed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artistic realm of classical prose in order to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Key words:classical prose;artistic realm pattern;artistic realm constitution;artistic realm creation

On the Artistic Realm of Classical Prose

YANG Dao-lin
(Chinese Department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Humanities Department of Kashgar Normal College,Xinjiang Kashgar 844008,China)

I26

A

1008-3715(2011)01-0069-06

2010-11-25

杨道麟(1959—),男,湖北潜江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伦理学及语文教育美学的研究,现援疆任教于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

猜你喜欢

欣赏者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留出想象的空白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