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1-01-25刘馨桦许美振朱凯星庄晓霞
刘馨桦 许美振 朱凯星 庄晓霞
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广州 510288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严重损害,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及较高的致死和致残率。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1]。为了解广州市海珠区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科学制订高血压防制策略,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对该区45岁以上居民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本次调查共抽得1667名调查对象,均参加问卷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测。鉴于高血压患者常见于中老年人,本研究的对象均为45岁以上常住居民(住满6个月)。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进行调查。
1.2.1 问卷调查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海珠区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所有4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制订统一调查表,调查员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担任,采用入户调查、面对面的问卷方式,均由调查对象回答。调查内容包括:①姓名、性别、年龄、本地居住年限、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基本情况;②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等情况;③高血压的诊断、随访、家族史、其他患病史以及相关知识共20项,并对调查过程进行质控。
1.2.2 医学体检 采用统一方法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等指标,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定,至少安静5 min,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体重指数(BMI)按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计算,腰臀比(WHR)按腰围/臀围计算。
1.2.3 实验室检测 血脂测定:清晨空腹抽血作血脂测定,包括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2C)。血脂用酶法测定,低温保存,3 d内检测。
1.3 诊断标准及变量定义
1.3.1 按照2005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降压药、血压已低于上述标准者。
1.3.2 参照中国关于超重肥胖的研究结果,定义体质指数(BMI)诊断标准 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2];按腰臀比(WHR)男≥0.9,女≥0.85划分是否为中心型肥胖[3]。
1.3.3 血脂异常参考标准 有以下任何一种异常就为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TG)≥1.7 mmol/L;高胆固醇血症:血清胆固醇(TC)>5.2 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 mmol/L。
1.3.4 吸烟判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编写的《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指过去或现在连续或累计吸烟(卷烟、手卷烟、烟斗、水烟、鼻烟等)≥100支者。
1.3.5 饮酒 指平均每周至少饮1次者。
1.3.6 体育锻炼 指规律性进行的每次超过20 min、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各种活动。
1.4 统计学处理
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双人双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率的比较用x2检验。分别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变量与高血压的独立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计算x2值和P值;将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构成进行率的标化。
1.5 质量控制
制定海珠区社区卫生诊断指导手册,从抽样、调查工具准备、培训、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录入和处理等环节均有详细的质量控制方案。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667人。其中男720人,女947人,男女比例为1∶1.32。年龄为偏峰分布,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为56(51~64)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85岁。调查对象以汉族(99.9%)、已婚(85.1%)、初中或高中文化(56.5%)、离退休人员(51.9%)为主,过去一年家庭总收入为3万元(中位数)。
2.2 高血压患病情况
2.2.1 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压患病率 海珠区4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6.4%(607/1667),标化患病率为26.0%,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7.1%,女性患病率为35.9%,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6,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患病率均呈增高趋势(线性趋势,男:x2= 76.356,女:x2= 115.259,P< 0.01)。见表 1。
2.2.2 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患病率不同 小学以下患病率最高(57.5%),小学为44.7%,初中/高中为30.2%,大专及以上为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028,P<0.01)。整体上文化程度越低,高血压现患率越高(线性趋势x2=51.448,P< 0.01)。
2.2.3 BMI和WHR与高血压患病情况 BMI各分组高血压患病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51,P<0.01);随着BMI指数升高,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升高(线性趋势x2=51.891,P<0.01),肥胖组(BMI≥28)最高。WHR以0.9或0.85分成两个层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99,P<0.01)。见表2。
2.2.4 吸烟、饮酒、锻炼、咸淡口味等个人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 经分析,吸烟、饮酒、锻炼和咸淡口味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家族史(x2=10.989,P< 0.01)、糖尿病(x2= 61.076,P< 0.01)、血脂异常(x2=34.3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者。
表1 被调查人群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压患病率
表2 BMI、WHR与高血压患病情况
2.2.5 多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以上诸因素与血压的独立联系,控制混杂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是否有高血压为应变量,以年龄、文化程度、BMI、WHR、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为自变量,最终进入模型的为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血脂异常、BMI和高血压家族史。见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海珠区45岁以上居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6.4%(标化率为26.0%),高于2004年广州市社区诊断高血压标化水平(20.1%)。这显示海珠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处于较高水平,表明高血压已成为海珠区居民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高血压的社区防治,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性别因素并未影响高血压的患病情况。男女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与其他结果一致[4]。
3.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BMI、血脂水平、糖尿病是高血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黄晓波等[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无高血压家族史的2倍。高血压家族史进入多因素分析后,其OR值增至所有因素中最大,说明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它的致病危险性较强,在高血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可能占主导地位。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发病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现今社会,由于膳食模式中肉类和蛋白质比例增加,而主食和蔬菜类相对较少,且人群的体育锻炼日益减少,肥胖问题日益严重。BMI是高血压危险因素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有关报道称BMI与高血压有较好的相关性,BMI越高高血压患病风险越大,BMI对预测高血压有较好的实用价值[6-7]。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随着BMI、WHR水平递增,高血压患病率亦升高,提示控制体重对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同时是一种伴有多种代谢异常的综合征,血脂代谢异常可促进或加重高血压[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血脂异常与高血压患病有关联,与广州市另一个调查结果相似[9]。
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随着人群文化程度的降低,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上升,文化程度可能从影响个体生活方式、膳食习惯等方面导致血压水平发生改变[10]。由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可能从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较强的医疗保健能力等方面受益,导致血压危险因素水平降低,所以表现为负相关。
既往研究发现膳食中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显著相关,但此次研究未得出该结论,可能是广州饮食普遍偏淡的缘故。吸烟和饮酒与高血压患病情况未得出有差别的结论,可能与调查中女性人数偏多(56.8%),而女性又大多不吸烟和饮酒有关。另外,经常锻炼与否高血压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是现况调查,不排除一部分中老年人因患高血压才加强身体锻炼,所以这里并不能认为运动不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海珠区防治高血压形势不容乐观。由调查结果可见,除了遗传因素,超重或肥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控制超重或肥胖刻不容缓。另外,文化程度对高血压有保护作用,政府应加大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本地区高血压发病率。
[1] 齐小秋,王宇,孙灵芝,等.中国慢性病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5.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2-20.
[3] 董燕敏,陈博文.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17-193.
[4] 龚杰,贾绍斌,马列.宁夏农村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3):227-229.
[5] 黄晓波,胡蓉,乐庆荣,等.鼋庆市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5-27.
[6] Almajwal AM, Al-Baghli NA, Battcrham MJ, et al.Performance of body mass index in predicting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the Eastern Province of Saudi Arabia[J]. Ann Saadi Med, 2009, 29(6):437-445.
[7] 何展明,陈清,曾雪葵,等.广州市白云区683例居民高血压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26-28,49
[8] 彭健. 高血压与血脂代谢紊乱[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36-37.
[9] 程慧,潘瑞胤,罗亦娟,等. 广州市社区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14):1534-1536.
[10] 吕敏,武阳丰,李莹,等.文化程度与血压的关系: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2,10(5):48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