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观察
2011-01-29朱敏
朱 敏
(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 信宜 525300)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坏支气管管壁,使管壁肌肉和弹性组织结构破坏,导致支气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化脓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咳大量脓痰,甚至出现咯血。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缓解支气管扩张的主要措施之一。罗红霉素属于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了探讨其长期低剂量应用对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信宜市人民医院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对3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经高分辨CT肺扫描确诊,其中治疗组柱状扩张18例,囊状扩张12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3~61岁,平均37.3岁;病程2~28年(平均5.6年)。对照组柱状扩张14例,囊状扩张16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58岁,平均34.8岁;病程3~30年,平均7.6年。所有患者治疗前经血常规、肝肾检查、痰培养检查未见异常,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自治疗起停用其他抗生素。治疗组口服罗红霉素0.15g,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0.2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3~4个月。痰液黏稠者可给予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或用祛痰剂,同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1.3 疗效标准判定[2]
根据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评定。临床痊愈:咳嗽咳痰、咯血完全停止,呼吸道其他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不影响生活工作。显效:咳嗽及痰量明显减少,咯血停止,肺部音明显减少或消失,X线或CT检查示炎性阴影显著吸收。有效:咳嗽、咳痰好转,大量咯血停止,但痰中仍带血丝或血块,呼吸道症状和体征均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痰量:<2mL为(+);2~10mL为(++);11~50mL为(+++);50mL以上为(++++)。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量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量的比较(mL,±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量的比较(mL,±s)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2.74±3.04 3.75±0.95*对照组 30 22.86±2.60 7.70±1.3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出现恶心,停用后反应消失;对照组1例出现皮疹,2例出现腹痛、恶心,停用后反应消失;心电图、血糖、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3 讨 论
支气管扩张的机制是气道发生反复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导致支气管管壁和组织严重损伤,出现肺功能减低等一系列变化。急性期常采用抗感染、祛痰等对症治疗,而稳定期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罗红霉素属于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进行长期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其机制是罗红霉素能减少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嗜酸粒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的产生,从而减轻气道炎症[3];减少气管黏膜分泌黏液,增强气管黏膜纤毛运动;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从而影响炎性介质的产生[4]。对照组左氧氟沙星虽然具有杀菌的作用,但长期应用效果远不及罗红霉素效果好,可能与其杀菌机制的不同有关。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口服罗红霉素可以使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刘晓波.支气管扩张症48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73.
[2] 范德斌,秦雪屏,白红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3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16.
[3] 秦超.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氨茶碱治疗支扩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7,5(9):765-766.
[4] 柳金德.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72例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