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报民生新闻的竞争力
2011-01-26王光祥
王光祥
(忠州日报社,重庆忠县 404300)
试论党报民生新闻的竞争力
王光祥
(忠州日报社,重庆忠县 404300)
民生新闻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当着普通百姓生活的代言人。如何为百姓搭建一个反映意见的平台、一个舆论沟通渠道,把分散的、情绪化的舆论,聚合起来并正确引导,这更是党报的责任。
党报 民生新闻 责任 竞争力
近几年,民生新闻栏目风行全国,而且凭借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老百姓吃穿住行紧密联系,成为众多媒体精心经营的新闻品种。其实民生新闻不仅在于反映群众日常状态下的大事小事、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使他们的烦恼事、疑难事得到解决、得到倾诉,更在于要利用媒体的力量引导舆论,从而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把握舆情变化,提高舆论引导力
随着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媒体不再以高高在上自居,普通百姓也不再是缄默的群体。民生新闻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当着普通百姓生活的代言人,让百姓在媒体上说话的机会大大增加。表达情绪,诉说感受,主张权利……由一个人的意见,形成群体的声音,这就得益于民生类新闻栏目为受众搭建的零要求公共话语平台,以及为受众提供的亲朋好友般的交流。而如何搭建一个反映意见的平台、一个舆论沟通渠道,把分散的、情绪化的舆论,聚合起来并正确引导,这更是媒体的责任。
纵观各地知名的民生栏目,它们其中的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有一个在观众中叫得响的新闻热线,读者经常是脱口而出,把它当作自己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有了这种依赖,热线自然也就成为读者和媒体沟通的重要途径,成为舆情反映的窗口。以《忠州日报》的民生栏目“7885热线”为例,不仅把热线电话作为读者提供线索的渠道,还把它作为舆情反映的热线,设专人对市民反映的意见、呼声和问题进行认真登记,从而了解社会舆情的焦点和变化,有侧重的采写报道。
在保持热线畅通的同时,也要善于设置议题和平台,让受众对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广开言路,有释放意见的窗口。比如,当酝酿一个新的规章出台时,媒体就可以设置议题,为受众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听听受众的意见和看法,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不仅可以及时转送有关部门作为参考,也可以增强意见交流,为政府部门工作提供非常有利的舆论环境。
塑造亲和力、感染力、公信力,提升舆论引导力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对普通受众的生存状态、生活际遇和人生命运的关怀,它的核心价值就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明群众之所明、送群众之所需,最大程度地彰显人文精神。用平民的视角做新闻、说新闻,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热情来记录并表现。在这个平台上,可能一些在旁人眼里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一次不合理的收费、劳资之间发生纠纷、小区居民的下水道受阻、水电气行业部门服务跟不上,这些看似“鸡毛蒜皮”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当媒体在关注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带着平民化的思路贴近民众生活时,必然也将引起百姓的共鸣和亲近,其公信力也将逐步提升。
要利用好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受众来找媒体时,往往是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或者是受到不公正待遇,这时,媒体就应该拿出社会的责任感,敢于对社会上坑民、害民、欺民等丑陋现象进行揭露。要有坚定的立场,媒体的声音。《忠州日报》“读者有话好好说,小李替你来帮办”栏目就是着眼于建设性的监督,把握舆论导向,推进问题圆满解决,促使各行各业的风气得以扭转。广大读者在阅读这个栏目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良知也被唤醒,他们自觉地维护城市的和谐,充当城市文明的监督员,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较好作用。
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升舆论引导力
活动往往是媒体扩大影响力,吸引大众关注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民生新闻在注重对民声民情表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信息的包装策划,形成有影响力的活动,从而通过受众的广泛参与,更好地发挥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
2010年冬季,《忠州日报》民生版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位18岁的少女在11岁时母亲去世后,就承担了照顾瘫痪父亲和80岁奶奶的重任。她在县城打工时,便将父亲接到身边,坚持天天给他洗澡擦背、煮饭喂药。一篇关于《花季少女带上瘫痪父亲进城打工》的报道见报后,引起县委书记和县长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部门纷纷为父女俩解决住房和低保、提供医疗援助、轮椅,给予温暖。忠州镇九蟒村5组冯小梅因父亲生病多年,家中欠债二十多万元,2010年考上大学后无法凑齐学费欲放弃学业。民生版的记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总编辑反映,开辟了“爱心助学行动”栏目,对贫困学生分别进行了报道,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元、10元、500元、10000元……踊跃捐赠,帮助12名贫困生圆上大学梦。
通过爱心助学、媒体进社区听民意、“7885(请帮帮我)热线”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载体,吸引读者关注、参与。社会活动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互动性,拉近媒体与读者的距离,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受众的影响与引导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党报要把民生新闻做得最权威
党报作为主流、权威媒体,其民生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单一、肤浅的层面之上,必须跳出樊篱或井底,强化其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功能,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实质性飞跃,进一步扩展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使民生新闻呈现多视角性、多层次性,从而能够拓展更大的空间。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因此,党报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举措等,通过民生的角度去解读。比如社会保障、利益分配、医疗卫生、公共事业、房地产、金融、汽车等方面的重大政策调整或者新规的出台,对老百姓的生活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党报应该及时站在民生的角度对这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去解读,以更好地服务民众。从“民生”的角度解读和诠释“国计”,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党报的“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拓展报道空间,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科学的“大民生”理念的转变。在现实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只要谈到民生新闻,人们就习惯性地认为,民生新闻就是关注老百姓身边的琐碎事、平凡事、麻烦事、稀奇事,如看病就医、旅游购物、就业上学、物价波动、好人好事等。不可否认,民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固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而且这种关注性的报道,确实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但是,这种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狭隘的“小民生”的樊篱之内。党报的民生新闻要做到视野开阔,避免局限于报道生活现象表层,不断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防止堆砌生活琐事,尤其要防止炒作与百姓生活无多大关系的猎奇新闻。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要既不忽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样的“小民生”,又要真正反映百姓的生存状态、愿望和需求,进百姓家,知百姓情,暖百姓心,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关注与老百姓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的大事。作为党报,无论是做大民生新闻还是小民生新闻,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有什么报什么,而是秉承“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站在党委独特的高度,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分析,为读者指明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与他们生活的交点在哪里,以此引导舆论,改进新闻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贴近性的民生新闻,老百姓才会看、才想看、才爱看。
找准国计民生的结合点,增强民生报道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党报的民生新闻宣传,既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和需求,更要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要加大策划的力度,从国计民生的高度,解读重大政策,关注重大事件,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民生文章。对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等方面的报道,投入重兵,重点策划、精心组织,选准角度,做深做透民生新闻,体现党报应有的主流声音和思想高度。同时,民生报道既要关注热点,更要关注重点,努力找准国计民生的结合点,正确引导舆论,真正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起连心桥。
党报要着力把民生新闻做成党报的一大亮点,把与民生新闻相关的政策做得最权威,相关的事件做得最典型,相关的服务做得最贴近,相关的报道做得最可读,“让党和读者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