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1-01-30周倩
周 倩
(湖南省直属中医院,湖南 株洲 412000)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耗系统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再生性、弥漫性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肝细胞的广泛坏死和变性引起,从而使肝脏纤维组织发生弥漫性增生,形成再生结痂和假小叶,以致肝小叶的正常结构和血管遭到破坏。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一种重要原因,对于晚期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可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体征、超声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肝硬化患者体征不典型,早期不宜发现,临床诊断上很易漏诊,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目前仍以肝活检阳性为金标准,但肝活检有一定的创伤,不宜重复检查。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已被临床所广泛采用,且无创伤,易重复,因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流速、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有明显改变,这为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提供了有利依据。本文观察了65例早期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与60例同期接受超声检查的正常体检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125例,以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湖南省直属中医院收治的早期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共65例,其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18~71岁,平均46.5岁,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37例,甲型肝炎患者4例,酒精性肝炎2例,药物中毒性肝炎1例,44例患者均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以同期在湖南省直属中医院接受正常体检的6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19~68岁,平均45.8岁,60例体检者均经临床证实无急、慢性肝炎,肝功能正常,HBsAg、抗HCV呈阳性,肝脏实质回声、形状等均属正常。两组在观察对象在年龄、性别及检查方法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检查仪器为APOGEE 8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受检者在接受检查前均空腹8~12h。检查时受检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探头从肋间至肋下依次行横向、纵向、冠状位扫查,依次观察肝脏大小、包膜、肝实质光点、回声等情况,重点对肝内门静脉声像图特征进行探测,并测量肝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内径及各径线值在多普勒频谱显示清晰时可冻结图像,然后对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各期峰值流进行测量,并做详细记录。观察并对比两组受检者肝脏大小、包膜、肝实质光点、回声等情况,并对门静脉流速、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65例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早期肝硬化患者,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包膜不光滑、肝实质光点增粗、回声不均匀、肝大等。对照组60例均经临床证实无急、慢性肝炎,肝功能正常,HBsAg、抗HCV呈阳性患者,超声检查所见包膜、肝脏实质回声、形状等均属正常。观察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门静脉血流有明显增宽,色彩较为暗淡,流速明显减慢,峰值流速减低,部分可见双向血流。脾静脉为蓝色向肝血流,血流较对照组明显增粗、增多,有时可呈反复扭曲重叠现象,呈海绵状彩图[1]。而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范围均未发生改变,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门静脉系统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门静脉系统参数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平均速度(cm/s)观察组 65 1.41±0.15* 15.3±3.1* 14.5±3.1*对照组 60 1.04±0.14 20.7±3.2 18.5±3.2组别 例数 门静脉内经(cm)血流峰值速度(cm/s)
表2 两组脾静脉系统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脾静脉系统参数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
3 讨 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耗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长期服用药物、长期腹泻及家族史有关。对于晚期肝硬化患者,由于其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晚期肝硬化患者多为失代偿阶段,甚至已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若能在肝硬化的早期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临床的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以往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主要有病理活检和临床化验两种手段,病理活检虽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但为有创性检查,不宜重复,患者很难接受。临床化验(肝功能检查)对早期肝硬化诊断正确率较低。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无创的、易重复且简单易行的早期肝硬化诊断方法,已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多普勒超声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超声诊断肝硬化已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2]: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较正常人均有明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门静脉流速降低和肝动脉血管阻力增加(肝动脉射血分数)。对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硬化的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茂霞等[3]研究发现:早期肝硬化时门静脉系统处于一种阻力增高、高动力循环并存状态,血管越趋向肝脏血流阻力就越大,血管愈远离肝脏高动力循环越明显的规律,但在不同的血管有不同的表现侧重。姜翠阁等[4]研究发现,早期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减低及充血指数的增加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除包膜不光滑、肝实质光点增粗、回声不均匀、肝大等异常外,其门静脉内径为(1.41±0.15),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04±0.14),门静脉血流峰值速度、平均速度为(15.3±3.1)、(14.5±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3.2)、(18.5±3.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脾静脉内径为(0.93±0.17),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51±0.09),脾静脉血流峰值速度、平均速度为(11.1±2.1)、(9.7±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2.7)、(14.2±2.1),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早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较正常人有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峰值流速减低;脾静脉血流较正常人明显增粗、增多。但袁迎春等报道中表明,肝硬化患者中仅有70%~80%的患者有门静脉回流受阻,造成门静脉的增宽,脾脏由于长期瘀血而导致肿大,也就是说仍有20%~30%的肝硬化患者脾脏及门静脉在正常范围[5]。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早期肝硬化进行超声诊断时,不仅要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还应根据患者其他参考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不可对超声诊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过分依赖,以免照成漏诊、误诊。
总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评价肝实质病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超声检查可提供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且有无创、可重复、准确率高等优点,是目前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1] 钱胜利.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杂志,2010,30(6):48-49.
[2] 沈柏用,陈曼,詹维伟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无创诊断[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26(6): 611-614.
[3] 刘茂霞,梅浙川.超声造影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J].胃肠医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11): 496-949.
[4] 姜翠阁,魏米.彩超检测门静脉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04,24(6): 62-63.
[5] 袁迎春,袁晓春.53例肝硬化超声检查漏诊原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5): 66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