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氟醚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2011-01-24李国华

关键词:异丙酚氟烷七氟醚

李国华 曹 芳

(泰山医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山东 泰安 271000)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微创治疗的重要术式,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须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下进行。由于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手术方式的不同以及在室外的介入导管室操作等,对麻醉有特殊要求,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势在必行。 新型吸入麻醉药七氟醚起效和恢复快,术中麻醉维持平稳,本文目的为探讨其应用于DSA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可行性。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1年7月40例颅内动脉瘤在全麻下实施颅内动脉瘤微创血管内栓塞术。ASAⅠ-Ⅱ级24例,ASAⅢ级16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68岁,体重42~83 kg,合并高血压患者18例,13例长期服用降压药, 11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示ST-T改变。根据全麻维持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A组(七氟烷组)和B组(丙泊酚组),每组20例。

1.2麻醉方案 术前用药为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mg术前30分钟肌注。麻醉前准备麻醉机、微量泵、麻醉药品和急救药品。监测ECG、BP、HR、SPO2并开放静脉通道。两组患者都以静脉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4~0.1 mg/kg+芬太尼3~4 ug/kg+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0.1~0.2 mg/kg。气管插管后麻醉机控制呼吸,设定潮气量8~10 ml/kg,通气频率10~12次/分, 维持PETCO 235~45 mmHg。麻醉维持:A组:吸入七氟醚1%~3%及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1~0.3 μg·kg-1·min-1;B组: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1~0.3μg·kg-1·min-1, 2组病例术中均间歇注射维库溴铵0.04 mg·kg-1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 min停用麻醉药。

1.3观察指标 记录诱导前1 min(T1),诱导后1 min(T2),插管(T3),置弹簧圈 (T4),手术结束(T5)及拔管(T6)各时间点HR、SpO2、MAP的值以及术后拔管时间( 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导管)、完全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至完全清醒送出手术室)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及术中液体量、失血量、尿量、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2.2诱导后(T2)两组MAP和HR均有轻微下降,但与诱导前(T1)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拔管时(T6)两组患者HR和MAP均上升 ,与诱导前 (T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术中置弹簧圈(T4)和手术结束(T5)时B组MAP值相比较A组有明显升高(P<0.05),与诱导前(T1)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5;*与T1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拔管前后均无明显躁动,未见恶心呕吐。术毕随访,无术中知晓发生。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在DSA下经股动脉穿刺,将可脱性球囊或特制的电解弹簧圈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使之引起栓塞,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1]。麻醉处理的首要问题是术中预防瘤体破裂、避免脑血管痉挛,而动脉瘤跨壁压过大是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MAP太高或者颅内压(ICP)过低均会增加跨壁压,所以麻醉处理要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笔者体会,将MAP维持在70~80 mm Hg,原有高血压患者使血压降至基础值的70%~80%,既可降低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又能保持良好的脑灌注。

3.1有效控制应激反应 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麻醉平稳,尤其要避免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的血压骤升、骤降或呛咳,一旦发生,导致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1%~2%[2],死亡率高过50%。所以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异丙酚能有效阻滞插管应激引起的自主交感神经反应,应用异丙酚辅以咪唑安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诱导能有效的避免上述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3.2在麻醉维持中,异丙酚和七氟醚均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丙泊酚是广泛用于临床的一种超短效静脉麻醉药,但止痛效果差,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七氟醚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3],七氟醚麻醉维持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文献报道,吸入七氟醚可使动脉压和心排出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吸入2%~3%七氟醚可使收缩压下降11%,通过调节其吸入浓度就能较好的控制血压[4]。而且七氟烷同其他吸入性麻醉药相同,它是一种强效脑代谢抑制剂,降压过程中脑代谢率明显降低,增加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七氟烷对脑血流的影响较小,随着吸入浓度的升高,脑氧摄取率及动静脉血氧分压差显著降低[5],脑组织氧供和灌注良好,有利于提高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因而七氟醚麻醉不仅麻醉平稳、苏醒迅速,相比较异丙酚在控制血压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DSA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维持中,七氟醚吸入维持效果更佳。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都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且术后苏醒快。因此,这两种麻醉方法都能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案。但在保持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有效控制应激反应,降低脑需氧量,保护脑功能方面,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优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是DSA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优选的麻醉方法。

[1] 凌峰.介入神经放射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1-280.

[2] Petroianu A, Alberti L R, de Lima D C,et al. Colonoscopic findings in asymptomatic people[J].Arq Gastroenterol,2009, 46(3):173-178.

[3] 吴新民,邓小明,黄文起,等.七氟醚用于成人全身吸入麻醉的随机、开放、多中心、阳性对照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709.

[4] 张冰,廖建文,洪涛.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8,34(10):1070.

[5] 王秋筠,孟庆云,柳顺锁,等.七氟烷控制性降压对脑代谢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5):270-273.

猜你喜欢

异丙酚氟烷七氟醚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氟烷红外光谱的研究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七氟醚预处理抑制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与JNK的相关性研究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50例效果观察