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止新媒体道德失范
2011-01-25彭颜红
文/彭颜红
如何有效防止新媒体道德失范
文/彭颜红
新媒体是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而出现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会将一些未经严格审核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其中的有害信息会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新媒体的受众群正在日益扩大,新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无法估量。引导受众规避其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新媒体夸大负面新闻以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些都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 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新媒体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而手机短信中推销、中奖等虚假信息,用户往往无法拒收。
新媒体道德失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新媒体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异化和人格障碍。色情、暴力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还有可能诱发犯罪。新媒体商业化的操作,导致一部分受众目光短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增加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网络社会的虚拟生活会极大地削弱人的心理承受力,导致焦虑、苦闷和压抑等负面情绪,人际关系日趋冷淡,交往能力下降,从而有可能增加适应社会生活的困难,有些 “网虫”离开网络就没法生活。对网络自由生活的无限依赖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实与虚拟的巨大反差将使他们无所适从,“宅男”、“宅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无限丰富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不可能让有“因特网综合症”的“网虫”仍然游荡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的。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傻瓜”化特性,使受众懒于思考和行动。
扰乱正常秩序。为了抢夺受众,某些新媒体常常反复渲染没有核实的消息。一些并不真实的信息常常扰乱人们的生活,甚至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一些西方反动势力还利用新媒体进行反动宣传,制造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散布信息垃圾,增加犯罪渠道,并利用新媒体的特殊性逃避法律责任。通过各种新媒体发布的不良信息会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造成经济和精神伤害。
带来负面的国际影响。相关调查机构公布的信息表明,我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垃圾邮件国家。出自我国的新浪、网易、搜狐、163、263、21cn等主要邮件服务商的绝大部分电子邮件甚至在英国某公司受到阻止。而有人认为我国也是垃圾邮件的受害者,是美国的垃圾邮件发送者选择我国作为中转站,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不管事实如何,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新媒体道德失范的原因
新媒体的道德失范有深刻的根源: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致使社会责任感缺失,背离合理的价值观,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再加上新媒体自身的弱点也加剧了其道德失范。
目前,价值观的多元化使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失去了支撑,这往往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对合理价值观的背离会造成传媒和传媒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缺失,甚至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如今的新媒体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规范和监督机制,对新媒体自身的道德水准尚没有建立成熟的管理机制,信息发布的把关技术和机制也不够完善。新媒体互动式的交流可隐匿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一些传播者甚至无视道德和法律,隐匿真实身份,利用新媒体开展非法活动。在快餐文化时代,新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得不迎合受众,往往制造出低档的信息吸引受众,以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在不良信息的环境里,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被弱化,难免作出错误的选择。
治理新媒体道德失范的措施
新媒体要加强自律。自律是防止新媒体道德失范最有效的途径。新媒体的从业者要加强正面的自我教育,努力提高道德水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积极预防道德失范。传媒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律能力,在注重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更要强化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心理、身体、人文、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并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要建立健全新媒体严格的自我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信息审查过滤机制,规范电子邮件过滤系统,及时过滤不安全和不健康的信息。要规范网络新闻报道,精心设计制作网页。政府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对新媒体的运行施加一些限制,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接触暴力、色情信息等。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网络安全,完善规章制度。积极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对新媒体的监管还要完善相关法规,严格立法。在当前整个社会风尚和公众道德水平普遍有待提高的情况下,硬性的法律监督特别重要。当软性的劝说、疏导和教化对个别人没有效果时,就要采用强制性措施维护道德尊严和社会生活起码的正常秩序。我国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往往针对性差,不够细化,对传媒从业人员采集、传播、出版、交流信息的权利与责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原有的法律法规中关于大众传播的零星条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的需要。
很多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因地制宜制定了严格的行为准则。美国计算机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制定了详尽的网络规范。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还特别制定了针对儿童网络行为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显然还不够系统,可操作性还有欠缺。对新媒体的监管还要考虑长期的影响。要引导受众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时,不要谩骂、侮辱、恶意攻击别人,要借鉴有益的信息、抵制有害的信息,做理性、文明的网民。
加强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素养教育是防止新媒体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方法。传媒素养强的受众面对道德失范的信息,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辩证地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危害。在当今社会里,受众怎样看待传媒?怎样吸收传媒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怎样过滤消极的、不道德的负面因素?这些都将成为传媒素养教育的焦点。
在开放的信息环境里,受众如果没有很好的传媒素养,面对信息的无限性和随意性就会显得无能为力,极易受到伤害。发达的信息技术使现代人无法离开传媒,教育者要引导受众提高行使信息传播权的能力,更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防范某些新媒体的失范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新媒体加强自律,不断更新防范技术,广泛争取受众的监督和参与,特别是要引导受众正确认识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在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时,更要增强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