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合作走向竞争——谈新环境下的通讯员与报料人

2011-01-26倪晓英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5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通讯员苏州

□ 倪晓英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215006)

从合作走向竞争
——谈新环境下的通讯员与报料人

□ 倪晓英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215006)

《苏州日报》创刊60周年时,笔者策划了“苏报情缘”征文,收到各个时期的通讯员应征稿件二百多篇,后来精选了其中的一百来篇结集成书,并向每位入选通讯员赠送一册作为纪念。其中,有一位通讯员是笔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记者时结识的老通讯员,现在他早已退休,那天他来拿书时,向我感叹:现在的年轻记者真是不得了,向他们问个事,这里那里地乱指,一点不客气,哪像当初的老记者,对通讯员那才叫客气、热情。翻翻报纸,发现“本报通讯员”的名字日渐稀少,频见的是“报料人某先生,请来领取报料奖”。通讯员与报料人有何异同,他们的兴衰与媒体的改革有何关联?笔者对此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什么是通讯员?按《辞海》“通讯员”条目上的解释是:向新闻机构传递信息、提供稿件的编外新闻工作者。

什么是新闻报料人?在网络上搜索到这样的说法:新闻报料人,又叫新闻线人,他们不隶属于新闻机构却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新闻媒体获取报酬,而职业新闻报料人能把提供新闻线索当成谋生手段。

从这两种解释,我们就可以看出通讯员与新闻报料人之间的一些异同。

首先,他们都不隶属于新闻机构,但都从事向新闻机构传递新闻线索的工作,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但仔细区分,他们还有几点不同。

一是身份不同,二是目的不同,三是与记者编辑的关系不同。

通讯员都是单位人,传递新闻信息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并不以获取报酬作为主要目的;而新闻报料人尤其是职业新闻报料人则以获取报酬为主要目的,甚至把“报料”(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当作谋生手段的。这里所说的新闻报料人不包括那些向媒体反映自身遭遇、偶一为之的读者。

对通讯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体现。笔者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新闻单位的,在苏州市委机关报《苏州日报》工作,用现在的话来说,做的是纸质媒体。那时候,经常可以见到一些通讯员带着线索或稿件来到报社,老记者们会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同他们一起探讨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帮助他们寻找报道角度;或者当着他们的面,编辑他们送来的稿件,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当场问清楚或者让他们回去补充材料。担当通讯员的,大多是某单位或企业的办公室主任或者宣传科长,因为他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单位或企业的情况和动态。记者、编辑与通讯员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纯洁的朋友关系。

那时候,媒体的竞争没有现在这样激烈,一个地级市也就是一张报纸、一个电视频道、一个无线广播电台。通讯员的稿子大多分送三家新闻单位,虽然各家媒体也希望得到独家的新闻,但因为传播方式不同,大家基本上相安无事,也没有哪家用高报酬来争抢通讯员稿件。而现在,像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一个地级市,同城就有五六家纸质新闻媒体(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有《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而同时《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都出版“苏州版”),十多个有线电视频道其中三个主播新闻,八个广播频率其中三个主播新闻,两家新闻网站,媒体之间新闻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新闻报料人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初,新闻报料人大多是跑社会新闻记者的朋友,他们从事急诊救护、消防、交警等工作,与突发事件接触多,敬业的记者与他们交上了朋友,他们也能体谅记者的辛苦、欣赏他们的敬业精神,乐于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为什么说这些人是新闻报料人呢?因为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员,他们不为本单位宣传,也不提供完整的稿件,而只提供新闻线索。这些报料人在报纸上是隐身的,常以“某先生”的面目出现,与记者编辑的关系比起通讯员来要疏远得多。

比较记者和通讯员的关系与记者和新闻报料人之间的关系,打个不太很贴切但比较形象的比喻,那就是记者和通讯员之间是传统的合作者,而记者与新闻报料人之间更像是新型的销售商与供货商的关系。

职业新闻报料人的产生是新闻媒体竞争发展的需要和报料人对利益的追求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媒体进入市场,媒体不断进行新闻改革,对社会新闻源、民生新闻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关注。职业新闻报料人的触角伸向这些地方的比较多,正好契合了新闻媒体的需求。

职业报料人的出现,为日渐激烈的报业竞争注入了活力。他们的存在,也对传统的通联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

以笔者的体会,通讯员与记者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情况的变化,也是几经变迁的。以前,报社记者写稿子是不发稿费的。如果一篇稿子上带有通讯员的名字,那么这个通讯员或者提供了新闻线索、或者提供了不太成熟的稿件,由记者进行补充采访后成为完整的稿件,这样合作产生的稿件,记者会署上通讯员的名字,报社并给通讯员发稿费。现在,报社改革了考核奖励机制,开始给记者计件(发稿篇数、字数)并发给相应稿费。记者与通讯员合作的稿件,稿费对半分。报社内部稿费制的出现,使记者与通讯员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随着都市类、生活类报纸的大量兴起,引发了对新闻报料人的大量需求。而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报料人提供了快捷的报料途径。

职业报料人是媒体竞争的产物,他们自身也是在竞争中成长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他们不是“圈养”,而是放养的,吃的不是“家食”,是“野食”,因此,他们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要比通讯员强。

笔者接触了一个新闻报料人,他说他本来是120急救车上的急救员,时常向报纸报料突发事件(车祸、火灾)的伤亡情况,后来思路渐渐开阔,有关民生的新闻,譬如有好人好事或一些社会问题,也会向媒体报料,渐渐地,他变成了职业新闻报料人。他现在是苏州一家新闻网的“公民记者”。

他认为,职业新闻报料人在新闻报道方面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职业新闻报料人队伍,配备了摄像机,他们有时候甚至会比消防员、救护员还早赶到事故现场。比记者更是先到,因为记者要汇报、请示,报请领导派车,周折多。而他自己,也为电视台当过偷拍者,因为电视台记者出镜多,容易为被采访对象识破,不像他的身份隐蔽。

从他这样一个职业新闻报料人的身上,笔者认为起码有这样几点可以借鉴:

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不仅白天黑夜地寻找新闻,而且对今天每家报纸的热线电话由谁值班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学习他们的关注度。他们不分条线,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去;学习他们善交朋友。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与“通讯员”交往“放长线,钓大鱼”,不急功近利。

对于这一点,笔者想说,报纸和通讯员的联系与沟通,已经大大地不如从前了。以前,我们经常要评选优秀通讯员、“十佳”通讯员,而现在,我们已经好多年不开通讯员会议了。媒体进入市场后,在很多方面都开始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但是在对待通讯员的问题上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有所倒退。通讯员是记者良好的合作伙伴。党报最大的一笔财富就在于它和党政各部门、和广大基层通讯员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关系资本需要管理,过去的通联制度也是一种管理,但随着情况的变化,旧的通联制度已经不适应了,而新的通联制度又尚未建立,通讯员队伍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从营销学角度讲,吸引一个新顾客比维持一个老顾客所花成本要多四倍,创建一个新关系比维持一个旧关系要难得多。我们肯对新闻报料人给予奖励,为什么不能建立对通讯员的奖励制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作为通讯员自身,也要学习职业新闻报料人的长处,把眼界放宽点,学会觅野食,做一个更称职的新闻源提供者。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通讯员苏州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新闻线索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