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人一刻凝聚成永恒——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搬迁采访札记
2011-01-26陈大公
□陈大公
(南阳日报社,河南 南阳 473014)
让感人一刻凝聚成永恒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搬迁采访札记
□陈大公
(南阳日报社,河南 南阳 473014)
喧天的锣鼓、隆隆的礼炮、长龙般的车队、依依惜别的泪花……2010年6月17日,继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试点移民迁出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凌岗村作为第一批115户506名移民,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与当日踏上乔迁之路。
移民搬迁是这一世纪工程的重中之重,《南阳日报》高度关注。为报道好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过程,南阳日报社为此进行特别策划,并派出采访小组赶赴移民搬迁现场,直击这一感人一幕,见证这一历史事件。
重大题材用心感悟
做好移民工程的主题宣传,不仅是记者记录历史重大变迁的使命所在,更是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需要,也是主流媒体关注民生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移民工程因其深刻的历史性、广阔的社会性、新闻题材的重大性,以及工作的复杂性而备受社会关注。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有幸再次参与2010年移民搬迁采访,深感肩上责任是沉甸甸的。如何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把真实感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接到采访任务后,这就成为记者主要思考的问题。采访之前,记者首先对南水北调移民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获悉南阳市2010年须完成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6.5万人,淅川县滔河乡凌岗村115户506名移民,将作为2010年第一批移民。掌握一手资料,为多角度、全方位报道移民的生活与向往、库区的历史和未来、移民安置等每一个细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确保移民报道有深度、有情感、有理性。当然,除了必要的思想素质、新闻敏感外,记者还必须熟练掌握并出色运用摄影独特的造型语言和造型手段。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该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善于捕捉瞬间无价
摄影记者参与重大报道活动,首先要学会善于观察,才能捕捉到精彩的瞬间。只有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画面的主体、结构、层次、色调才会严谨无憾。
2010年6月16 日,在移民搬迁的前一天,记者一行便提前来到滔河乡凌岗村,对搬迁前的实况进行采访。
6月,天热的发了狂,地上就像着了火,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采访,记者一进村,便立即投入到“战斗”中。上午9时,凌岗村一派搬迁繁忙景象,村里的移民正在忙碌着收拾家当,等待搬迁。“咔嚓、咔嚓……”记者的快门响个不停,拆房、揭瓦、搬家具……当时,室外地表温度高达45摄氏度以上,但为了详细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记者头顶骄阳,爬上爬下,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当天,恰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当地政府特地为全村移民送来了粽子、鸡蛋等节日慰问品。在一农户家中,庭院里的几个小朋友正在吃粽子,记者当即拍下一组镜头,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上,折射出当地政府对移民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凌岗村村头,有一口水井,当天,前来打水的移民络绎不绝。洗菜、淘米、打水……虽然即将离别家园,但大家的心情都十分舒畅,所以最后的一顿团圆饭也特别的丰盛和难忘。记者不失时机按动快门,记录了这一时刻。
2010年6月16 日,对淅川县滔河乡凌岗村80岁移民凌泰娃来讲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即将离别故土,当地民警依然还记得当天是老人的生日。为此,民警特地为老人送去了香喷喷的生日蛋糕,为老人祝福。蜡烛映红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气氛无不令人感动,小院里弥漫着警民一家亲浓浓的情谊。记者恰逢这一刻,端起相机定格了这一感人瞬间。由于画面真实生动,图片刊发在《南阳日报·社会早刊》移民特刊一版。
采访中,记者遇到许多服务队帮扶移民搬迁的镜头。在移民王大妈家中,几位身着橄榄绿的武警战士正在帮助她搬家具,正值盛夏,汗水湿透了官兵们的衣衫,这一镜头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为让移民顺利搬迁,淅川县卫生局和滔河乡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提前就进驻凌岗村,挨家挨户对移民健康进行普查,对老弱病者、妇女儿童进行预防和诊疗。这些动人情景,记者点滴不漏全部录入镜头,画面中展现了基层工作人员对移民乡亲的无限真情,还有对移民事业的无限热爱。
忠实记录 移民影像
图片是无声的语言,但它无声却胜似有声。如何体现移民精神,这就要求摄影记者一定要掌握娴熟的摄影技术,利用特写、前景映衬、背景衬托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情节与细节,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与情绪,以情感人,唤起共鸣。
2010年6月17 日凌晨,天刚蒙蒙亮,凌岗村就开始喧闹起来,等待已久的搬迁时刻终于到来了。村头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即将告别故土的广大移民乡亲早早就集中到村头广场,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胸带大红花排成排,准备乘车赶赴新的家园。广场上,前来送别的亲友也早早来到这里为家人送行。
离别之时千言万语,儿女情长,泪水与笑脸交替重叠……隆重、热烈的欢送仪式之后,搬迁的专车缓缓开动。挥挥手,道一声再见,挥挥手,说一声珍重,为了新的生活,为了国家的需要,此刻纵有千般依恋,他们前行的步伐义无反顾。离别之时情感澎湃,告别场面无不感动,现场所有摄影记者使出浑身解数,他们“长枪短炮”一阵疯狂的拍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捕捉精彩、动人的那一刻。
故土难离,就有不舍的离歌。为记录这一神圣时刻,记者在抓拍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画面的感染力。所以,记者使用连拍模式,接连捕捉精彩瞬间。此外,记者运用摄影技巧,对一些特殊场景巧妙构图,有意控制景深,让画面更加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
鲜花、彩旗、秧歌、舞蹈……2010年6月17日上午11时,车队缓缓驶入淅川县城,在县公园广场,县委、县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路两旁是夹道欢送的人群。在送别队伍中,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步履蹒跚紧紧追随在一辆中巴车后面,她不停地招手,车上一位怀抱孩子的女子探出窗外也不停地挥手……终于她们的双手紧紧地抓在一起。原来,老人的女儿当天将搬迁到外地,她见来不及到家中送行,便特地在县城等候。看到女儿和外孙出现在车队中,老人便不顾一切一路小跑赶上来与女儿送别,离别的泪水肆意在脸颊上流淌,记者快速对准主体摁下快门,运用特写抓拍了这一感人瞬间。这幅图片发表在《南阳日报》的《吻别故土·金镜聚焦》专版,并被评为A级图片。图片中的人物表情十分真切,表现出离别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泪光闪闪的双眼,饱含深情的曝光控制,它以强烈的感染力征服读者。
可敬、可爱移民,有丹江一样宽广的胸襟,他们为国家搬新家,舍小家顾大家,这一刻将永久镌刻在历史的丰碑。在移民报道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不遗余力地运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出有声的力量,忠实地记录了这一伟大时刻。为了让津京人民早日喝上丹江水,这些淳朴的移民父老把热爱和眷恋悄悄藏起,把乡音与乡愁存进记忆,他们义无反顾,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征程。让这些精彩的瞬间见诸报端,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移民的善良、淳朴、豁达、乐观和坚毅,并深深地为他们祝福,一路平安,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