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分析
2011-02-03林楚兰尧春茂
林楚兰 尧春茂
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分析
林楚兰 尧春茂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由其他病因引起腹泻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小儿的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心肌酶CK、CK-MB、AST、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经我院治疗后CK、CK-MB、AST、L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心肌损害,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小儿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易合并脱水,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秋冬季节发病较多[1]。若患儿未得到及时治疗,造成严重脱水的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小儿致命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除了以上的消化道症状以外,还常合并有心肌受损出现[2]。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损伤会严重影响到泵血功能,危害性较大。但以往临床医生对肠道损害关注较多,容易忽略其心肌损害。为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心肌的损害性,现对我院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心肌酶检测,并将其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腹泻患儿的心肌酶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为观察组,且既往无心脏病史,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肾炎或肺部疾病等。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2±0.2)岁,入院前病程均1~5 d;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所有患儿有脱水症状,无黏液及脓血,有或无明确的不洁饮食史,细菌培养阴性,大便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验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RV)抗原呈阳性,无感染性休克、惊厥及心功能不全表现。并发轻度脱水45例,中度脱水11例,严重脱水4例。另选取同期由其他病因引起腹泻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感染及消化不良等的患儿),其中男33例,女27例。5个月~2岁,平均(1.1±0.3)岁,且既往无心脏病史,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肾炎或肺部疾病等。两组小儿在年龄、性别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该组患儿均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静脉补液,根据脱水的程度决定补液量,脱水的性质决定液体的种类,脱水的程度和腹泻继续丢失体液的速度决定补液的速度[3],有发热症状的患儿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口服退热药(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等),并及早采取保护心肌免受损害。采用西咪替丁治疗,剂量15~20 mg/(kg·d)分2次静脉推注,磷酸肌酸纳,剂量0.5 g静脉滴注1次/d。
1.3 检测指标及测定 测定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具体方法为采集空腹12 h肘静脉血5 ml,在不加入抗凝剂的情况下1500 r/min离心10 min,10 min分离出血清,置-70℃冷藏贮存待检。检测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CK、CK-MB、AST、LDH及考马斯亮兰测试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轮状病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验,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2.1 两组小儿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心肌酶的含量CK、CK-MB、AST、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小儿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小儿经我院治疗后CK、CK-MB、AST、L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小儿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s,U/L)
表1 两组小儿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s,U/L)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CK CK-MB AST LDH观察组 60 330±159* 65±23* 70±25* 330±82组别 例数对照组*60 113±50 11±6 35±14 157±87
表2 治疗前后小儿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s,U/L)
表2 治疗前后小儿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s,U/L)
注:△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P<0.05
CK CK-MB AST LDH治疗前 330±159△ 65±23△ 70±25△ 330±82组别△170±69 21±10 42±12 180±72治疗后
3 讨论
轮状病毒为RNA病毒,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侵袭小肠绒毛上成熟的带有刷状缘的上皮细胞,不仅可以导致肠道感染,还可累及其他脏器如心肌,造成心肌损害。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可因病毒直接作用所致,亦可由毒素作用引起。当心肌发生损害时,心肌酶的含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CK、CK-MB、AST、LDH都是存在于心肌中,比较敏感的酶,其改变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组的心肌酶 CK、CK-MB、AST、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轮状病毒性肠炎可致心肌损害,亦有研究表明,其对心肌的损害程度与其病情轻重密切相关,特别与脱水和酸中毒密切相关[4]。结果还表明,该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经过治疗后,CK、CK-MB、AST、L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这表明心肌酶也可作为监护肠炎患儿病情和转归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治疗中应用的对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采用西咪替丁。西咪替丁属H2受体拮抗剂,近期发现它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拮抗组胺。阻断抑制性T细胞表面的H2受体,抑制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体液渗出,还能使抑制性T细胞活性降低而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抑制,从而减轻炎症及过敏反应[2]。且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防止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减轻细胞膜的损害,保持细胞膜完整性和电生理性质,发挥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稳定缺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状态。两者联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果显著。
综上所述,心肌酶的改变可作为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的重要依据,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心肌损害,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1] 马雪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4):646-647.
[2] 盛曙君.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检测及分析.临床医学,2007,27(11):63-64.
[3] 孙大宏,夏颖,窦秀芳.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中重型急性水样腹泻.中国现代医生,2007,45(4):9-10.
[4] 孙琦.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159-4160.
516600广东省汕尾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