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疯狂的艺术品

2011-02-08Fred

市场周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艺术馆艺术展收藏家

Fred

市场之手是万能的。有了市场,才开始了买卖关系:买卖关系形成之后,才有了城市,唯有城市发展之后,才有了文化;唯有文化得到光扬之后,我们才能够观赏到绘画,雕塑以及所有其他的艺术作品。

尤其是近几年,多亏了市场,人们才如此关注艺术,媒体报道随处可见,评论文章更是令人称奇。以当代德国莱比锡画派的代表人物马蒂亚斯·魏施尔(Matthias Weischer)为例,他出名的时候,还没有任何一家艺术馆在大型会展上展示过他的作品,他之所以出名,得益于他的作品在一个拍卖会上以高于38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这是其预期价格的十倍。与他类似的还有在他之前出名的德国艺术家尼欧·劳赫(Neo Rauch),当他的作品在美国被卖出了高价之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感兴趣。要知道,单是一幅优美的画作是上不了新闻头条的,只有那些在艺术展览会或者拍卖会上卖出惊人天价的作品才够吸引媒体如此强烈的关注。

过去,艺术作品让人们赞叹,但是现在让人惊叹不已的却是艺术品的价格。每个人都能理解价格是什么,货币是什么,每个人都能参与关于价格的讨论。久而久之,本来很复杂的艺术问题就深深扎根于市场了。虽然艺术品交易完全不遵循经济学逻辑,但是仍然在经济秩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其中,画廊和拍卖行们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个世纪以来,艺术家已经渐渐放弃了古典主义的主导价值、美学、比例或者精湛的手工艺,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作为主导价值之一的金钱。多亏了金钱,那些迥然不同的艺术作品才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展和拍卖会在过去的几年里变得越来越流行在这些交易场所,那些已经瓦解了很长时间的,四分五裂的艺术大联盟,五花八门的艺术派别又一次重新整合在一起——在市场的名义下。

更像是长狩猎

通常艺术馆会努力把展品井然有序地展现给观众,但是艺术展或拍卖会不但不会分类划分展区,相反,它们会故意把风格迥异的作品混合在一起,引导观众享受这一切,并以为这种粗鲁的对比也可以相互协调一致。这种零乱的糅合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平等——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边界,一切都和睦地结合在一起。回到现实世界,人们再也想不出比这更加美好的和谐了。

在狭窄的小储藏室里堆挤着各色的绘画和雕塑,来参加展会的人们拥挤在一起,他们只能被其他人推动着向前走,铺天盖地的展品包围着他们,让他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参展作品上。展厅里令人窒息的空气,惨淡的光线,买家和卖家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忙碌到了极点。实在难以想象有人愿意在这种喧闹的环境里购买一件艺术品,然而艺术品交易在这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顺利得多。近几年,大多数画廊经营人在艺术展会的小摊位上的成交量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自己的画廊里的销售业绩。他们中的有些人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画廊,他们还保留着自己的画廊的唯一的原因就是:“拥有一家画廊”是他们作为“画廊经营人”参展的通行证。低调的时代也过去了,艺术品交易不再追求宁静优美的环境,而是追求市场上的嘈杂,艺术品商人也从过去的幕后走到了台前。

显然,这种过盛的市场也是收藏家们所梦寐以求的:人声鼎沸,作品云集。这种展会给了他们一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感觉,他们在各个摊位间很兴奋地挑来选去,去找寻令他们惊喜的新发现。过去,挑选艺术品可没这么轻松,做决定前需要经过长时间地讨论,精细地深入研究、尽心地观赏。但是这一切这对现在的收藏家而言早就过时了。在今日的艺术品买家看来,他们已经不需要再忍受画廊的寂静了,在那里他只能一个人面对艺术作品、一个人做出购买的决定,他只能依赖他自己的学识,锐利的眼光来判断艺术品的好坏,并且,他从来也不能完全肯定,自己会不会是唯一对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感兴趣的人。现在,艺术展会上的情形则完全相反,人们各忙各的,他们不需要对任何人解释一个作品为什么让他们喜欢或者厌恶,卖家也无需面对不好意思叫卖的窘境,反正他们连多说两句陈词滥调的时间都没有。买家们也感到很放松,没有人会注意他们的不确定、迷茫。或者无助。

此外,这种熙熙攘攘的环境反而让人感到镇定。买家们可以在人群的涌动中被催促着尽量快地做出购买决定,不然就会被其他人占了先机。有多年艺术品交易经验的科哈特·伯恩海姆(Konrad O Bernheimer)很惊讶地这样说道:“很多人都还没看到作品就下了订单,甚至有些作品还没有被创作出来,就已经被卖出去了!人们都推崇这么一个并非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信条:大家都喜欢的作品,一定不错。”

过去,人们只在拍卖会上见识过这种狂热,人们竞相出价的那种场景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成交的过程也极其迅速,并且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艺术和金钱之间的转换。

现在,艺术品展会上的买家们也深陷这种近乎疯狂的出价比赛中不能自拔,他们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做出那些丧失理智的事。例如亿万富翁、大收藏家弗朗索斯·平奥特(FrancolsPinault),他就曾把自己装扮成布展工人的模样提前进入2005年的巴塞尔艺术展的会场,只是为了在展会开幕之前就能先于其他人看到所有展品,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做成最划算的交易。其他人则在展会一开场就涌进会场,几分钟后,第一笔交易就已经结束了。艺术品收藏变成了一场狩猎,谁最先猎到猎物成为评判的标准。然而,这么多的作品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就被买走,其实是因为,那些最重要的,最受追捧的作品,早就已经被预定好了。就在展会开始之前几周,收藏家和博物馆负责人就已经开始频繁地和画廊的商人通电话,打听作品,然后通过讨价还价最后确认一个双方都接受的价钱。因此,很多作品出现在展会上不过是走个形式,最后,其他人只能羡慕地看着它们被预约好的买家带走。晚上,它们就会出现在酒吧里,成为某个“勇敢的猎手”用以自吹自擂的资本。

身份格调,升级的艺术品展会

虽然,很多收藏家都说,他们更偏爱艺术展会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很容易对当代艺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如果没有展会,人们就必须访遍知名的画廊才能看到所有这些作品,那就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但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有经验的收藏家都习惯于和他们熟悉的那些画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电话和互联网提供的便利,他们其实很容易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作品的相关信息,他们只需要直接去某家画廊购买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花时间花金钱漫无目的地访遍所有的画廊。

很多购买力强大的买家很乐意去巴塞尔、科隆或者伦敦参加会展,是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够得到一种归属感。甚至会有商人愿意为一些重要的收藏家的机票和住宿买单,并且提供给他们贵宾级的接待,有时候还会赋予他们私底下单独参观展品的特权。就像是过去的宫廷典礼一样,来宾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的。只有那些知名度高的收藏家才会拥有这些特权,并且能够比其他人早很多接触到展品。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杰瑞米‘瑞

福金(Jeremy RifkIn)曾经在他的研究里写道;如果想让自己显得重要或者与众不同,时尚的衣着、珠宝和名牌固然非常重要,但更有力的身份象征则是拥有享受高级特殊待遇的特权。

与过去相比,最近几年人们更加看重身份和格调的价值了。近几年举办的艺术展,例如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弗瑞兹艺术博览会(Frteze Art),在美国福罗里达举办的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Mi8ml Beach),都采纳了很多从精品店和大型汽车企业学来的营销策略:在那里,奢侈的购买行为总是伴随着独特的购物体验。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就曾经专门建造了一个庞大的主题公园来实践这种营销策略,在这里,汽车不再仅仅是购买对象,而成为了更美好、更有品质的生活的象征。同样的,艺术展会也不再满足于出售艺术作品,它们也想通过创造出某种氛围,向买家们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他们物超所值地来对了地方。

伦敦的弗瑞兹艺术展自2002年开办以来,就一直在努力改善传统的销售模式以及那种严肃的销售氛围。策展人力图通过营造新鲜。不同寻常的场景来达到改善的效果,他们向观众们保证,变化多姿的展会、热闹的派对、激情和魅惑一样都不会少。英国的建筑艺术家大卫·阿加叶(David Adjaye)为展会设计的巨大的帐篷,就搭建在伦敦市中心绿树成阴的摄政花园

(Regent s Park)的中心,作为展厅使用。这个可以随时拆建的帐篷本身又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们喜欢临时建筑,我们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场所,我们喜欢灵活多变。

那些只专注于收集四十岁以下艺术家作品的画廊,才有机会参加弗瑞兹艺术博览会。这里是真正的发现者的游乐场,一切看起来都充满了野性和刺激。这里是年轻人的盛会,当然,就算你有七十岁,你也仍然可以无掏无束地和这些年轻人打成一片。艺术展会可不像迪斯科舞厅,会限制入场者的年龄。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感到年轻,生机还有活力

和其他近几年艺术展会一样,弗瑞兹艺术博览会还致力于消除另外一种界限博览会的策划者们不会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他们的核心业务,而是给普通的艺术需求以足够的关注,他们更像是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发起人和资助人,博览会也成为了一个对当代艺术无比忠诚的新艺术馆,年轻而充满包容心,在这里听不到任何轻蔑的窃窃私语。博览会期间,他们曾在作为主展厅的大帐篷后的草地上策划了大型的雕塑展,并且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电影展播节目。他们给艺术家提供奖金,并且曾从赞助商那里筹集了15万英镑,捐给泰特现代艺术馆的改建工程。中小学校也会邀请这个“博览会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去给学生讲授当代艺术的相关知识。2005年,为了营造更生气勃勃的氛围,他们邀请雕塑家安德丽亚·齐特尔(Andrea zlttel)带着她的团队连夜布置摄政公园。在博览会上,不再有讲解员引导观众参观,艺术家们直接把在“后台”发生的事情展现给观众,观众们在这里可以最直接地接触到博览会的运作过程,也可以听到最详尽的备展细节。用艺术界的行话说,这就是对制度的批判,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能让从艺术馆里走出来的人们在展览会上充分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并把轻蔑的态度彻底地束之高阁。

与此同时,人们又请来了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思想家来参加博览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尽管他们的讲座在开展前夕被取消的事件时常发生,但是,只要宣传手册上有了他们的名字,就会让展会看上去具有思想上的深度,并且会让人们觉得,在这里,人们关注的都是当代最重要的文化问题。

被艺术展会激发的激情

乍看上去,艺术品展会总给人一种前后矛盾的感觉+一方面,这些新兴的艺术展会把它们自身的特色定位于年轻,开放和与众不同。他们通过展示那些看上去是自己手工制成的、未完成的、甚至是粗糙的作品来传递一种灵活的感觉。另一方面,这些新兴的展会又在向传统的艺术机构致敬,例如伦敦的弗瑞兹艺术展就把自己看成是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的重要合作伙伴。

去展会参观的人会感觉到同时融入了新旧两个世界,只需要匆匆一瞥,对主流文化和次文化两方面的需求就能够立刻同时得到满足。这又一次证明了,在当代艺术的象征意义里,一切界限都不存在。

对很多人来说。艺术展会比那些在博物馆举行的艺术展或者双年展要更有吸引力。柏林艺术论坛博览会在仅仅为期五天的展览期间迎来了超过四万名观众:相反,2004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为期三个月的欧洲宣言展cManifesta),却只有两万四千名参观者。

今天,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市场成为了获得感官体验的乐园。“人们热爱这个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是如此有趣,如此性感。”世界知名的画廊经营人杰弗瑞·戴池(JeffreyDeitch)在接受采访时曾这么说,“人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他们熟悉的同行,顺利地进行艺术品交易,他们很享受这种美学和商业完美融合的经历。”

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新设的分支,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I MiamI Beach)上,就很容易观察到这种艺术和商业之间紧密联系的特点。该博览会每年十二月初举行,收藏家们会邀请某些贵宾去他们的别墅做客,展示他们的藏品。同时也是一种自身身份的展示。展览会还安排了很多在当地博物馆举行的特别展览以及隶属于博览会的设计展。此外,还有那些让人们心醉神迷的海滩派对和泳池派对。在其他城市,例如柏林,也与此相似,每次艺术博览会都会成为秋季或者春季艺术界的焦点,艺术馆也会调整他们的时间表,以方便前来参加博览会的收藏家和商人,因为这些人对艺术馆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观众。

在迈阿密,文化的影响力被以艺术展览会的形式更鲜明的展现出来购买艺术品不再是单一的商业行为,而是被深深嵌入到多方面的整体体验之中。很多收藏家会在此逗留多日,让自己沉浸在展览会的大舞台上,享受这种融入醉心于艺术的人群的感觉,享受与其他人的互动,享受参与分享这些丰富的艺术资产。

在迈阿密,生活已经够紧张刺激的了,买家和卖家,博物馆馆长和评论家们为了共同的兴趣日以继夜地聚集在一起。他们既很喜欢为了某个艺术家而争执,又能在让他们陶醉的购买过程中感到彼此连结得如此紧密。他们就像是一群大孩子,一起享受班级组织的探险之旅。

艺术长期以来一直向人们许诺,一定会让他们得到非同寻常的体验。艺术在哪里,哪里就有惊喜,以及更美好的生活。新兴的艺术展览会也致力于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期待,它的理想就是,先把自己本身变成一件代表着活力、光芒,完美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艺术馆艺术展收藏家
瞭仓艺术馆:工业料仓变身艺术空间
快看!他开了抖音特效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FORART’S SAKETEXT AND PHOTOGRAPHY
一个韩美林,三地艺术馆绘就独特风景线
可疑的手印
眼光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
艺术展讯
艺术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