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1-01-31袁伦渠林原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劳动力劳动

袁伦渠,林原

(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100044;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袁伦渠1,林原2

(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100044;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发展历史已逾二百余年。本文回顾了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简述了古典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在劳动经济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他们对劳动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贡献,并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经济学及其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劳动经济学;形成;发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劳动经济学从萌芽到产生、发展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一、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古典经济学家将劳动和工资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萌芽和产生与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是古典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完成的时期,古典经济学派将劳动和工资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早在二百多年前,以英国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就对劳动与工资问题作过深入的论述。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明确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1]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时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尺度。李嘉图更明确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和“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的分配形式,认为“如果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劳动量每有增加,就一定会使在其上的施加劳动的商品的价值增加,劳动量每有减少,也一定会使之减少”。[2]

因为劳动是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工资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每个经济学家都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所以长期以来劳动经济理论一直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0世纪20年代制度经济学派建立了独立的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根据美国劳动经济学家麦克纳特的考证,劳动经济学是由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首先建立起来的,该派学者认为各种制度(如家庭、公司、工会、同业工会、政府机关等)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们研究经济问题时,特别重视这些制度的结构和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会力量日益增强,劳资双方的关系日趋紧张,工会领导下的大罢工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时有些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专门从事劳动问题的研究,用制度不完善来解释劳资双方的矛盾,用工会和雇主组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美国的劳动问题,并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劳动经济学。在第一批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著作中,最早的一本是1925年出版的素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同时,美国一些大学(如芝加哥大学、维斯康辛大学等)先后在经济学系单独开设了劳动经济学课程,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的学者。从此,劳动经济学便被承认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早期的劳动经济学强调制度的作用,主张工会与雇主通过谈判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劳动条件,使这门学科的研究集中于工会运动,范围过于狭窄,理论性也很薄弱。

3.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给刚刚发展起来的劳动经济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失业和贫困的加剧使劳动关系更紧张,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困境之中。但早期的劳动经济学由于范围狭窄,无法对现实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到20世纪30年代末,劳动经济学几乎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境况。

现实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深入思考。进入40年代以后,美国芝加哥学派发动了一场“劳动经济学革命”,重新肯定19世纪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发调节经济,使其趋于均衡,不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具体到劳动问题上,他们强调劳动力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因而把劳动力市场的论述增加到劳动经济学中,并成为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此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除了原有的工会运动和劳资关系外,还包括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工资的决定与结构、失业问题、劳动政策等内容。这次革命以后,劳动经济学在美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大学的经济系几乎都开设了劳动经济学的课程,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学者也大大增加。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劳动经济学家,努力将劳动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融合,更加注重经济分析方面。

1961年,美国劳动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提出普通教育、培训、健康、保健、流动等形成和增加人力资本,并且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的理论。于是人力资本成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新内容。随后,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问题出发,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种族和民族歧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质量问题也被纳入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与此同时,劳动关系(产业关系)这一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传统领域则出现了逐渐从劳动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趋势。研究劳动关系的学者,除重视吸取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将劳动经济学作为劳动关系领域的基本理论分析之外,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学、法学、组织行为学和政治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使劳动关系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领域。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劳动关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德国等其他一些欧洲大陆的国家,劳动关系则更多的从属于法学或社会学学科领域。

5.马克思主义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了前人关于劳动经济论述的合理内核,在《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劳动经济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如关于价值、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利润、地租、工资理论和劳动与劳动力的科学区分等,这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3]

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批判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或称为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与西方劳动经济学不同,他们主要研究社会劳动组织、企业劳动组织与按劳分配等,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形成了与西方劳动经济学相对立的局面。

二、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1.建国前劳动经济学相关著作的出版

建国前,我国学者就出版了劳动经济学的相关著作。20世纪30年代,商务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社会学家陈达教授的著作《中国劳动问题》。1931年,朱通九教授在黎明书店出版了《劳动经济概论》。1935年,陈振鹭先生在上海大学书店出版《劳动大纲》。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劳工社会问题,以制度分析为主,与主流劳动经济学有很大区别。在该阶段,劳动经济学主要是作为一门课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讲授,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但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的劳动经济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背离了主流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其发展也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邀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全面吸收了苏联劳动经济学理论,翻译出版了柯斯津和梁思尼科夫的《劳动经济学》和《劳动经济》。1981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袁伦渠等翻译的《劳动经济学》。这些著作成为当时劳动经济学的教科书和劳动干部的参考书,它们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论证了劳动工资政策的合理性。

我国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长期受苏联的影响,脱离中国实际,而且起步不久就受到“左”的错误干扰和长达十年的“文革”破坏,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内容与研究方法相当落后,甚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研究对象方面,偏重于劳动关系和劳动政策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劳动政策的实用性,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偏重于规范的方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学界对劳动经济理论的研究出现了重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具有商品性质属性的理论。劳动力作为商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与用人单位谈判成交,实现劳动力使用权的让渡,实现就业。

(2)劳动力产权归个人所有的理论。劳动力的生产费用主要由个人和家庭负担,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劳动力产权归个人所有,劳动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有选择职业、转换岗位的自由。

(3)企业用工主体理论。由国家用工主体转换为企业用工主体理论。

(4)企业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理论。

(5)工会与集体谈判理论。

(6)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7)劳动力市场理论。

三、我国劳动经济学科研与教学发展

1950年,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社会学系设立了劳动组。1952年院系调整时,以上三所大学的劳动组合并为劳动专修科,先设在中央财经学院,后迁到中国人民大学。1955年,劳动干部学校成立,设立了劳动经济和劳动保护专业。1958年,劳动学院成立,后改为北京经济学院,设立劳动经济、劳动保护和物资管理本科。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劳动经济研究室,并于1983年成立劳动人事学院。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设立博士点。2001年,首都经贸大学成立劳动经济博士点。当前全国已约有二百余所高校开设劳动经济学课程,其中不少高校获得了劳动经济学博士点、硕士点的授予权,培养了一大批劳动经济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劳动经济学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起来。1956年,原国家劳动部成立劳动科学研究所。1982年后,一批专门的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包括劳动部工资研究所、国际劳工研究所以及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所等。这些科研机构的研究涉及到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就业与失业等,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劳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四、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劳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劳动和人是分不开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劳动问题。正因为劳动如此普遍重要,许多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对劳动加以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则形成劳动经济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则形成劳动社会学;从法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则形成劳动法学(包括劳动保护学);从统计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则形成劳动统计学;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则形成了劳动史学;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形成劳动生理学;从卫生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形成劳动卫生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劳动,则形成劳动心理学。[4]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劳动科学体系,[5]如表1所示。

表1 劳动科学体系

由此可见,对劳动问题的研究既涉及社会经济方面,又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劳动是一种非常复杂又涉及多方面的现象,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劳动科学体系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群,而劳动经济学则是劳动科学体系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成熟度最高的一门主干学科,是劳动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学科。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5.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稅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9.

[3]袁伦渠.劳动经济学(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8.

[4]H.A伊万诺夫.劳动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1:5-7.

[5]曾湘泉,袁伦渠.我国高校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N].光明日报,2009-11-12(12).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bour Economics

YUANLun-qu and LINYuan

(1.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Labour Economics with a developing history of over 200 years,is one of the branches of economics.The autho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labour economics abroad,presents research contents of classical economics school,institution economics school,Chicago school,new classic school and Marxist school in labour econom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bour economics.The authors als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labour economics and its research and teaching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China,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ur economics and labour sciences.

labour economics;formation;development

F240

A

1007-8266(2011)06-0055-04

袁伦渠(1940-),男,山东省金乡县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劳动学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立正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管理学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与社会保障;林原(1978-),女,吉林省敦化市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方程

猜你喜欢

经济学劳动力劳动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简明经济学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