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无痛理念 创建无痛病房
2011-02-09066100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张玲周丽坤虞雪莲
066100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 张玲 周丽坤 虞雪莲
提高无痛理念 创建无痛病房
066100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 张玲 周丽坤 虞雪莲
疼痛;无痛病房;护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已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解除疼痛、开创无痛病房便成了外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创建无痛病房,首先是提高无痛理念,现将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1 疼痛护理存在的障碍
1.1 护士存在的问题
1.1.1 护士对疼痛知识缺乏 护士没有足够的疼痛知识,对有效止痛的重要性不够了解,尤其会过分担心药物依赖性、耐药性等副作用。护士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对疼痛进行有效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疼痛治疗,成为阻碍护士进行有效止痛护理的重要因素[1]。
1.1.2 护士对疼痛的评估存在偏差 美国著名的疼痛专家Ferrell曾经说过:“假如我们不会评估疼痛,就不可能治疗疼痛”。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护士没有意识到她们对疼痛的认识与患者是有区别的[2]。疼痛评估是患者的主观资料,而不是护士的主观判断,因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所以阻碍了有效的疼痛评估。
1.2 患者存在的问题 多数患者对镇痛药有恐惧心理,认为疼痛是必然的,是术后不可避免的,不到疼的万不得已是不能用止痛药的,只有在疼痛剧烈时才能用,镇痛药也只能使疼痛得到部分缓解、短时间缓解,不用镇痛药是最好的选择,用药物镇痛是无奈之举,所有镇痛方法都有副作用,易成瘾。
2 护理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2.1 提高护士对疼痛的认识 疼痛是无益的,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国际疼痛研究会对疼痛的定义:与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有关所产生的不愉快感觉情绪之体验[3]。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术后疼痛因人而异,对疼痛的表达能力也大相径庭,护士应切身理解,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该忍耐,而不应该抱怨”的陈旧观念。
2.2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 疼痛评估是规范性疼痛处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护士为患者提供24 h连续不断的护理,是患者疼痛的代言人,是疼痛评估的最佳人选。身为护士应积极参与疼痛管理,应用评估工具开展疼痛评估实践,从语言、视觉、行为等多角度进行客观评估,并记录评估结果。
2.3 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 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的疼痛,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其感受,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让患者产生信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愿意与护士交流并主动寻求帮助,以获得更及时准确的资料。
2.4 提高患者无痛意识 把增强患者“无痛权利”的意识作为疼痛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转变患者“用镇痛药易成瘾”的观念,加强护患双方的理解与配合,加强患者对疼痛感受的表述教育。鼓励患者尽早治疗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更加困难。因此,早期治疗疼痛十分必要。
2.5 注重患者心理护理 护士应相信患者的主观叙述,理解患者的痛苦,耐心倾听并相信患者对疼痛的述说,给予鼓励,及时采取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冷敷、热敷、针灸、按摩;转移注意力:听音乐、聊天、读报、听广播;放松疗法:深呼吸、腹式呼吸、打哈欠等。
2.6 更新对镇痛药的认识,正确使用镇痛药
2.6.1 超前镇痛 根据WHO三阶梯止痛法,根据患者的疼痛强度选择理想的药物,并尽量采用超前镇痛,超前镇痛可以明显降低甚至消除周围组织损伤后的中枢致敏作用。使术后镇痛药用量减少,抑制神经可塑性的形成。
2.6.2 多模式镇痛 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2.6.3 个体化镇痛 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镇痛方法应因人而异,不可套用固定的药物方案,个体化镇痛的最终目标应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2.7 医护患共同努力创建无痛病房 疼痛涉及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病理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在治疗上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疗法的独特性,需要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重视,相互配合,正确评估,及时处理,达到无痛的最佳境界。
综上所述,护士对疼痛观念的改变是创立无痛病房的重要保证,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准确的疼痛评分,熟知多模式镇痛理念,熟悉药物的副作用,以发挥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最大主观能动性,创建真正的无痛病房。
[1]林贵平.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5(5):265-267.
[2]孙淑娟.护士对疼痛处置的态度[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14):174.
[3]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8.
1005-619X(2011)11-1044-01
201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