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网络组织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分析
2011-01-29吕永卫周瑞敏
吕永卫,周瑞敏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知识经济下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增长不仅决定于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扩散。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源泉。
由于研究的视角、探讨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目前技术扩散概念也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的扩散是经营者在利润驱动下采取的大面积模仿”,[1]到Roger[2]提出的当前理论界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视角概念,技术扩散的定义不断完善。笔者比较认同美国经济学家梅特卡夫(J.C.Metcalfe)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扩散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既包括企业对于不同层次技术的选择也包括顾客对企业的选择,企业选择的结果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先进技术,顾客选择的结果是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赢得市场。[3]
孙国强2001年在《南开管理评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一文中提出网络组织是“以独立个体或群体为结点,以彼此之间复杂多样的经济联接为路线而形成的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4]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兼并收购、企业集团、垄断性组织、互惠贸易协定、电子商务等都是网络组织的具体模式。
国内有关技术扩散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过程、模型、途径、效应等方面,大多是基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借鉴,对于某个产业,尤其是新型产业的具体研究比较少。涉及企业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研究不多,更多的是集中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技术扩散效应的分析。
本文主要以企业网络组织的结构理论为基础,结合技术创新扩散传播论、选择论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企业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和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加速企业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的方法和途径,弥补国内对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广大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企业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分析
技术创新扩散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动态子过程,其扩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成功与否。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扩散产生的溢出效应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超过技术创新成果本身的价值。
本文分析的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网络组织创新源内部的扩散,即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推广及大范围的应用,用技术创新产出占总产出的比率衡量;二是网络组织各个结点之间的扩散,即是技术创新成果在网络组织内各结点之间的传播、改进、升级,可以通过采用节点与潜在采用结点总数比率衡量;三是创新源与网络组织内部扩散的叠加,以整个组织技术创新产出占组织总产出的比例度量。
(一)企业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
技术创新扩散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技术差距和扩散渠道畅通二者同时具备时才能有效扩散,同时技术创新扩散是在社会大系统内进行的,必定会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见表1。
表1 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Table 1 Influence Factor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二)企业网络组织创新源内部的技术创新扩散
技术创新在创新源内部的扩散是指从企业首次使用新技术开始,新技术在企业内部逐步投入使用,直到企业全部相关产品都应用该技术的整个过程。[5]创新源可以是网络组织的核心企业、参与到网络组织中的科研机构、科研组织或者是提供技术创新的服务性机构。创新来源可以是自主创新发明创造,也可以是引进再创新。作为网络组织内部技术传播的始发者,它必定会是在技术上处于优势地位和拥有一定垄断能力的客观主体,多数情况下是拥有很多分支机构和工厂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因此,创新源技术扩散的行为和机制决定了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影响范围和质量。
网络组织创新源内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实际上是技术创新实现后的商业化应用的过程,是新技术不断改进、从有序到无序、从离散状态到高度集中,从不稳定到成熟,直至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达到预期效果的往复循环、螺旋上升、逐渐成熟化的过程,如图1。
图1 技术创新在创新源内部的扩散过程Fig.1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inner innovation source
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决定了它扩散的必然性。技术发明实现后,是否在内部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是创新源决策层面临的一个复杂决策,这一决策牵扯到创新源自身的各个方面,关乎创新源内部、外部多方面的利益。选择是与否,取决于对新技术的成本收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讲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维持新技术优势的成本;二是技术发明实现时R&D投入额;三是技术创新扩散后所取得的收益;四拥有新技术的优势带来的收益。
新技术带来的收益是扩散过程产生的主要动力,产生这种追求的原因是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或是受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服务对象的要求、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借鉴国内学者王江结合美国学者阿巴纳希(N.Abernathy)和阿特拜克(Jame.M.Utterback)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IP表示创新的频数或频率,Ⅰ、Ⅱ、Ⅲ分别表示技术扩散的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曲线分别代表创新。),如图2。[6]
图2 持续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Fig.2 Persistent Techn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阶段性是企业网络组织创新源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显著特点。新技术在企业内部从产品设计、生产车间、市场营销到管理各个部门开始推广即是创新源内部扩散的开始。新产品试投产完成后,投放目标市场,获得反馈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后重新回到新技术研发部门。初期循环过程中,创新源内部的学习能力、对新技术的支持力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扩散的不稳定阶段。当扩散进入稳定阶段后,创新源内部对新技术有了具体的认识和认可,集体智慧的力量使得技术创新得以升华,产生了持续创新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优化,适应市场的优势逐渐突显,扩散进入稳定阶段。
整体性是企业网络组织创新源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又一特点。企业网络组织创新源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顺利进行不是单个部门或个人可以达成的,它需要创新源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协作。创新源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人力资源、决策者的支持、对新技术的认可程度、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是决定创新源内部技术创新扩散成败的关键因素。创新源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顺利进行,能够使得它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获取技术优势,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实现自我淘汰、自我超越,同时对于企业形成技术创新持续循环,延长技术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网络组织各结点之间的技术创新扩散
网络组织各结点之间的技术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从一个企业通过种种途径转入其它企业的过程。它是技术创新依托知识流、技术流在各结点之间传播,[7]被各结点采用,不断实现资源整合、技术重塑、产品升级,产生大规模商业化效益的过程。维持新技术的垄断并不一定就能提高收益,技术扩散才是获得收益的有效手段。[8]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消除了网络组织各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技术创新的技术知识、信息在网络组织内的扩散速度相对加快。物流体系的逐渐完善,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得技术创新实体扩散也不再是制约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因素。网络组织各结点之间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有更多的市场主体 (如媒体、咨询机构、培训机构等)参与,受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与创新源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相比,企业网络组织各结点之间的技术创新扩散的特点是:扩散渠道和形式的多样化;扩散过程的放射性和持续性;技术本身的不断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依赖网络组织的扩散渠道,以创新源为中心以知识流、信息流的形式,通过专利买卖、专利特权、合资合作、人才流动、业务外包、业务链延伸、有偿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硬件设备支持等各种扩散途径向其纵向、横向结点由点到面,由少到多,以级数级的速度和规模快速扩散,如图3。当A级结点采用新技术后,便成了新的创新源,并以自身为中心向其周围结点持续扩散,此过程中也包含着技术的升级和转化、技术创新在应用中逐渐成熟、网络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结点技术扩散收益的获得。技术扩散过程中,知识相对匮乏的结点依靠与创新源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获得创新源的领先技术、先进经营理念,从而使自身实力得到提升。
理想的情况是创新源无条件向网络组织内部其它结点推动技术创新扩散,其它结点采用并掌握先进的技术,提升整体实力。这一过程中创新源会和其他结点共享技术创新扩散溢出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实际情况是创新源处于扩散中的优势地位,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抑制技术扩散,独享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更有甚者可以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获得技术扩散的正面效应,将负面效应转嫁给网络组织内部或者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当然,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也必然存在着某些结点获得技术溢出收益而不承担成本的搭便车现象。另外,新技术吸引企业进入同一细分市场会带来拥挤效应、过度竞争现象。这些都是推进技术创新扩散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理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3 各结点之间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Fig.3 Techn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Inter network Organization Member
(四)创新源与企业网络组织内部叠加的技术创新扩散
网络组织是各结点相互合作竞争的交流合作的一种平台,创新源的技术创新在其内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向网络组织其他结点扩散的趋势。这一扩散过程是创新源内部扩散和网络组织内部扩散同时存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叠加,是前面提到的两个层次的综合呈现。这一扩展仍然符合如图4所示的一般扩散模式[9](右向箭头表示技术传递路线,左向箭头表示反馈信息传递路线)。
图4 一般扩散模式Fig.4 Common Diffusion Model
现代高科技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经济活动,创新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网络组织成员多为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决定了这种创新活动需要多方,甚至整个产业链各个结点的参与。网络组织内拥有不同优势的结点合资合作共同研发使得创新源内部的扩散与网络组织内部的扩散产生叠加,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逐渐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网络各节点的创新活力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使得各结点在采用源自于创新源的技术创新时,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进行改进、简化或再创新,从而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普适性,进一步推动了技术扩散。
企业网络组织各结点分工协作关系密切,彼此之间信息交流频繁,内部中介服务机构的推动,多种技术扩散渠道畅通是技术创新扩散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各结点之间长期合作建立的信任和默契,以及共同研发合作的前提,对新技术的充分了解,使得彼此之间模仿学习相对容易,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新技术采用的时间和费用,拓展了新技术存在的空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改进和升级。另外,专门服务于网络组织技术创新的人力机构,使人才信息、人力资本在网络组织中逐渐积累和流动,形成非编码的隐形知识,带来了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信息失真度的减少,使新技术扩散更加有效率。[8]
二、网络组织技术扩散优化建议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的速度挣脱了地域空间的局限变得越来越快,企业维持技术优势所需要的成本日趋增高。在当今市场变化异常迅速的时代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长期占据有利地位,成为行业的领军人,应当主动推动这种技术创新扩散的进行。网络技术创新扩散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优化需要网络组织成员、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的通力合作。
(一)政府完善知识产权法,激励企业自发扩散新技术
伴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势在必行。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法案赋予新技术发明者一定的垄断权,使其利益得到保护。知识产权法案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扩散之间取得平衡才能有动力推进技术扩散。不管是各结点自身,还是网络组织整体都应该尽量避免逆向扩散问题。激励的方式有多种,针对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扩散最主要的是经济利益激励。[10]核心结点之外的企业通过购买等手段吸收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从创新源角度讲可以获得收益,也可以节省研发费用,节省用于再创新的时间;从组织整体讲可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强组织内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利益分配合理,各结点获得的收益大于未加入组织时的利益,网络组织才能得以维系,各结点才有动力继续在组织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不断贡献才智。
(二)增强企业网络组织稳定性,促进隐性知识传播
网络组织各结点相近的知识信息背景,相互之间的信任,利益相关性,是增强网络组织稳定的出发点。[11]合理的约束机制,防范机会主义,是组织稳定的保障。完善网络组织各结点的协同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将竞争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提高结点之间的耦合度,[12]保证整个企业网络组织的高效运行。技术创新知识大多以隐性知识形式存在。企业网络组织的各结点在长期的交互影响中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是隐性知识传播的基础。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扩散的难度较大,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与难以感知、语言、时间、距离、价值相关。[13]网络组织内隐性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获得,面对面的接触、人才流动对隐性知识的传播至关重要。[14]由网络组织企业共同合作,或借助于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的力量搭建人才流动平台,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挖掘结点之间的隐性知识使之显性化是促进扩散的有效途径。
(三)以创新源为中心,整合组织内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型网络组织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的最大好处不是垄断,而是通过技术扩散使之作用于整个网络。企业网络组织各结点借助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构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可以降低创新的难度、提高创新的概率、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合理的技术创新扩散速度,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创新源本身拥有的技术优势,是创新型网络组织的基础。创新源内部扩散应以企业网络组织价值链为导向,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协作,整合整个企业网络组织内部创新资源,加快新技术向商业化应用的步伐。各结点之间按照价值链展开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合理明确各自的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通过纵向或横向联合,构成完整、灵活、高效的整体,提高创新能力,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赢得竞争优势。植根于网络组织内部的扩散,因其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优势将带来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创新型网络组织的形成。
(四)倡导基于竞争信任关系的网络组织文化
倡导相互信任、彼此忠诚、信守承诺、共同发展的共同企业文化,降低技术知识授受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加相似性,形成难以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网络结点之间的相互学习使得创新的技术和知识快速扩散,从而使得网络组织内知识、经验存量持续递增,能够进一步促进创新的产生。信任关系是网络组织的润滑剂和粘合剂,各结点彼此默认的利益最大化既定规则、惯例和程序取代了契约关系,从而降低了机会主义和交易成本,带来了组织运行的高效率。
[1]熊彼特,何畏译.经济发展理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Blinder,Alan S,Gordon,Roger H,Wise,Donald E.Reconsidering Social Security,Bequests and the Life Cycle Theory of Saving:Cross-Sectional Tests[M].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saving and wealth,Martin's Press,1983:89-122.
[3]Metcalfe J S.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an interpretative survey[M].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Pinter,1988.
[4]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南开管理评论,2001(4):38-40.
[5]刘文荣.技术创新机制的系统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9:121-123.
[6]王江.产业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0:1-47.
[7]李永周,姚婳,桂彬.网络组织的知识结构流动与国家高新区集聚创新机理 [J].中国软科学,2009(5):89-95.
[8]区毅勇.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扩散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144-147.
[9]吕波.高新技术企业网络化合作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53-54,28-29.
[10]陈卓瑶.企业网络组织稳定性的激励模型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63-69.
[11]李克民.网络组织成员间凝聚力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关系研究 [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7-19.
[12]张首魁,党兴华.耦合关系下的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58-61.
[13]Tua Haldin-Herrgard.Difficulties in diffus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J].Intellectual Capital,2000(4):357-365.
[14]于同洋,肖人彬,龚晓光.组织网络隐性知识扩散及学习策略分析 [J].管理科学,2009(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