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2011-01-26璐,黄

时代农机 2011年5期
关键词:电气课程体系岗位

虞 璐,黄 芳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在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文章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主要依据、基本准则以及有效途径,为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提供参照路径。

1 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能力调查,征求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意见,了解岗位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以及专家论证,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在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现有课程设置不是很系统和规范,未能完全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度匹配。

(1)课程设置动态性有待加强。社会职业岗位更新越来越快,某些传统的职业岗位已让位于那些职业资格要求更多的岗位。对于这些职业岗位能力的变化的超前把握,以及针对这些变化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调整力度,有待于加强。

(2)课程结构有待于完善。理论课与实践课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两种最主要的课程类型。两类课程,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但目前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使二者形成有机合力,强化学生系统基础知识培养与系统动手能力培养。

(3)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有待提升。在课程设置时对市场需求调研和行业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仍待加强。缺乏细致的职业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未能与企业实践内容相联系,导致课程设置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同期就业市场的需求。

2 课程设置优化依据及原则

针对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开发、设置的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基础,明确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1)课程设置优化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是课程设置优化的总要求和总依据。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人才培养目标是选择和编制课程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课程门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由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和逻辑结构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课程结构不断改革。同时,能否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是评价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设置优化原则。结合课程设置优化依据,课程设置优化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应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3 课程设置优化路径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充分把握课程设置依据,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与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构建融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基础知识教学的系统化设计:①课程的整合。对原来基于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重构,形成了兼顾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②教学内容的优化。做到“有所学、有所不学”;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针对课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在几门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任务驱动——教、学、做、工融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专业技能教学的系统化设计。专业技能培养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其载体为实验、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根据岗位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并结合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确定动手能力培养的实现形式。依托校内绍兴市公共实习基地,以实训为主、实验为辅实现核心课程的各个单元任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基于以上考虑,系统设计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校具备丰富的为其他学校和行业企业培训鉴定维修电工高级工与技师的经验,上述课程体系完全兼顾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对中、高级工的理论与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和11门专业实践核心课程。

4 核心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1+1”课程开发。 “1+1”(企业+学校、企业技术人员+教师)模式核心课程开发把企业人才要求标准和规格渗透到课程目标之中,既考虑岗位针对性,又兼顾超前性;聘请精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并承担相应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指导任务,创设企业工作情境,提供企业实践案例,把企业界最新的技术成果、市场信息渗入到课程之中;企业人士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岗位,使学生学以致用。

(2)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单元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将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课程的要求,兼顾动手能力、理论够用尺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选择并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

(3)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基于由简单到复杂、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进行单元任务系统化设计。单元内容任务化,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单元知识的学习。单元任务尽可能多的包含单元知识点,又尽可能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单元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部分到整体。知识点和技能直接融入到单元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中。

(4)形成规范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工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实施。通过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主讲教师(包括担任本课程教学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辅助教师及本课程前导与后续课程的主讲教师参加的课程建设研讨会,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

5 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和系统化的动手能力培养的设计理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 “任务驱动——教、学、做、工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做、工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转变角色,从原来的舞台主角转变为指导,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1]王荣党.课程设置合理化评价标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6).

[2]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25).

[3]冯志伟.浅议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猜你喜欢

电气课程体系岗位
八方电气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