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刊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2011-02-08闫永栋
文/闫永栋
在我国现有的近万种期刊中,党刊身份特殊、历史悠久,是一个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期刊群体,成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党刊忠实地记录了党的发展历程,与党的事业、党的工作、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
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相一致,党的新闻事业也是先有刊物,再有报纸,再陆续有党领导的广播、电视,现在又有了网络等新媒体。党指导新闻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原则,首先是根据党报党刊的实践需要和实际经验提出来的。作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党刊是党表达思想意志的“喉舌”,是党体察社情民意的“耳目”,是党动员人民群众的“号角”,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党的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执政以来的五次办刊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政党,党的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刊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品种大大增多,影响力覆盖全社会,成为全国的主流媒体。作为执政党,党不但领导党主办的媒体,也领导着新闻宣传出版事业,千百种报刊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随着传播技术的演进,广播、电视、网络等逐渐成为占有优势的大众传播工具,由党和政府主办的其他宣传媒体也大大增加。党刊作为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大的媒体格局中,党刊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高潮迭起。
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迅速在解放区创办地方党刊。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创办的《翻身乐》就是其中之一。
伴着新中国的礼炮声,第一批地方党刊——天津《支部生活》、山西《前进》、《福建通讯》等诞生了。此后,河南《支部生活》(1952)、湖南《学习导报》(1953)、云南《支部生活》(1953)、《上海支部生活》(1954年)相继问世。
第二次高潮:1958年前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一直在考虑创办机关刊物。1955年,党中央重建中央政治研究室,为创办党刊作组织、人事准备。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各省“要选择恰当的人,办好刊物,改善刊物,迅速交流经验”。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当时正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在全面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办党的理论刊物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在毛泽东的积极推动下,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半月刊。1958年6月1日,代表着全国最高权威的党内理论刊物《红旗》正式创刊。
在此前后,各省市党委也积极筹办自己的机关刊。山东的《支部生活》、四川的《四川党的建设》、上海的《解放》、北京的《前线》和《北京支部生活》、重庆的《支部生活》、河北的《共产党员》、内蒙古的《实践》、吉林的《奋进》、江苏的《群众》、浙江的《共产党员》、湖北的《七一》等纷纷亮相。之后,黑龙江《党的生活》(1959)、山西《支部建设》(1961),福建《支部生活》(1961)、江苏《党的生活》(1964)等陆续登场。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连年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纸张供应紧张,大部分党刊不得已而停刊。“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刊几乎全部停刊。
第三次高潮: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1977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创刊。1978年5月,《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启了解放思想的明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党刊迎来了新的春天。曾一度停刊的各地党刊纷纷复刊。一批新的党刊,如陕西《支部生活》(1981)、甘肃《党的建设》(1982)、青海《党的生活》(1983)、宁夏《共产党人》(1984)等也应运而生。
1988年7月,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党理论刊物《求是》创刊,1989年7月又改为党中央主办。中宣部主管的《党建》、中央党校主办的综合性思想理论月刊《党校论坛》也于同年创刊。1989年1月,中组部主管的《党建研究》创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党刊犹如雨后春笋,为党的理论探索铺设起一个宽阔的平台。
第四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为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党的各级组织纷纷创办刊物,搭建自己的理论阵地。1996年7月,中央党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创刊。《今日海南》(1998)、新疆《建设兵团》(1999)也搭上了20世纪的末班车。
第五次高潮:进入新世纪报刊治散治滥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党刊有了长足发展。在健康发展的主流之下,也存在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不高、散滥现象严重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报刊利用职权摊派发行,给基层和农民增加负担,群众意见很大。报刊摊派屡禁不止,也助长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为规范发行秩序,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同时也为了优化报刊结构,巩固和扩大重点党报党刊的覆盖范围和在报刊业中的主导地位,为党报党刊的发展优化环境,2003年,中央对报刊进行治理整顿,并确立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两级办刊的新格局。在此情况下,广东《南方》(2004)、《当代贵州》(2004)、《当代江西》(2005)、《今日新疆》(2005)、《新西藏》(2009)成为党刊家族的新成员,形成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两级办刊的新格局。
我国党刊的现状
党刊以传播政策、服务决策、促进发展为目标,具有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实践性的特征,是交流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和探索发展思路的有效载体,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工作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党刊在刊物分类上也叫工作指导类期刊,目前有500多种。
按主管主办者分类,党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党委机关刊。即各级党委主管主办的工作指导类刊物,这是党刊的核心部分。按照现行规定,党委机关刊有党中央机关刊《求是》和31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机关刊,如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
2.国家机关主管主办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刊《中国人大》、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刊《中国政协》等。
3.党政部门主管主办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如中组部《党建研究》、中宣部《党建》等。
4.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主管主办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如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全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等。
5.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新闻媒体主管主办的党刊。如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北京支部生活》。
按刊物的内容性质分类,党刊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党建类。主要有:《党建》(中宣部)、《党建研究》(中组部)、《福建支部生活》 、《山东支部生活》、《党的生活》(河南)、《党员生活》(湖北) 、《学习导报》(湖南)、《南方》(广东)、《今日浙江》、《当代江西》、《四川党的建设》、《当代党员》(重庆)、《当代贵州》、《当代陕西》、《共产党人》(宁夏)等。
2.政治理论类。党委机关刊大部分为政治理论刊物,另外还有:《人民论坛》(人民日报社主办)、《中国行政管理》(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中国发展观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理论视野》(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理论前沿》(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理论动态》(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北京)、《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毛泽东思想研究》(四川)、《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等。
3.党史期刊类。主要有:《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党的文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主办)、《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百年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中共党史学会主办)、《北京党史》、《党史博采》(河北)、《党史文汇》(山西)、《内蒙古党史》、《党史纵横》(辽宁)、《上海党史与党建》、《世纪风采》(江苏)、《党史纵览》(安徽)、《福建党史月刊》、《党史文苑》(江西)、《党史博览》(河南)、《党史天地》(湖北)、《湘潮》(湖南)、《传承》(广西)、《四川党史》、《红岩春秋》(重庆)、《陕西党史》等。
4.新闻时政类。如新华社主办的《瞭望》、《半月谈》,中新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等。
另外,党刊按刊期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等。
构建和完善党刊发展新格局
构建和完善党刊新格局,要从媒体发展的大局着眼,准确定位,注重发挥党刊作为传统媒体的长处和优势,也要针对传统媒体的局限,扬长避短,与其他媒体协调配合,功能互补,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系统效能。
突出重点,使重点与一般、综合性与专业性功能互补。2003年,中央针对党政机关报刊散滥的情况进行了治理,除中央和中央部门办的党刊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只主办一刊,党政机关不再主办报刊。为了突出重点,减轻基层订报订刊负担,中央有关部门强调,将党中央机关报《求是》杂志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主办的刊物列入重点党刊。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分,使党刊的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原本由相应的政府部门主办的机关刊物已经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党刊的发展使党刊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着变化。
党刊是中央和地方党组织主办的,以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为主要内容的刊物。这是党刊的基本范畴,中央确定的重点党刊,基本是这个定义的范围。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国家机关主办的主要刊物也应划入重点党刊范围。
中央有关单位、国家通讯社、党刊社、中央和省级党校主办的刊物是否属于党刊,不应一概而论。这些主办报刊的机构是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办的以时事政治、思想理论和党的建设、干部教育、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刊物,符合党刊的基本特征,应该划归党刊的范围。而其主办的一些社会性报刊,政治色彩并不鲜明,不应列为党刊。
党刊依靠党和政府支持,占有资源优势。因此,党刊的品种数量应根据事业需要严格控制。中央和省市党委的机关报刊要少而精。党政部门主办的时政、理论、党建、党史类期刊,有特定的专业性内容和特定的读者对象,对党的机关刊是有益的补充。办好党刊,首先是办好重点党刊,加强领导,集中资源,同时兼顾一般性党刊,形成重点突出,品种丰富的格局。在列入重点的党刊中,也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办几种影响广泛深入,代表全党思想主张,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时代风貌的党刊。
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种结构。在层级上,有中央主办的,有中央有关部门、机构主办的,有省委主办的。在内容上,有新闻时事类的、政治理论类的、党建类的、党史类的。在读者对象上,有侧重党内读者的,有面向全社会的,有面向国外读者的。目前,我国党刊种类相对齐全,结构合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更好地发挥党刊的作用。
党领导下的各种刊物,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刊物只有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营销为手段,体制机制才会更灵活,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党刊不必延伸到各个方面、各种门类,而应该成为代表政治方向、引导舆论的骨干,与报刊业协调发展。
集约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建国后,党刊长期作为主流媒体,有较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党刊社也聚集了新闻出版方面的人才,积累了读者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根据事业需要和读者需求,党刊社在办好重点党刊的同时,主办一些一般性的党刊,或经济、社会等多品种报刊,有利于繁荣报刊事业,有利于将党刊的正确舆论导向延伸到众多的报刊,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集约化办报办刊的优势。现在很多省区市组建了报业集团,扩展了党刊的事业,增强了舆论引导力量,壮大了经济实力,为党刊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
当今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影响力不断扩张,但无论是何种媒体、何种传播手段,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是传播的核心。党刊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运用到新媒体上,实现跨媒体运营。现在很多党刊社办起了网站,有些网站已成为国内著名的网站,有些党刊社还办了手机报,这些党刊的电子版,扩大了党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体现了党刊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党刊的创新发展。作为执政党的党刊,虽然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要进一步提高党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唯有推进党刊的创新。市场是创新的摇篮,竞争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党刊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进一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适应性,进一步落实“三贴近”,增强时效性、可读性、亲和力,扩大党刊的影响力。
深刻的文化体制改革,使党刊的投入机制更加完善。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党刊的公益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确认,财政的投入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财政投入机制的变化,促进了党刊运行机制的转变、竞争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党刊质量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