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发展规划的省属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举措探究

2011-02-06王力纲

关键词:珠三角广东应用型

王力纲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提出了建立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广东省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满足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的人才需求,广东工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工科院校,抓住国家和省推动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在突破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文主要结合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以及地方高校自身特点,提出四点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举措,即:“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构建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探讨培养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问题。

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使专业布局和珠三角产业发展相对接

从《珠三角规划纲要》对广东产业规划的布局要求(如图 1所示)可以看出,其重点产业布局主要体现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三个产业。对于地处珠三角的地方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充实专业内涵,预先谋划,使学校的专业布局继续保持与广东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态势,使学校更进一步的得到发展。

图1 《珠三角规划纲要》规划的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布局

作为地处珠三角中心位置的广东工业大学,在本科专业设置上始终坚持以工科为主的特色,紧紧围绕当前珠三角改革发展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着力于现有学科的优化和提升,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优势。完善提升的着力点在对现有专业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度的加强上。目前,学校工科类专业基本覆盖广东省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汽车等八大支柱产业。学校将积极深化改革,依托学科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同样,对于地处珠三角周围的高等院校,抓住《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规划的机会,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及特色专业,积极规划调整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发展学校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积极培养珠三角急需的应用型人才[1]。

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2]。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因此,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吻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生存发发展之道。基于学校地方教学研究型工科类院校的属性和内涵特色建设的需要,确立“培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亟需的专业知识完备、实践能力过硬、应用创新能力强、文化素质全面的工科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从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都紧紧依靠着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1.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方案

《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广东省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从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结合目前培养方案的不足,重新制定 2010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决心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出发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0版人才培养新方案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全面建立“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二是注重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不同专业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专业的精髓。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若干专业将在 3+1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若干专业的课程将在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各个专业,特别是示范专业所体现出的特色将共同形成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三是围绕本科人才科技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个人素质拓展提高,加大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以知识整体性学习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四是注重实践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的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并尝试“基于项目”和“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制定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来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为目前广东省产业转移升级量身打造应用型人才[1]。

2.紧扣行业发展动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需要掌握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问题及生产技能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改变旧的培养模式,而且需要探讨适合各行业发展的全新的培养模式。为此,广东工业大学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从理念上更新,在方法上突破,大胆尝试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载体,探索工科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配套改革,探索培养高素质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

探索实践“3.5+0.5”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四年标准学制内,实行在校学习与实践三年半,另外半年与校地、校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在企业完成实习及毕业设计。对于行业要求特点明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稳定的专业,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在校学习的三年半中,专业学习内容按企业要求进行设计,部分课程由企业派教师进行授课。目前,学校先后和世界 500强企业之一伟创力 (珠海公司)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康师傅集团、香港新进科技集团等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组成“康师傅班”、“新进科技班”等。对于设计类专业,依托承担了大量生产实际项目的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产学研基地和教师工作室开展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地将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结合这些基地和工作室的工作进行,使学习内容和训练环节更加与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和工作要求较为明确,行业和社会机构对学生的认知程度也大大加强,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大大提高[4]。

探索实践“3+1”的培养模式。“3+1”模式学生前 3年的学习培养在校内进行,第 4年在相应行业的某机构或企业进行学习和培养。其中第 4年主要安排若干门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要求的课程,课程主要由行业中高水平的专家进行讲授,把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训练环节,在学校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完成训练培养。近期,学校将和广药集团、广东省统计局、南方电网广东公司、广东省商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广新集团等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 2010年始,分别在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电力、统计学、投资学等专业实行3+1的培养模式,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3.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

实践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通过实践,通过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更好的协调发展。我们多数高教工作者都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如何加强实践环节,如何真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还有很多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方案,总体上是要建立课内实践 +课外实践 +社会实践的统一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按照“课程化、全程化、多层次、多模式”的思路,实施人才培养实践课程教育全程化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各专业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通过实施“基于项目”(PBL)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切实大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训练环节;在实践教学的执行方面,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实践(教师“代替”学生实践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为主动实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4]。

三、转变师资培养模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单个教师能完成的,必需由一支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在构建教学师资团队时,可以遵循“结构合理,团队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学队伍建设原则,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实施学历学位提升工程、校内业绩金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评优晋升激励机制等举措,同时,结合学校为广东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广东产业一线聘请实践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专家,担任有关的教学工作,建立外聘教师库,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建设一支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本科教学师资队伍。

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承担实验课程的教学,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同时,从一些著名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资历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支撑[5]。

四、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完成这项工程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监控评价体系来进行监控及保障人才的培养。构建一套“目标明确、指标明细、结构合理、考核科学”的工科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在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小组时,可以按专业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校内外专家、用人单位代表、人才市场代表、应届毕业生代表和毕业生代表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委员会,定期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综合运用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起薪、考研率 (含出国深造率)、自主创业率等指标评价每个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毕业生校友发展质量分析计量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准确掌握工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指南,规范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了建立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就是急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问题。本文根据地方高校的自身特点以及地理优势,结合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提出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团队及构建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措施探讨了培养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问题。旨在此为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调整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的方向。

[1]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方案.2009

[2] 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69-70

[3] 郑爱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2):10-12.

[4] 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5):130-133

[5] 冼永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9(6):64-65

猜你喜欢

珠三角广东应用型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广东舆情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