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特征在中文故事阅读理解中的预期作用
2011-01-25姜敏敏
姜敏敏,李 虎
(1.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006;2.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510642)
1 引 言
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活动主要是依靠人类的推理能力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推理能力,阅读理解过程将无法完成.预期推理研究作为阅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日益受到重视.预期推理指对先前事件可能结果的预测,它也被称为前向推理.关于预期推理有一个经典例子.
The actress fell from the 14th floor(女演员从14层楼摔了下来).
如果读者预测女演员死了,那么就说明读者产生了预期推理.
中文故事中经常有大量的人物性格特征描写.一般情况下,读者的世界知识中储存着关于性格的认知,即具有特定性格特征的人在面对某一情境时会有特定的反应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可能会运用这些知识作出预期推理,对人物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进行预测.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采用记录阅读时间的方法对这类推理的产生情况进行了即时测量.
2 实验与结果
2.1 实验一
2.1.1 目的
探讨人物性格特征在中文故事阅读理解中的预期作用.
2.1.2 仪器
DMDX心理实验专业软件和计算机.
2.1.3 被试
本科生40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1.4 材料
选择24个小故事作为实验材料,每个小故事由4句话组成.第一句是特征句或控制句,特征句描述了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控制句描述了人物的非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包括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两种类型的性格特征各占一半.第二句描述了某一特定情境.第三句是人物在这一情境下的反应或行为,它或者与特征一致或者与特征冲突.第四句是结尾句.这4句的字数相同.24个故事可划分为4种条件,即特征句且一致反应或行为,特征句且冲突反应或行为,控制句且一致反应或行为,控制句且冲突反应或行为,每种条件有6个故事.每个被试阅读所有24个故事,这24个故事随机呈现.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个判断句,要求读者根据故事内容判断其正误,以鼓励参与者仔细地阅读实验材料.下面举例说明特征句且一致条件下的实验材料.
小鸥是一个很害羞的女孩子/上课时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小鸥很害怕老师提问到自己/结果老师提问了小鸥的同桌/小鸥被老师提问了(“/”代表分屏显示,材料中最后一句是理解判断题).
2.1.5 评定实验
28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学生评定材料中人物行为的可能性,共有1~7七个等级供评定者选择(1代表完全不可能,7代表完全可能).结果发现,对本实验所用材料,在特征句条件下,评定者判定一致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较高,M=5.69(0.95),冲突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较低,M=3.27(1.31).在控制句条件下,一致行为和冲突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接近,分别为M=4.990(1.03)和M=4.994(0.90).方差分析表明,人物性格特征变量主效应显著,F(1,27)=6.16,p=0.02<0.05.行为或反应类型变量主效应显著,F(1,27)=44.79,p=0.000<0.01.两个变量交互作用显著,F(1,27)=46.19,p=0.000<0.01.简单效应结果显示:特征句条件下的一致行为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控制句条件下的一致行为的可能性,F(1,27)=6.40,p=0.018<0.05;特征句条件下的冲突行为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控制句条件下的冲突行为的可性,F(1,27)=41.07,p=0.000<0.01.这说明实验一材料中所使用的一致句或冲突句是有效的.
2.1.6 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人物性格特征变量(实验材料的第一句),分为特征句和控制句两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是人物在某一情境下的反应或行为类型变量(实验材料的第三句).因变量是两个目标句的阅读时间,第一个目标句是反应或行为句(材料中的第三句),第二个目标句是结尾句(材料中的第四句).
所有实验材料均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被试按键自定步速尽快阅读,每一次按键都使当前一句话消失下一句话出现,两次按键之间的间隔就是阅读一句话的时间.正式开始实验之前,有两篇练习故事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序.
2.1.7 结果分析
8名被试的数据因回答判断题正确率低于75%而被删除.删去了那些在平均阅读时间3个标准差之外或150ms之下的极端数据记录,删去的数据占总体数据的4.17%.把相同条件下的6个故事第一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作为被试在这一条件下的第一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同理计算出被试在4种条件下的第二目标句的阅读时间.
4种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4种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m s)
对第一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人物性格特征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1)=3.46,p=0.072>0.05.反应或行为类型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1)=2.48,p=0.125>0.05.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31)=12.362,p=0.001<0.01.简单效应结果显示:特征句条件下的一致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显著短于控制句条件下一致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F(1,31)=12.48,p=0.001<0.01;特征句条件下冲突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与控制句条件下冲突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31)=0.32,p=0.58>0.05.
对第二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人物性格特征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1)=0.008,p=0.931>0.05.反应或行为类型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1)=0.024,p=0.877>0.05.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F(1,31)=2.884,p=0.099>0.05.
在特征句条件下,读者加快了一致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但阅读冲突反应或行为句却没有变慢.人物性格特征变量和反应或行为类型变量均没有影响到结尾句的阅读,即没有出现溢出效应.实验一结果表明,人物性格特征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或行为的预期作用是有限的.
2.2 实验二
2.2.1 实验目的
探讨精细叙述性格特征在中文故事阅读理解中的预期作用.
2.2.2 仪器
同实验一.
2.2.3 被试
本科生40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2.4 材料
实验二所采用的阅读材料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我们在实验一材料的第一句(特征句或控制句)和第二句(特定情境句)之间插入了两句话.其中,特征句和控制句后分别插入的两句话内容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是精细叙述性格特征,把原来用一个形容词描述的性格特征信息进行了详细叙述.在控制句后添加的两句话是为了使不同条件的实验材料的句子数相同,这两个句子的内容不涉及人物性格特征.下面举例说明特征句且一致条件下的实验材料.
小鸥是一个很害羞的女孩子/发言时总是紧张得结结巴巴/她恨不得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上课时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小鸥很害怕老师提问到自己/结果老师提问了小鸥的同桌/小鸥被老师提问了(“/”代表分屏显示,材料中最后一句是理解判断题).
2.2.5 实验设计与程序
同实验一.
2.2.6 结果与讨论
1名被试的数据因其回答判断题正确率在75%而被删除.删除了那些在平均阅读时间3个标准差之外或150米ms之下的极端数据记录,删去的极端数据占总体数据的4.06%.
4种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为表2所示.
表2 4种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m s)
分析第一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发现,人物性格特征因素主效应显著,F(1,38)=5.432,p=0.025<0.05.反应或行为类型因素主效应显著,F(1,38)=60.253,p=0.000<0.01.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38)=25.967,p=0.000<0.01.简单效应结果显示:特征句条件下的一致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显著短于控制句条件下一致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F(1,38)=7.73,p=0.008<0.01.特征句条件下冲突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控制句条件下冲突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F(1,38)=16.96,p=0.000<0.01.这说明当精细叙述了人物性格特征句后,人物性格特征的预期作用变大了.
分析第二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发现,人物性格特征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8)=2.99,p=0.092>0.05.反应或行为类型因素主效应显著,F(1,38)=8.918,p=0.005<0.01.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F(1,38)=0.328,p=0.57>0.05.这说明在实验二中也没有发现溢出效应.
2.3 实验三
2.3.1 实验目的
前人研究表明,在阅读过程中,当新信息和长时记忆中的先前信息能形成同一个情境模型时,先前的信息可以通过共振机制从长时记忆中被重新激活.但前人没有考察新信息与先前的性格特征信息不属于同一个情境模型时,先前信息能否从长时记忆中激活进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推理这一问题.实验三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2.3.2 被试
本科生40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3.3 实验材料
在实验三中,我们在实验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参照前人研究,在性格特征信息和特定情境句之间插入四句话,这四句话再加上特定情境句,性格特征信息和反应或行为句之间共有五句话,以确保读者阅读到反应或行为句时,先前的性格特征信息已经不在工作记忆中[1].并且我们根据Zwaan的事件-指针模型(Event Indexing Model)确保插入的新信息与性格特征信息不能形成同一个情境模型.该模型认为,情境模型从五个维度来表征情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因果、空间、时间、实体和目的等[2].情境模型的一个假设是,一旦形成一个情境模型,当且仅当新信息被认为是指同样的情境时,该信息才会被整合进原有的情境模型中.新信息是否指同样的情境可以用以上的五个维度来衡量.为了使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材料句子数相同,我们在控制条件下也加入了同样的4个句子.
下面举例说明特征句且一致条件下的实验材料.
小鸥是一个很害羞的女孩子/发言时总是紧张得结结巴巴/她恨不得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小鸥的爸爸在质监部门工作/爸爸的单位进行了商品检查/重点检查了手机电池的质量/结果发现产品的合格率很低/上课时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小鸥很害怕老师提问到自己/结果老师提问了小鸥的同桌/小鸥被老师提问了(“/”代表分屏显示,材料中最后一句是理解判断题).
2.3.4 实验设计与程序
同实验一.
2.3.5 结果与讨论
3名被试因回答判断题正确率在75%以下被删除.删除了那些在平均阅读时间3个标准差之外或150米ms之下的极端数据记录,删去的极端数据占总体数据的3.60%.
4种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如表3所示.
表3 4种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m s)
分析第一目标句阅读时间发现,人物性格特征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6)=2.49,p=0.123>0.05.反应或行为类型因素主效应显著,F(1,36)=18.38,p=0.000<0.01.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36)=17.200,p=0.000<0.01.
简单效应结果显示:特征句条件下的一致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显著短于控制句条件下一致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F(1,36)=8.75,p=0.005<0.01.特征句条件下的冲突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控制句条件下冲突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时间,F(1,36)=10.46,p=0.003<0.01.实验三结果显示,在精细叙述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即使插入材料不能与先前的性格特征信息建立起同一个情境模型,当读到特定情境句时,先前精细叙述的性格特征信息也被重新激活了,从而使读者可以利用人物性格特征信息对该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进行预测.在实验三的条件下,人物性格特征信息仍具有预期作用.
分析第二目标句阅读时间发现,人物性格特征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6)=0.56,p=0.46>0.05.反应或行为类型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1,36)=0.86,p=0.36>0.05.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F(1,36)=0.91,p=0.35>0.05.这说明在实验三中也没有发现溢出效应.
3 综合讨论
本文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在中文故事阅读中,读者能否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对该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或行为进行预测.从实验一中我们发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预期作用是有限的.实验二结果表明精细叙述的性格特征信息的预期作用变大了.这一结果与鲁忠义等人[3]研究是一致的.实验三中精细叙述性格特征从长时记忆中重新被激活了,这说明精细叙述能提高先前信息受到激活的水平[9].实验三结果还说明共振激活过程可以跨情境模型发生,这一点是前人所没有发现的.共振激活过程可以用记忆基础语篇加工观的共振机制进行解释.
三个实验均没有出现溢出效应,这一结果与某些人的研究[4]是不一致的.这种差别可能是实验材料造成的.前人实验材料中描述的人物特征比较稳定,一旦语篇中有与之相矛盾的行为,读者便很难解释这种行为,从而将反应或行为句的阅读困难溢出到下一句.而我们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是性格特征信息,这类信息具有不稳定性.这些特征信息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但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很可能有不同的行为.Ara Norenzayan等人发现东方人更相信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东方人积极性格和消极性格都欠稳固[5].因此在我们的实验中,当读者阅读与人物性格特征相矛盾的反应或行为句时能较容易地整合矛盾,从而不会把阅读困难溢出到下一句.我们的研究结果与David N.Rapp和Richard J.Gerrig[6]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们以性格特征为研究对象,结果也没有发现溢出效应.
[1]Radvansky GA,Zwaan R A,Federico T,et al.Retrieval from temporally organized situation model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Cognition,1998,24(5):1224-1237.
[2]Zwaan R A,Lanfston M C,Graesser A C.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 models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An event-indexing model[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6(5):292-297.
[3]鲁忠义,彭建国,李强.中文故事阅读中预期与前后向推理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35(2):183-189.
[4]王穗苹.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通达过程的实验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0.
[5]Norenzayan A,Choi I,Nisbett R E.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cial Inference:Evidence from behavioral predictions and lay theories of behavior[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2,28(1):109-120.
[6]Rapp D N,Gerrig R J,Prentice D A.Readers’trait-based models of characters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1,45(4):73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