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安全 ◎典故

2011-01-27本刊整理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1年4期
关键词:斑马线人行道金陵

文/本刊整理

人行道发展小史

在我国古代城镇的街道设计中,可以看到人行道的痕迹。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共分为110个坊(即居住小区),四周有围墙,墙外即街道。街道两旁各有一条水沟渠。渠内走人,渠外行车马,虽无明显的人行道,但已具有人车分流之雏形。尽管长安非常繁华,街道仍是人行者的“天国”,因为坊内禁止车通行。

北宋汴梁(今开封)是当时城市之典范,《清明上河图》翔实地描绘了当时的街景。街道虽宽,但仍无人行道。不过店家门前多有以长石彻成的台阶,方便购物者行走。这种台阶可以说是人行道之始。

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南宋风貌的安徽屯溪老街,是我国城市街道发展的实证。在仅一二丈宽的街道两旁,店家鳞次栉比,门前台阶几乎连成一片,尽管只容一人侧身而过,却给人们提供了避让车辆的地方,当地人称这种高出街道的台阶为街沿。

明代金陵(今南京)在商业活动中心的街道两旁设立“官廊”,既便于人行走和买卖,又不影响交通,也可遮避风雨。这种“官廊”是政府修造的城市设施,其作用本是为了便于商业买卖,无意中却给后世的交通安全设施以某种启迪。如今在广州、上海一些街道(如上海的金陵东路)的人行道,也都类似金陵的官廊。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于1850年在英租界的李家场兴造第一座洋楼,其楼外设有宽达两米的人行道。后来随着城市发展,街道两侧竖立起电线杆,就以电线杆为界,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行道。

进入近代,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人行道应运而生,成为目前城市的主要交通安全设施之一。

斑马线探源

早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庞培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为了解决问题,西方人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车、马分离。然后,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称为“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过马路,又因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也可以安全通过。

到了19世纪,汽车代替马车,跳石已不适应需要。经过多次试验,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由于它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白斑,因而又称为斑马线。以设置这种斑马线作为行人安全穿行公路区域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公路中间的琼玛卡若线

上世纪初,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有一名叫琼·玛卡若的外科医生,她在日常工作中常常看到因车祸受伤的患者,伤者的痛苦让她感同身受。一次偶然发生的车祸使她开始思考如何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917年的一个秋天,琼·玛卡若在她家附近一条街道开车的时候,对面一辆卡车驶入她的车道,迎头撞上她的车,万幸她只受了一点轻伤。事后,琼·玛卡若决心做一些事情,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她注意到驾驶员总喜欢靠公路的中间行驶,正是这个偏好让汽车相撞的可能大大增加。于是她想到在公路中间划一条醒目的线,使来往车辆分开,让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各行驶在线的一侧。当她把自己的想法提供给有关部门时,却得到了他们的冷漠对待和拒绝。但琼·玛卡若并没有放弃,她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呼吁,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24年,内布拉斯加州的公路管理委员会终于同意在该州99号高速公路上做试验。他们在公路中间划了一条白色平行线,之后这条公路发生的车祸大量减少,试验获得了成功。随后,该州的所有公路都画上了“琼玛卡若线”,并以此为荣。

今天,我们随处都可看见在道路中心画有黄色双实线、黄色虚实线、白色虚实线等,只是很少有人能说出它的名字叫“琼玛卡若线”。

猜你喜欢

斑马线人行道金陵
礼让斑马线
礼让斑马线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跟踪导练(一)
创意斑马线
偷斑马线的人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预制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张祜 题金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