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昙花一现藏影戏

2011-02-01■石

群文天地 2011年3期
关键词:灯影影戏剧目

■石 永

藏影戏,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盛开在牧区草原上的一朵新花。曾给那里的群众装点了生活,带来了文化大餐。

藏影戏,歌颂汉藏民族史上联姻和亲、民族团结,保持边疆长期稳定、社会和谐的壮美的历史诗篇。

藏影戏,青藏高原文化和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碰撞并结出的汉藏民族共享的精神文化之果。

藏影戏的诞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艺政策的和煦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各种民间文艺形式恢复了正常的活动,汉族灯影戏蓬勃发展。在如此大文化背景的启迪和推动下,如何将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送到牧区草原,丰富那里的文化生活?如此构想在一些人的脑际开始翻滚。创立藏族灯影戏,使之成为流动文化服务的项目,这一远景规划在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现青海省文化馆)的领导层中逐步成熟。

1983年初,省群众艺术馆成立了创立藏族灯影戏的工作班子,其成员如下:

华洛桑(藏族,省馆馆长)主持创立藏影戏的全盘工作。

刘文泰(省馆副馆长)表演教练。

刘得炎(《群众艺术》编辑部主任)藏影剧目编剧(执笔)。

才毛措(藏族)剧本翻译。

祁玉岚(本馆干部)音乐设计。

扎西(藏族,本馆干部)音乐设计。

邵华(本馆干部)影人设计。

吴娟(本馆干部)组织演员培训。负责皮人雕刻,提任现场汉语解语。

刘有财(民间皮影艺人)皮人雕刻。

包恒智(回族,本馆干部)乐队排练。

罗藏(藏族)演员,演唐太宗、松赞干布。

周毛(女,藏族)演员,演文成公主。

建藏(藏族)演鲁东赞。

吉毛才让(女,藏族)演员。

仁青本(藏族)演员。

夏吾青毛(藏族)演员。

新创藏族灯影戏,首创剧目的题材首选唐代文成公主和亲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主题为歌颂民族团结,唱响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发展的光辉历史。

剧目定名为《千里迎亲》。

创立“藏影戏”的工作得到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拨出了专项经费,保证了创立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有不足,省馆垫付。

工作班子团结奋进,分工明确。具体业务工作于1983年4月有序地展开。为了减少灯影戏班的队伍成员,伴奏音乐用录音磁带,由海南文工团管弦乐队承担排练和录音,省广播电台录制成伴奏带。演出后勤工作和选送演员工作由黄南州文化局和同仁县文化局承担进行,并承担后勤工作及演出等部分经费。

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影台的制作也基本就绪。首场试演在西宁宾馆小礼堂进行,观看演出的有关领导部门有省政协、省民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及有关人员。演出获得成功,顺利通过。几经小的改进,于次年初春正式赴牧区演出,首选地点为海北州刚察县。

藏影戏辗转巡回出现在海南、黄南等州县的牧区……

草原上首次出现光辉灿烂的藏影戏,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惊天动地的大喜事。

这是藏民族观看自己的文化表演,欣赏自己的文艺节目,回顾自己的光辉历史,享受自己的文化成果。

牧区演出,人山人海,大受欢迎,藏族同胞啧啧称赞,这才是自己的电影。

藏影戏的艺术特色及艺术价值

新创立的藏族灯影戏(简称藏影戏)必须具有浓烈的藏民族艺术特色,饱含藏民族文化。而这种文化艺术特色渗透到影人造型、服饰、头饰、手饰、道具、布景、文学、音乐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藏民族自己的文艺形式。创建藏影戏的原则要求,借鉴汉族灯影戏,而又有所改进和创新发展,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藏影戏突出如下一些艺术特色。

一、影人造型具有藏民族的典型形象,突出民族特点。剧中人物的主角,如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属下大臣等一般都设计雕刻了四个皮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脸部形象,同时又有不同的头饰、服饰、首饰和随身的佩件,特定的弓箭、刀剑、坐骑……不论他们出现在什么场合,他的服饰及佩件均符合现场氛围和要求,观众一眼便能准确无误地认出他是谁!其他道具、狗、鹰等动物强化环境特点的细微的安排和动静陪衬,所有这一切,都不但反映出藏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也符合本民族的民俗风情。

从视觉艺术的效果来看,“藏影戏”不但是历史文化的再现,而且更是从小舞台观察了解大社会的艺术的真实缩影,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不言而喻。

二、剧中人物的说白、唱词,都严格按本民族的语言结构、语法和发音的特点进行创作。唱词的词语格式既符合曲调的结构,而且也符合日常生活用语乃至文学的语言要求。说白和唱词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要和人物出现的环境合拍,使之达到听来熟悉、亲切、生动、形象,具有合理而感人的艺术魅力。

三、开场锣鼓、过场行弦以及唱腔音乐和伴奏过门,既有民族音乐的特点,让观众便于接受和喜爱,又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现场的气氛,感到真实可信。新曲之中见传统,老调之中现新意。这是音乐设计者从大量的藏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中按人物和环境的需要提取出来的乐曲,是精心创作的结晶,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从听觉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整个“藏影戏”的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富有统一的主题形象,让观众觉得眼前这一台戏既是藏族的,又是新创的,既让人回味无穷,又让人觉得有无限的遐想和振奋人心的力量。让人享受到了一曲优美的艺术乐章。

四、影台的设计、造型、围布、帐幔、装饰和图案以及主调色彩,都突出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民俗族风。虽借鉴汉族灯影影台,又不同于汉族灯影影台。其灯光布景的色彩变换和道具的展演角度,以及银屏上所显示出来的艺术效果,既新颖别致,又再现了草原的美丽和藏式建筑的传统风格;既展示了藏族的典型环境,又陪衬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情感色彩。所有出现在银屏上的动静形象的展演,一出戏和一段历史的艺术再现,既源于生活,忠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达到了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具有再创作的艺术的真实,从而获得了藏民族艺术美的效果,又获取了相当的美学价值。

藏影戏的当代社会价值

歌颂民族团结,唱响社会和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文化发展,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我国民族史上自唐以来汉藏两大民族发展的主流始终保持团结和睦,稳定发展,共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藏影戏的《千里迎亲》正好彰显了民族团结、保持边疆长期稳定,共荣发展的历史态势,同时它也是这一主流态势的颂歌,这颂歌既追溯了历史,适应现实,又表达了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各民族的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至关重要。不言而喻,藏影戏及《千里迎亲》的展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促进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共同繁荣

民族文艺形式自有各民族自己的艺术特色,而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影响,那是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渗透的方式,长期地、渐进式地进行,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形态,从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而藏影戏却是直接借鉴汉族灯影戏的外在形式,用来展示藏文化的内涵,这是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为的模式,加以提高创新创立而成,成为汉藏文化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它的外在形式虽似汉族灯影戏,但它的剧目题材内容,它的文学、音乐的丰富内涵,却反映了实实在在的藏民族的文化特质。这形式和内容的慎密统一,说明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和创新的艺术规律的再现。

藏影戏轻便的外在结构形式便于在草原上流动服务,而它的内容又为藏民族所熟悉和喜爱,在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无疑又是一条成功的途径。在当前倡导并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藏影戏的局限性和几点设想

藏影戏像昙花一样,一现即逝。它在草原上只闪亮开放了两年便歇息了。留给了人们一段美丽的回忆,让人们反思,让人们回味,期盼着昙花再现。思考当年存在的一些局限因素,形成了某些设想,提供出来,以资交流。

1、《千里迎亲》的所有皮人都是精心设计雕制而成的专用人物。这些皮人的形象典型,专剧专用,通用性较差。也就是说它只能用来演文成公主和亲的题材和剧目,如果有别的题材的剧目,比如演《格萨尔王传》,那些精美的皮人就不能用了。这就限制了藏影戏剧目类的拓宽,限制了剧目的增加。拓宽和新增剧目,又得重新雕制皮人,再度设计和排练唱腔和过场音乐,这对影戏班子无疑是一个较大的困难和经济负担。为了克服此种局限,有必要增加通用皮人,如康巴汉子、安多小伙、藏族姑娘、社会上多种职业的典型人物,便于演出其他题材的藏族剧目。

2、拓宽剧目种类,可增加寓言戏、动物戏、儿童戏……这类戏剧目人物少,主题鲜明集中,趣味性强。动物戏不必要说白和唱腔,只需音乐。这类戏的排练、人物雕刻、磁带录制等成本相对较低。

3、要强化皮人唱腔、音乐以及表演程式的通用性。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基本固定的唱腔板式或曲牌,便于演员掌握、推广和通用。减少或避免一剧一套唱腔,一剧一次人物雕刻和音乐设计,一剧一次录音。

一种新的民族文艺形式的开发创立和进一步完善,必须取得本民族干部、业务人员的主动参与,激发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民族州、县的文化行政和事业单位中形成共识和主观能动力量,树立其文艺事业的积极性和兴趣至关重要。藏影戏的创立和推广普及更是如此。

4、要培养一批藏族自己的灯影演员,培养一批有业务能力和表演技艺的灯影戏演出班子,这些班子的成员必须具有相当的艺术才华,能说会唱,能演能奏,具有表演才能。小小班子就是一个小小的乐队,能演出大小剧目,且有相当的技艺水平。同样应该具备开发文艺新形式的积极性、事业心和浓厚的兴趣,能主动从事文艺品类的开发创新,有志于新品种的基础奠定和提高完善,成为民族的新一代文化工作者。

猜你喜欢

灯影影戏剧目
夜游濠河
吟 荷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行船望澳门
优秀剧目进校园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
忆江南·绿茶
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