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
2011-01-31张润芝
张润芝
(河北省徐水县医院药剂科 河北徐水 072550)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贫血可以导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风、冠心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降低及高死亡率等[1]。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可以处长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生命,但均不能明显改善贫血症状[2]。笔者对我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一年来72例血透患者进行统计,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对象均为我院肾内科血透析中心的尿毒症患者,共7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龄14~65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Hb<90g/L,Hct<25%,近4周无输血史,均为首次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病情稳定,无严重感染,心力衰竭,重度营养不良,严重高血压等影响疗效因素。
1.2 分组和治疗
72例患者随机组A、B2组,A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给药,B组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给药,所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商品名为依倍,2000单位每支,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出品。皮下给药、静脉给药均有效,连续给药4个月。皮下给药剂量:100~120Iu/kg/周,每周2~3次静脉给药剂量:120~150Iu/kg/周,每周3次,诱导治疗阶段,2~4周检测1次Hb水平,维持治疗阶段1~2个月检测1次Hb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期间记录血压、体重、体温、呼吸及脉搏等变化情况,记录用药前、后4、8、12、16周的Hb、Hct及ADRs治疗前后肝功、肾功、血钾。显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6周后Hb值达到100g/L或Hct达到30%;有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6周后Hb上升≥15g/L或Hct上升≥5%;无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6周后Hb、Hct无变化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x±s表示,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分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性
疗程结束患者自觉注意力、认知力、辩别力、记忆力等明显提高,肝、肾功能、血钾在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显著变化。
表1 有效性比较(%)
2.2 安全性
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史其中高血压为主要不良反应,其次为血液粘度增加,导致脑出血、心梗、脑梗发病机率的上升,部分患者有感冒样症状、癫痫等发生,其中B组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血肿疼痛,A组无此现象,笔者重点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随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3 讨论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自1985年Eschbach等首次用于临床后,由于其不错的疗效而成为基因药物中的重磅炸弹。红细胞促进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由肾脏间质纤维细胞产生,由166个氨基组成的单健多肽,分子质量约30400D。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时应及时补充铁剂、叶酸、VB12等。铁剂最好以静脉用蔗糖铁最为安全、有效[3]。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后会有EPO抵抗现象,即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达到300IU/Kg/周(20000IU/周)或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达到500IU/Kg/周 (30000IU/周)治疗4个月后,Hb仍不能达到或维持靶目标值的现象,提示药物存在免疫原性,不仅可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而且还存在过敏的可能,更有出现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4]。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时应严格监测血压,必要时要调整降压治疗方案。其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血管壁的反应性增加和血中红细胞的增加等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但最新的观点是仅与红细胞生成刺激物有关[5]。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肾性贫血方面是个理想的选择。在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时要从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而后在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治疗目的做到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借以提高肾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1]Mcclellan WM,Jurkovitz C,Abramson J.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anaemia among pre-ESRD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5,3 5(Suppl3):58.
[2] 袁玲,冯文,袁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