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文山州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2011-01-26苏晓逢
苏晓逢
(文山州第一中学,云南文山 663000)
按照云南省初中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方案,2010年首次将中考命题权下放到州市,由各地州进行自主命题和联合命题。本次考试由文山州、保山市和昭通市联合命题,组织考试和阅卷由各地州独自完成。这样的中考模式将继续下去,所以总结此次中考的情况对我州以后的教学、中考命题和学生应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山州 2010年语文中考试卷的抽样分析,总结了试题特点和考生答题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试卷评价
文山州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由语文积累与运用、语文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四部分构成,共120分。整份试卷与前几年的同类试卷一脉相承,保持原有的框架,又紧密联系当年社会热点事件。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味民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感强。正如古人所说“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试卷体现了今年的重大时事和民生的重大问题,如玉树地震、西南旱灾、低碳生活等。应该说这是一个亮点。
2.注重课内重要知识的考查。试卷中考查课内名篇内容较多,如第 4、6、9题,设置这些题目,能让学生更关注教材,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价值。
3.语文积累与运用题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突出对“双基”的巩固和运用,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4.语文综合运用关注我省旱灾情况,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5.阅读题设置精当,各具特点。文言阅读注重考查文言知识,考出文言文的特点;说明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唤起学生地球主人翁意识;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抒情散文,可以使考生从文章中感受幽远的意境,体验思考人生,提高审美情趣。
二、抽样情况
2010年我州中考考生 24294人,样本容量 400人,样本比例约为 1.7%。随机抽取了 16个考场,400份卷。抽样最高分为 114分 (实考最高分为 120分),最低分为 46分 (实考最低分为 3分),及格率为 91% (实考及格率为 89.11%),平均分为89.92分 (实考平均分为 88.24分),得分率为0.75,峰值在 90~99之间。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及图1所示。
三、试题考查重点及答题概况
第一部分:语文积累与运用。
总分为 20分,总体成绩较好,现将试题作如下分析:
第 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情况,重点考查多音字字音的辨别。
第 2题是考查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第 3题考查学生成语识记及运用的能力。答题情况提醒我们,平时学习不仅要记忆词语本身,还要注意整理记忆词语含义及运用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第 4题考查学生的选词填空能力 (句子皆出自名篇)。
第 5题考查学生的病句识别能力。
第 6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
第 7题考查学生的诗词背诵及默写能力。错别字、诗句位置颠倒、因审题不认真而误答往往导致丢分。
第一部分抽样平均分为 12.58分,得分率为0.63。第 2题辨析错别字,第 6题文学常识识记,都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失分率却最高,这就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
?
第二部分:语文综合运用。
本题给出一段关于西南旱灾的相关材料。因为灾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复习的过程中多数教师做过相应的训练,得分情况较理想。
第 (1)题要求考生提取文段主要信息。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有:1.概括不全面,不会找要点。究其原因,与初中阶段淡化语法知识有直接关系。2.不够简练,作答超过 50字。
第 (2)题要求考生拟一条 “献爱心”的募捐宣传标语。拟标语的要求应该是简洁、凝练,但能做到这一点的考生并不多。一些考生误解为为灾区献计献策,甚至有考生不作答,实在可惜。
第二部分分值为 6分,抽样平均分为 4.98分,得分率达到 0.83,情况较为理想。
第三部分:阅读。
这个部分由诗歌鉴赏、文言阅读、说明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四部分构成。设 16个小题,共 44分。
(一)诗歌鉴赏
所选内容为杜甫的《春望》,设两个小题,共 3分。第 (1)题问:诗的首联,写诗人 “望”到的景象是什么。字面上乍一看似乎是考查“望”到的具体物象是什么,很多考生因此而丢分。典型错误答案为:诗人望到 “山”、“河”、“城”、“草木”。正确答案应该联系诗歌的意境,抓住 “景象”,而非“景”,应表述为:战争导致城里人烟稀少,春天到时,城中杂草丛生,一片破败景象。第 (2)题设题为: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诗人怎样的渴望?其实就在问诗人的思想感情。很多考生不会剥离题干,被“内心感受”、“突出”等词干扰,未能准确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
考查内容为九年级下册课文《曹刿论战》。计12分。
第 10题考查文言词的掌握。多数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上失分。
第 11题考查句子翻译,两个小题共 4分。同往年情况一样,失分主要还是因为对关键词的把握不准确。第一个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肉食者”译为 “吃肉的人,有肉吃的人,卖肉的人,杀猪的人……”第二个句子“彼竭我盈,故克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正确翻译 “故克之”中的 “克”,误译为 “追赶,克制,打,克扣……”
第 12、13题都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读懂课文,就可很容易地选出原句作答。而第14题,对于曹刿的评价 (特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也很容易从课文第二段所写言行中分析出来。
(三)说明文阅读
共设 4个小题,分值 11分。抽样平均分为8分。
第 15题考查词语 “返璞归真”在文中的含义。此题是本次考试的一个难点,丢分原因主要是对该词在文中的意思不理解。
第 16题考查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及作用。部分考生将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论证方法混为一谈。
第 17题要求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作者提出“过低碳生活”的三条建议。此题丢分比较严重,原因一方面是题干设置不明晰,学生没能清晰分辨出本题是对文段内容的考查。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未能敏锐发现题目给出的提示 (用原文回答)而自主回答问题,结果丢分。
第 18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提出过“低碳生活”的三条建议。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的文本是《诗意的生活》。共设 6个小题,满分 18分。
第 19题要求考生回答画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指代什么?
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需答出修辞方法 “比喻”及本体“诗歌这片圣地”即可。部分学生没有弄懂修辞方法的概念,以致答案中出现了 “打比方”、“抒情”、“拟人”等词语。
第 20题要求解释“诗意的生活”的含义。
本题答案就在文本中,并且有提示性的词语“诗意的生活是……”,只要仔细阅读文本就可以找到。
第 21题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考查学生对语言、情感、观点的领悟程度。多数学生均能理解到位,答题情况较为理想。
第 22题要求考生谈谈对第③段中作者提出“生活要‘留白天地宽’”的理解。
回答本题,必须学会“联系上下文”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组织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作答。虽然在文中没有直接的答案,但上下文中有大量的信息,经过筛选整合,就可以组织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作答。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这种开放性并非随意性,回答时必须依托文本。
第 23题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本题考查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从内容、结构方面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不能找准题点,有的只从内容方面分析,有的只从结构方面分析,且答题时用词不规范,如:“总起上文、为上文做铺垫……”
第 24题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想。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理解,其中不乏文辞优美又富于哲理的。但有部分学生没有扣住题干中“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而是照抄原文。有些考生片面地理解为放松,就是要去休息、娱乐。还有少数学生脱离文本,自说自话,空发议论。
阅读部分是整份试卷的重头戏之一,分值为 44分。抽样平均分为 31.32分。其中诗歌鉴赏得分率仅为 0.68,广大教师须加强这一知识点的练习。现代文阅读段分值较高,共 18分。对于学生而言,是试题中较难的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阅读散文的最终目的是要体会和品味文章的情感意味,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因而引导学生体会和品味文章的情感意趣,是散文教学不能缺失的环节。
二是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一方面,日常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章结构常识、写作知识和修辞常识,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前提。另一方面,在答题技巧上教会学生审题,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思路及规范用语。
三是筛选并整合概括文中的信息,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训练学生针对特定文本在单位时间内筛选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第四部分:作文。
今年中考作文题的要求是:“请以‘期盼___’或‘___的期盼’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这是一个较开放性的半命题作文,难度适中,立意灵活,内容广泛,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
作文部分分值为 50分,抽样平均分为 41.04分,得分率为 0.82,较往年有一定进步。作文写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考生的总体成绩。本次作文最高分 50分,成功的关键在于个性突出,构思和立意新巧。以满分作文《蒲公英的期盼》和《海子的期盼》为代表:
《蒲公英的期盼》一文,无论是立意的新巧,还是结构的完整、表达的清晰,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全文以蒲公英羡慕野花的娇艳、大树的挺拔入题 (先抑),中间通过与野花的对话而明白自己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点明主旨)“没有朝霞的瑰丽,但可以有自己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但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最后由物及人,揭示主题:人也是如此,“当你明白自身的价值意义,明白自己是这世上不可复制的珍品,你还会有想要成为他人的这种期盼吗?” (耐人寻味) (后扬)这类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文在今年中考的作文中不乏其例子。如《期盼中华的崛起》一文,开头盛赞中华:“中华的辉煌,中华的伟大,中华的浩瀚,中华让世人震慑。”语言豪迈,令人振奋。接着自然过渡到“中华历代都为世人留下难以泯灭的记忆”一句,引出屈原、李白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宏愿,岳飞的精忠报国,成吉思汁的称霸等事例,表明中华的伟大。然后巧妙过渡:“中华蒙受的屈辱与磨难,让世人难以忘怀。”引出 “清的闭关锁国,鸦片让国人上下失去斗志,国人被一张张贪婪铸就的条约吸食尽了鲜血,进一步走向死亡深潭”的议论。情真意切,为下文揭示主题而蓄势。自然推结出“于是中国沉沦,有了周恩来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了共产党的奋起,中华苏醒,以惊人的成就再一次令世界为之震慑” (首尾呼应)。最后,深情呼告:“中华已日益强大,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中华,我期盼你的崛起!” (激情满怀,意味深长)
文章的小作者,挖掘出“期盼”的意蕴,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另辟蹊径,兼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满分确实是名实相符。
多数考生总是突破不了二类卷分值,甚至徘徊在三类卷,咎其原因,归结有三:
一是人云亦云,没有新意;二是不明题意,偏离重心;三是语言无味,表达混乱。
四、考生答卷暴露的问题
今年的基础题有判断汉字读音,辨别汉字的正误,成语的使用,选词填空,病句辨析,文学常识,古诗文背诵等,都是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也是语文日常教学的基本点。但得分率却是四个大题中最低的一题,仅为 0.63。试题都很简单,但学生却答不好,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问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字词句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应考训练,有些本末倒置。语文学习需要感悟,但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但不能放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而且还要严格要求认真把握,否则就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